地区差距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探究
2010-09-30湖南商学院杨建清
湖南商学院 杨建清
地区差距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探究
湖南商学院 杨建清
在地区差距背景下,我国既有产业层次相对较高的半工业化地区,也有产业层次较低的落后地区,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很难全面解释我国的对外投资现象。本文从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的角度阐述了“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发展目标论”,并以此作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理论基础。
地区差距 对外直接投资 理论基础
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是在国内产业结构高度化基础上进行的,国内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率先实现为各微观经济主体建立国际生产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而我国现阶段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我国的地区差距较大,许多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并不具备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先决条件或优势;相反,是要通过国际生产体系的建立,来推动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产业结构的优势将是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果,而不是其前提。这种特定的宏观经济背景,决定了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不仅仅局限于微观经济主体自身经济收益的增长;同时还必须体现国家产业政策的客观要求,反映宏观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即通过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来带动本国产业结构的重组和优化。因此,作者认为,从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角度来看,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强化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把对外直接投资作为我国提升和拓展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手段来利用。本文作者将从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的角度来阐述“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发展目标论”,并以此作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理论基础。
一、国际产业级差与产业梯度转移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不是随意移入某一个国家的随机运动,而是自觉选择适当移入国的有序过程。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通常表现出梯度推进战略。首先,从产业层次来说,它总是先移出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尔后,逐渐移出钢铁、石化、冶金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其次,从地区层次来说,先以具备一定工业发展基础的国家和地区为重点,然后逐渐扩大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产业层次的推进和地区层次的推进是紧密相联的。
从产业转移的历史考察,发达国家总是先向少数几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产业,然后再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转移产业,至今仍有相当多的国家和地区未曾移入任何产业。当前,发达国家国内产业正处于由一般技术密集型为主向高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早期接受产业转移的国家和地区,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它们的现代工业部门已经大部分处于资本密集型阶段或重化工业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即轻纺工业产品生产已开始减少,技术密集型产业如汽车、电子等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上升;近年来刚刚接受产业转移的国家,其现代工业部门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刚刚起步,处于半工业化国家水平,它们的发展目标是在今后数十年内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至于那些尚未接受产业转移的国家,现代工业部门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很小,整个社会仍处于传统经济的状态。
由于这种产业差异而形成的国家层次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化为它们之间的产业再转移创造了条件。那些经过发达国家产业转移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开始向比它们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产业。这种转移走的是与发达国家对它们国家产业转移相同的道路:最初是投资于原材料生产产业,以保证自己国内产业的原材料供应;然后向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利用其它发展中国家的较低劳动力成本进行生产。新兴工业化国家扮演着既接受产业转移又向外转移产业的双重角色。
至此,一个由发达国家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再到半工业化国家,然后到落后国家的完整的国际产业梯度转移格局业已形成,国际产业级差的实质是技术的差距。国际产业转移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联系的主要纽带。
二、我国传统产业发展模式的缺陷
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轨之中,从国际分工与国际产业级差的角度来看,我国既有产业层次相对较高的半工业化地区,也有产业层次较低的落后地区。
传统的理论认为,实行进口替代战略是后发国家合地区实现其产业结构升级的一种主要手段。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在本世纪30年代末期提出的“雁行模式说”正是这一理论的典型代表。赤松要认为,一国主导产业的发展要依次经历进口、进口替代和出口三个阶段,即先从发达国家进口新产品和新技术;之后,通过进一步引进关键技术和资本品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工业;最后,该国将形成与先进国家相同的工业部门,并且出口相同的产品。这三个阶段紧密相连又部分重叠,形如飞雁。
这一理论的要旨在于进口替代,即实现资本品对消费品的替代、中间品对最终产品的替代、生产技术对生产产品的替代,最终建立起与发达国家相同的产业结构。
另一种观点认为,落后国家实现赶超战略的一个重要手段,是要运用各种优惠政策大力吸引外资、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同时,国家要相应制定正确的外资政策,逐步提高外资进入的技术壁垒,以实现国外先进技术的持续流入,促进国内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
其实,从国际产业转移的现实情况来分析,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产业一般都是成熟产业,其转移的方向总是滞后于其国内产业结构成长的阶段。作者认为,发达国家真正的高新技术既不可能被“替代”,也不可能被“引进”,发展中国家制定的“进口替代战略”与“引进外资战略”充其量只能说是发达国家实行的主动转移产业战略的一种催化剂。
总之,后发国家实行的“进口替代”与“引进外资”战略,都只是利用了国际产业转移这一客观规律,其实质仍然是被动接受发达国家所转移的落后产业。它对后发国家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提升虽然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消除固有的产业级差。可以说,利用这两种手段并不能完全实现落后国家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赶超战略”的目标。落后国家要想尽快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发展高级产业,必须打破现有的被动接受产业转移的格局,主动面向国际市场,实行一种“迎头赶上”与“捷足先登”的高战略。
三、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发展目标论
考察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无论是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小岛的边际产业论,还是海默的垄断优势论和伯克莱与卡森的内部化理论,大都是以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作为分析起点的。即使作为西方跨国公司理论之集大成者邓宁的折衷论,也是根据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私营企业对外投资行为提出来的。而发达国家作为工业革命的策源地,技术进步速度快,产业结构转换力强,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处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领先水平。相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它单个企业的优势基本上代表了其产业的整体优势。因此,这些理论都是以一定的优势作为前提,紧紧围绕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利用这种优势而展开的。从国际产业转移的角度来看,都是“顺梯度投资理论”,其实质是相对发达国家的“产业优势充分利用论”或“产业优势再利用论”。
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像我国这样的地区差距较大的半工业化国家而言,其国内产业并不具有象发达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那样的优势。如果完全局限于这些理论的束缚,把这些理论当作经典和教条,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么,只怕永远也摆脱不了作为发达国家淘汰产业的被动接受者的地位,永远也逃避不了“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或者“替代—落后—再替代—再落后”的陷阱,完全落入发达国家落后产业战略转移的算计之中。
因此,后发国家要想真正实现“赶超战略”,就必须突破这些理论的局限,立足本国的实际条件,采取适当的方式大力发展“逆梯度”型对外直接投资,主动获取世界最新技术,促使国内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当然,一个国家只要不是处于产业梯度的最底层,那它总是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我国作为半工业化国家,相对于落后国家和地区,有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从这方面来说,以上理论也不乏一定的借鉴意义。
因此,作者认为:我国应该按照以下两个目标,从两种不同的方向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以充分发挥其对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的促进作用。
(1)产业提升目标论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某些地区经济发展已经接近或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是,我国落后地区的商品化、产业化程度还很低。
按照产业提升的目标,我国应该大力发展对发达国家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那些高新技术含量大、产品附加值高的产业投资。例如,通过直接投资于发达国家的科研机构和技术开发企业,购并具有较高科技水平的公司,或者与之合资建厂、兴办企业等手段,一方面,利用交叉转让、联合研究开发项目等形式,获取最新的高科技,以此来促进我国国内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密集型国际生产体系的建立,使之形成对我国国内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直接牵引,从国际生产的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这方面我们有成功的案例,比如“三一重工”集团通过在美国、德国设立分公司,利用当地的科技人员研究、实验、收集科技项目和信息,汇集投入到国内生产过程,创造出了代表国内一流技术的建筑机械。
(2)有限优势利用论
一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不断开辟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的高度化;第二,对传统的、落后的产业实行改造甚至淘汰。
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要充分利用在国际产业梯度中的相对级差优势,大力发展对落后国家的投资。虽然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所具有的优势来说,半工业化地区所具有的这种优势是局部的、相对的,是一种“有限优势”,但是,我们必须大力利用这种“有限优势”。一方面充分地实现这类产业的“转移价值”;另一方面,为国内高级产业的发展腾出足够的空间,促使生产要素向这类产业转移,以培育和扶持新兴产业的成长。
以上在地区差距的背景下,从国际分工的角度和促使我国产业结构提升这一目标出发,对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应作为国家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使其成为我国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理论依据。
[1]江小娟.吸引外资、对外投资和中国的全面小康目标.国际贸易问题,2004;1:14-17
[2]邢建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抉择.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45-363
[3]王林生,范黎波.跨国经营理论与战略.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612
[4]成思危.中国境外投资的战略与管理.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32-679
[5]孙建中.资本国际化运营.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41-150
[6]刘文纲,李果.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研究.北京工商大学报,2003;2:44-47
湖南省教育厅课题《地区差距与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研究》(05C561)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