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的本质问题再思考
——以教育服务社会为视角

2010-09-12丁胜利

关键词:专才通才专业型

丁胜利

(四川师范大学 文理学院,成都 610101)

教育的本质问题再思考
——以教育服务社会为视角

丁胜利

(四川师范大学 文理学院,成都 610101)

认清教育本质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通过对比归纳研究发现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的创造性的同时提供沟通与交流的平台。这有助于解释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联系及区别,澄清复合型人才与专业型人才的培养误区,同时能够让我们认识到当今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所在。

教育本质;通才教育;专才教育;复合型人才;专业型人才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教育改革走到一个关键路口,回顾我国教育改革历程,在取得进步的同时暴露不少问题,如教育产业化、高收费、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就业难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造成今天这种局面在于我们在没有认清事物本质的前提下走捷径所致。

本文从六个方面进行论述:一、问题的提出,提出今天我国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并指出根源所在;二、教育的本质问题,通过对中外教育模式的考察,对以往教育本质——培养学习能力——的认识做了进一步深入分析,并补充了新的观点——打造标准化;三、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在教育本质新认识的基础上,合理解释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内在统一,并提出培养专才的前提是首先培养通才,即人的创造性;四、复合型人才与专业型人才,进一步指出我们对“复合型人才”的误解,并指出专业型人才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五、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对比不同观点后,从教育本质这个角度解释今天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六、结论、建议及展望,提出本研究的结论、对教育改革的建议以及教育发展的展望。

二、教育的本质问题

美国教育及心理学家斯金纳曾说过:“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关于“最后剩下的东西”,见仁见智,但人们还是达成了一个基本的共识,那就是学习能力,即人的创造性。事实上,从一些学者对企业竞争力方面的研究,也可看出企业组织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因为今天企业外部环境的波动性越来越大,以往相对稳定(静态)条件下的竞争优势迅速丧失,只有整个组织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才有助于抓住环境中的机会。甚至不少学者认为,组织(集体)学习能力就是企业的核心能力。尽管组织的学习能力并不等于组织中个体的学习能力,但它表现为后者的函数,也即每一个个体的学习能力是这个函数中的参数,是自变量,而组织的学习能力则是应变量。在知识快速更新的今天,学习能力是必须的,它只是教育本质的一个方面。而教育本质的另一个方面却被教育研究者所忽视。

深入考察“为什么企业更愿意招聘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应聘者?”这样一个问题,或许可以为我们找到答案。一般认为,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员工可以迅速进入角色,企业不用花费较多的培养(培训)成本。进一步思考却发现这只是表象而已。为什么可以迅速进入角色、企业不用花费太多成本?这些有相关经验的应聘者在他们获得“经验”过程中(换言之,在他们成为有经验的应聘者的“学习”过程中),到底学到了“什么”使得招聘的企业更青睐他们?以前的企业(组织)对他们“教育”了什么,使得这些“经验”成为“最后剩下的东西”而更易被同行接受?“学习能力或创造性”解释此问题并不具备说服力。一项来自国内咨询公司的分析文章指出了世界500强企业对应聘者应具备素质的要求,见表1。

表1 世界500强企业最看中的应聘者素质[1]

分析表1,我们可以把专业技能中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想归为教育本质的“人的创造性能力”,而其余的(包括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中的复合人才、敏锐的商业头脑,工作经验)归入此中显然不妥,或没有办法归入其中,这些是不是我们所没有重视的教育本质的另外一个方面?笔者认为,所谓以往的“经验”而成为最后剩下的东西主要是指“沟通与交流的方式”,表现为两点:一是语言,二是思维方式。不同的工作有它特定的沟通与交流方式,例如一般病人都看不懂医生开的处方,但是抓药的却不会配错。在GOOGL E这种创新型企业里的程序设计员不大可能适应富士康成本领导型企业基层生产线上的工作,与其说两种工作需要的技能不同,不如说它们需要的思维方式迥异。学习并掌握这种“沟通与交流的方式”需要时日,而结果未必有成效;对企业而言,直接招聘这类通过学校的提前社会化或相关工作获得经验的人才,自然是最优选择。

在有些领域,这种沟通与交流的方式更专业一些,需要很长时间的培训才能胜任相应的工作,如医生和律师等。对外行而言,很强的学习能力也许可以缩短这个过程,但没办法取消。另外,由于受个体的性别、大脑分工、兴趣等因素的影响,人的学习是具有选择性的,即人的学习具有方向性,只有朝适合自身条件的方向去学习才能有效发挥学习能力。这就可以解释一些现象,如一些学生有些课程学起来很轻松且结果很好,但在另外一些课程上则很吃力;一些人在这个岗位上能胜任工作,但换到其它岗位上则表现的很糟糕,如一些从事专业性工作的人员由于其突出的表现被组织委任为管理(领导)者,大多情况下,组织则是少了一位优秀的专家,而多了一位平庸的管理者。除学习能力外,不同岗位上沟通与交流的方式也大不相同。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就会发现,教育的本质的另一方面就是提供一个沟通与交流的平台,这个平台包含语言和思维方式两个方面,也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标准化。相关的工作经验就是在这个领域工作的标准化,而高校分专业也是根据不同需要来塑造标准化。特别是后者,它是按社会需求提前社会化的一种方式。

所以,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的创造性的同时,提供一个沟通与交流的平台。简言之,即“创造性+标准化”。对教育本质的把握则可以更好地解释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即下面将要阐述的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也可以解释为何只有我们才会提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议题;还可以从一个侧面去解释如今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

三、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之争反映了我国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低,就业竞争的压力大。一般认为,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采取的是通才教育的模式,培养的是创造型和适应型的人才;而像中国及前苏联则实施的是专才教育模式,培养的是操作型和解题型的人才,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反过来逆向影响到前面的基础方面的教育(从小学到中学阶段的教育,甚至幼儿园阶段的这种早期教育也在它的影响之下)。这样我们虽然可以理解斯金纳教育本质就是创造性的内涵,但无法解释中国及前苏联的这种教育的本质,而笔者关于教育本质的另外一个方面——标准化——则可以用来解释。当然,本质的东西不应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所以把通才教育跟专才教育对立起来(以及后面要论述的复合型人才与专业型人才也是如此),很难说这种截然不同的二分法能取得什么效果,它们只是问题的两个不同侧面。如同欣赏一幅画一样,人们总是先看轮廓、了解整体后,才评价线条与色彩等细微方面的差异。但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有意无意的管中窥豹,而这种只让看线条与色彩而遮住整幅画轮廓的做法却很常见。

笔者通过对比研究中西方个体受教育在时间递进上的不同(特别是相对于我们所谓的西方教育模式),发现没有绝对的通才与专才教育,只是在个体受教育的不同阶段的侧重点不同而已(见图1)。

图1 西方教育模式图

通过对图1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在时间上是一种递进关系,即先采取通才教育,把人的创造性激发(培养)出来,在此基础上进行专才教育,培养人的操作和解题能力。西方大学在本科阶段更多的侧重于通才教育,在此基础上:一方面让学生通过社会上的专才教育塑造成专业型的人才;另一方面通过进一步深造(硕士、博士——学校和其它科研机构的专才教育)塑造成专业型的人才。这就很容易理解企业为什么更愿意招聘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应聘者了,因为通过社会的专才教育他们能够掌握该专业(行业)所需要沟通与交流方式,特别在管理领域,真正的管理人才在大学里是培养不出来的,明茨伯格对MBA教育的反思[5]就说明了这一点。而西方大学毕业的博士生就业面相对而言就窄的多,一般是去大学或其它科研机构就业,这又是通才教育基础上专才教育的一个有力证明,因为只有在这些组织里,他们所掌握的特有的沟通与交流方式才会有用武之地。

我国的教育基本上颠倒过来了,从幼儿园到大学本科阶段基本上是专才教育——培养人的解题能力,目前却期望在硕士和博士阶段进行通才教育——培养人的创造性。从西方教育的成功和我国教育的困境可以看出,这个过程不大可能逆转。尽管如此,还有不少学者为其辩护,因其为社会培养了不少急需人才,并在新中国的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现在一些学者已经认识到这种模式弊大于利。其实,这只是一个看问题的视角而已,从短期来看,作用的确不小,但稍把期限延长,后劲不足就凸显出来了,这到底是先天的缺陷还是后期的变异,需要进一步分析。造成今天这种模式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必要稍微往前追溯这种模式产生的原因。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初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成立苏联后,这些布尔什维克所面临的境况:旧的体制被打破,“新”的体制尚未完全建立(没有参照物可言),同时要向全世界无产阶级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以便更易使他们加入到反对资产阶级及其所依附体制的战斗中来。除了人民当家作主外,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经济上的快速发展(邓小平也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至少在短期内要赶上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发展生产力需要大量懂得专业技术的人才。百年方可树人,但这些怀有良好愿望的开拓者们等不了这么久,结果是走了一条“捷径”,把整个社会培养人才的过程缩短,高等教育按需分专业,这种人为缩短的过程在短期内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足以让人对这种教育模式充满信心。但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本质是有区别的(见前面教育本质的分析),这样反过来影响到前面的基础教育。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我们正好有这个参照物,模仿比摸石头过河要容易多了。结果就形成了今天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对立。如果人类真是按照马克思的设想发展的,现行的各个阶段都采取的专才教育就是我们急于抄近道的副产品。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这种专才教育模式产生的原因不一定就是它面临困境的原因,如同真理一样,原因往前追溯一步,哪怕一小步,都不是原因。分析它产生的原因旨在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它,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它。通才教育培养人的创造性是专才教育的基础和关键,否则就算把含有各种技能知识的芯片植入人脑也改变不了它的宿命,因为它不能替代人脑创造性的开发,只不过缩短了获取知识的时间而已。这种境况在今天表现的更为突出,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IT)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或知识的渠道更宽,时间更短;但另一方面,如何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反而面临一个新的困难,就是个体或组织如何知道利用哪些知识,以及创造性地利用这些知识。还有一个方面,尽管可以轻易获得所需知识,但不同领域内沟通与交流的方式的获得,则需要个体假以时日去亲自体验。

另外,我们对通才教育还存在一个根本的误解,以为学的多、学的杂就是通才教育,从专门针对青少年甚至儿童的各种培训机构(如社会上各种舞蹈班、钢琴班、美术班、甚至国学班等)蓬勃发展就可以看出来。本质上,这些还是专才教育,因为它是按照专才教育的模式来培养的,即培养解题型和操作型而非创造型与适应型,只是我们直觉上简单地把“多专”理解为“通才”了。改变目前的现状,需要整个社会从教育本质上深刻理解并全面反思,否则的话,只求其表,不懂其质的一系列举措只会帮倒忙。

理解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关系,就会明白为何只有我们才提出“复合型人才”的概念,因为它跟我们的整个培养模式有关,当按照这种模式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需要时,我们自然会思考:一个人只掌握一种操作与解题方式难以适应需要,如果多掌握几种这种所谓的多专即“复合型”是不是更好些。但这种思维模式还停留在专才教育层面上,没有从根本上理解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关系,而结果则是“复合型”人才不见得复合,但大量的资源为此而耗费。

四、复合型人才与专业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至今仍是个时髦的词藻,以前我们对复合型人才的理解,直白且肤浅,这是直觉思维强于逻辑思维的结果,譬如上个世纪流行的说法“21世纪的复合型人才需要掌握三种技能——计算机、外语和驾驶”。以为个体多掌握了几种操作与解题技能就是的复合型人才,而不考虑这些技能是不是能够“复合”以及如何“复合”的问题,这是我们人才培养模式面临困境的直觉反映。

前面探讨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创造性和提供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在分析西方教育模式时,我们也可发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并非对立的,而是服务于个体受教育的不同阶段,即先通才教育后专才教育。但为什么我们要把西方的那种教育模式称作通才教育呢?事实上它是两者兼有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人们接受教育的观念差异使得本科以上阶段接受专才教育的人数比例要少的多,我们把目光只聚焦到教育的本科阶段。深刻理解教育本质以及通才与专才教育的关系我们就会发现,根据西方教育模式的培养结果,所谓的复合型人才根本就不存在。这个伪命题(指“复合型人才”)在中国大陆从学校到社会、从教育者到普通民众的广为接受却让人印象深刻。当然,存在即合理(黑格尔语)。这种现象的产生离不开滋养它的土壤,事实上是我们对目前教育困境反思的结果,但良好的初衷未必都引向令人满意的结局。其中之一是大量的培训机构奇迹复苏,出于利益追求的行政之手也不甘落后,官办“牙防组”遍地开花,很难说这些“牙防组”对人才的培养到底起到积极还是消极作用,或者兼而有之,至少养活了数以万计以此为生的从业者。从前面的分析也可以看出,我们所理解的“复合”就是“多专”,不说这种误解导致资源的浪费,就是这种“多专”在多大程度上能适应社会需要都值得商榷。举个简单的例子,姚明篮球打的好,假设他又取得了普通话一级一等证书(说明普通话水平达到播音员级别了),同时在软件编程上能力也不错。试想,这种“多专”在现实中如何“复合”?姚明是三者同时进行呢,还是专注于把它的篮球打得更好?没有所谓的复合型人才,如果有的话,也只是在个体专业技能上不断深化和拓展,在于他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能够互补,并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社会上需要的就只有一种人才——专业型人才,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的最终也是为了培养专业型人才(不论是通过社会教育还是其它更高层次机构的教育),只是专业型人才首先是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其次才是专业技能上的精耕细作。

五、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如今很多高校甚至教育部把毕业生的就业率作为高校教育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可见一斑。如果没有认清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而仅仅采取一些就事论事的措施是于事无补的。关于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总结一下,主要有几种观点:

一是专业结构说。通俗点,就是专业不对口,持有这种观点的大有人在,目前很多高校根据社会需求增删与调整专业就说明了这一点。

二是产业结构说。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就是秉持这种观点,郎教授在多种场合(如演讲、电视节目等)表达了这种看法。他认为由于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上的定位——制造业——导致现今很多大学生难就业,因为制造业需要的不是大学生,而是受过专门训练的技工,只有服务业占主导的经济体才大量需要大学生。同时,他还反驳了专业不对口这种观点,并认为大学教育就是要“专业不对口”,因为它是通才教育。

三是教育跃进说。就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型向大众化转型的过程中,高校招生规模大肆扩张,打破了人才供给之间的平衡,供过于求,导致大学生就业竞争加大。

以上观点各有其合理性,但每一种观点都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从教育本质来看,这是同一时间线上推行所谓通才教育所造成的:一方面,在大学阶段推进所谓的通才教育,使得学生的专业(操作型和解题型)没学好;另一方面,大学受教育之前的专才教育模式已经根深蒂固,通才教育的目标(创造性和适应性)也难达到。结果是培育的人才自然“专业不对口”、“供过于求”。更为重要的是社会所需要的专业型人才,其首先是创造型的人才。但我们不应忘记经济学家马歇尔的忠告:“不要将一个经济问题的各种因素看作是由一项单方面决定另一项因素的结果——甲决定乙,乙决定丙,等等,而是要将它们看作是相互决定的关系。”[3]造成今天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这些原因是共同作用的,用教育本质来解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问题的方向。

六、结论、建议及展望

通过前文的分析,笔者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从分工角度而言,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个体学习能力的同时提供在不同分工领域内沟通与交流的平台。从这个命题可以推导出下面三条论断:

第二,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并非对立的,而是服务于个体受教育的不同阶段;从中西方教育结果来看,先通才教育后专才教育的这种过程不能逆转。

第三,复合型人才是个伪命题,从教育服务社会需要(即教育功利性的一面)角度而言,专业型人才才是教育培养的目标,只不过专业型人才首先具有创造性,其次才是在此基础上其专业技能的精耕细作。

第四,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社会不需要专业型的人才,而是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型人才。

根据上述结论,提出建议如下:

目前正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我国教育将何去何从,对满足社会需要、提升国家竞争力、以及实现长远目标都至关重要。首先,全社会应该认清教育本质,同时摒弃以往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对立的观点甚至做法,改革现行的人才培养方式。最基本的就是在基础教育方面改革以前的培养人的操作与解题能力,取而代之的则是营造良好环境激发受教育个体的创造性。其次,从教育服务社会需要(即教育功利性的一面)角度,打破“复合型人才”这个伪命题,认清“专业型人才”才是教育的目标。最后是改变相应的评判标准,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创造性作为评判标准,在高等教育阶段则要同时强调创造性和标准化。前面提过郎咸平教授关于“服务业占主导的经济体才大量需要大学生”的观点,但它需要的大学生并非我们所培养的操作型与解题型的,而是通才教育模式所培养的大学生。中国经济体总有一天要从工业主导地位向服务业的主导地位转型,如果不改变现行的人才培养方式,到那个时候,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仍然会横亘在我们面前。

以上的探讨只限于教育功利性的方面,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此,教育最终只会沦为泰罗式的工具主义。其实在教育更为重要的一面——“人的自我发展”上未作探讨,但每一个阶段有每一个阶段的核心任务需要我们去解决,后者是社会发展到更高阶段时我们所需要面对的问题,目前最好不要走这个捷径。目前的专才教育就是为了“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4],不期却延长和加剧了这个过程。

[1]宏威职业顾问公司.世界500强企业最看中的是什么?[EB/OL](2006-09-18)[2010-02-12]http://www.chinahrd.net/zhi_sk/jt_page.asp?articleid=111319.

[2]明茨伯格著.杨斌译.管理者而非MBA[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马歇尔著.经济学原理[M].廉运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3

[4]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1.

Abstract:The ke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s to clearly recognize the education essence.Through the contrast and induction research,the education essence is to raise person’s creative at the same time to provide the communication and the exchange platform.It is helpful in explaining the relation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eneralist education and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education,and in clarifying the training erroneous zone between the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and the specialty talented.At the same time,it can let us realize Why the university graduates get are hard to employed.

Key words:education essence;generalist education;professional skills education;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pecialty talented

(责任编辑:许瑶丽)

Pondering of Education Essence Question——Taking Education to Service Society as the Angle of View

DING Sheng-li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 610101,China)

G40-011

A

1672-0539(2010)02-087-05

2010-03-10

丁胜利(1979-),男,安徽安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与市场营销。

猜你喜欢

专才通才专业型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方法探析
分析创新专业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科技型企业专才和通才、交互记忆系统与双元创新关系研究
做质量人需要通才还是专才?
沈括:一个通才的治水路
通才,时代的召唤
DSK—1500CT专业型直喷烟机
杨通才:无限眷恋无限情
甘肃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型学生社团发展状况调查研究
如何驾驭“不服管的专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