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国消费的几个问题(上)

2010-09-09丁俊发

中国流通经济 2010年9期
关键词:投资率消费率居民消费

丁俊发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北京市 100834)

DING Jun-fa

(China Federation of Logistics&Purchasing,Beijing100834,China)

关于中国消费的几个问题(上)

丁俊发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北京市 100834)

消费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消费从认识到实践应该有一个新的突破。当前,受消费体制、消费能力、消费政策、消费基础、消费观念、消费环境、消费周期等方面因素影响,我国在消费问题上存在很多问题和误区,适度提高消费率成为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提高居民消费率,我们需要走出消费误区,建立鼓励消费的长效机制,提倡科学消费;需要处理好消费率与投资率的关系,处理好城镇居民消费与农村居民消费的关系,处理好消费需求与进出口贸易的关系,处理好即期消费与储蓄的关系;需要结合我国实际,关注并培育住房消费、乘用车消费、农村消费、旅游消费、文化消费、社区服务消费等消费热点。

中国;消费;问题;消费率;消费热点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坚决果断的措施,其中一个重大政策就是鼓励消费。消费成为舆论的热点问题,但如何认识消费,却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我们讲消费,不是就消费讲消费,而是放进国民经济的全局讲消费;不仅仅是讲实物消费,还要讲服务消费;不是讲任何消费都是合理的,而是讲科学消费;不是仅仅讲消费的一般规律,而是要研究不同时期、不同人群的消费心理。消费是包含消费要素、消费需求、消费结构、消费心理等内容的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到生产力,也涉及到生产关系;既涉及到宏观,也涉及到微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消费从认识到实践应该有一个新的突破。

一、消费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

1.消费的几个基本内涵。主要涉及四个方面:

(1)生产资料消费与生活资料消费。社会总产品按价值形态可以划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三个组成部分;按实物形态可以划分为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和生活资料的第二部类,这是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其中,第一部类产品用于生产消费,第二部类产品用于个人消费,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只有在价值与实物上均得到补偿,社会生产与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这就是说,社会的消费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资料消费,包括原材料、工具与劳动力;一类是生活资料消费,包括食物、日用工业品及服务品消费。

(2)居民消费与政府消费。我们经常讲,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有三驾马车或者说三大动力,一是消费需求,二是投资需求,三是出口需求,也就是国家统计中的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前两项构成了内需拉动,而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与政府消费。其中,居民消费指劳动力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的生活资料消费,是千家万户微观消费活动的总称;政府消费指政府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消费,特别是公共服务消费。

讲消费问题,主要讲居民消费,这是所有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消费影响着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运行模式、发展方式、发展速度与经济结构,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3)居民微观消费与社会宏观消费。与居民微观消费相对应的是社会宏观消费。所谓社会宏观消费指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消费率、投资率、消费体制、消费环境、消费结构、消费总趋势、消费模式等,这就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消费活动。

(4)基本性消费、享受性消费、发展性消费。居民消费一般可以划分为基本性消费(也叫生存性消费)、享受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所谓基本性消费指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基本必需品消费。居民生活水平处于贫困与温饱阶段时,一般以基本性消费为主,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金额占生活支出金额的比例)在50%~60%之间;居民生活水平进入小康阶段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各种享受性、发展性商品与服务品不断增多,实现了消费升级,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0%~50%左右;居民生活水平进入富裕阶段后,以享受性、发展性消费为主,恩格尔系数进一步下降到30%~40%之间。我国总体来看已经进入小康阶段,但受城乡差别、地区差别、群体差别等因素影响,基本性消费、享受性消费与发展性消费各不相同。

2.当前中国消费存在的问题。对于当前我国消费存在的问题,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由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特别是劳动报酬占比不断下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投资与消费结构不平衡,消费体制性约束仍然比较严重,消费率持续走低,最终消费中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下降,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消费问题已经成为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瓶颈。具体来讲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1)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率偏低。消费率高低并不反映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而是只反映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反映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状况。据世界银行统计,2000~2007年,低收入国家居民消费率平均为75%,高收入国家平均为62%,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为57.5%,全球平均为61.5%。我国作为一个中等收入国家,最终消费率从2001年的61.4%下降到2008年的48.6%,其中居民消费率从2001年的45.2%下降到2008年的35.3%。城镇居民消费倾向从1995年的82.6%下降到2008年的71.2%,同期农村居民消费倾向从83.2%下降到76.9%。

这最起码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收入没有与GDP同步增长。1979~2008年,GDP年均增长9.8%,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1%。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是制约居民消费增长的根本原因。二是在处理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上过多强调投资,而忽视了消费的作用。2001~2008年,投资率年均41.2%,与工业化同一时期以及人均GDP3000美元时的日本、韩国相比,我国投资率高出十多个百分点。

(2)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在国民经济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从1995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2004年统计口径调整有一定影响)。而从国际比较看,劳动者报酬占比的世界平均水平为50%~55%;日本、韩国在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化工时期,劳动者报酬占比也曾出现过低于40%的年份,但从未出现过持续性的下降;英、美、德等国家在工业化时期,劳动者报酬占比始终是最高的。另外,城乡、行业、群体之间收入分配不公与差距过大,基尼系数(国际上衡量居民收入分配差异即贫富差别的指标)已经超过0.4的警戒线。这些因素都是导致居民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

(3)公共服务不足。国际经验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支出特别是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三项主要公共服务支出比重会明显上升。2008年,我国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三项公共服务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为29.7%,与人均GDP3000美元以下和3000~5000美元之间的国家相比,分别低13和24.3个百分点。政府服务供应不足,说明在国民收入第二次分配时,居民所得极少,迫使居民用自身收入来支付本应由政府支出的开支,客观上挤占了居民消费,并从心理上降低了居民的消费预期,导致储蓄率偏高。

(4)服务业发展滞后。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进入小康,恩格尔系数下降,从商品消费到服务消费是一种必然趋势,但我国服务业不发达,特别是金融、教育、咨询、医疗、家政等行业发展滞后。2008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1%,而世界平均为68%,发达国家为72%,发展中国家为52%。服务业有效供给不足,严重影响居民消费升级,也影响全国的就业水平。

(5)城市化率偏低。2008年,我国城市人口6亿,城市化率45.7%。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3000美元时,城市化率一般会达到60%左右,而我国要低十多个百分点。况且我国还有2.4亿要进城的农民工,受户籍制度限制,他们在消费行为、消费水平上与城镇居民有着巨大的差别。

总之,消费不足是制约我国经济内生型增长的重要原因。

3.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消费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可归纳为五个方面:

(1)在生产与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消费是整个社会再生产运行的最终目标,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状况的决定性因素。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流通)与消费是一个既矛盾又统一的有机整体。它们相互依存,其中生产起支配作用,它既支配自身,也支配着其他三个要素,同时各要素相互之间存在正向与反向作用。消费给生产以目的和动力,消费通过流通决定生产。分配的方式、数量、结构影响着消费的方式、规模与结构,而消费又决定着分配的实现。流通作为生产与消费的中介,是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的唯一途径,而消费的速度、规模与结构也制约着流通的速度、规模与结构。作为单个再生产的最终环节,消费是生产、分配甚至流通各环节的目的所在。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中,生产是起点,分配和交换(流通)是中间环节,消费是终点。由于社会再生产是一个不断运动、不断发展、不断循环的过程,因此消费既是第一个经济循环的终点,也是下一个经济循环的先导,是国民经济不断运动的原动力,是实现社会再生产性循环的关键。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消费是整个社会再生产运行的一个最终目标,是影响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状况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2)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的贡献率最大。在有的时段内,我国经济增长过多依赖投资需求与出口需求,但自1978年以来,总体来看,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仍是最大的,达到55.86%。如果国民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投资与出口拉动回归到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消费贡献率将达到70%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消费需求也必然会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成为拉动经济发展最基本、最长久的动力。

(3)消费结构的变化引导着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变化,也引导着投资结构的变化。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变化,需求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由于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变化具有消费的迁移性,这些消费结构的变化遵循市场经济需求与供给总体平衡的规律,遵循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金融资本平均利润率的规律,必然会引起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包括服务品)的变化。同时,还会引导投资的变化,因为投资效率取决于投资结构能否适应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投资增长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取决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民间投资活跃程度更是取决于消费市场(包括生产性消费)的需求与活跃程度。

(4)社会生产的目的,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完全是为了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的需要。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设计的三步走战略,就是以人为本,就是从居民消费水平出发的,从贫困到小康再进入富裕阶段,特别是追求共同富裕。党的十七大根据我国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现期的实际,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始终是共产党人永恒的主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5)消费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晴雨表。消费不仅反映供求关系、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更反映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反映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也反映市场经济的总体,即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成熟度,更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居民取得的实惠,从中发现并解决一些深层次矛盾,有利于改革和发展的顺利推进。

二、适度提高消费率是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根据国际经验,各国消费率均随收入水平提高呈下降趋势,但一般不会降到70%以下,向来以高储蓄率闻名的东亚国家其消费率最低时也在65%以上。

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研究发现,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美元左右时,世界各国居民消费率占GDP的比重一般为61%。1997年,我国人均GDP接近1000美元,但居民消费率仅为45.2%,比国际平均水平低16个百分点。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我国各个时期的消费率如表1所示。

最终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率的逐年下降,在全世界都是不多见的。消费作为最终需求,直接关系到社会成员的福利水平,过低的消费率显然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

我国由于自身原因,特别是因为还处在工业化中期、城市化加速、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完成、各种错综复杂矛盾不断出现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消费率波动特别是居民消费率低具有一定的特殊原因。但目前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率过低必然会加剧社会经济矛盾。笔者认为,经过“十二五”或更长一段时间的努力,把最终消费率提高到65%以上,把居民消费率提高到50%左右,是完全有可能的。

一般来说,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消费需求与GDP以大致相同的比率增长,但在较短的经济周期中,消费需求波动小于GDP波动,消费需求增长较为稳定,即最终消费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在经济扩张时期小于1,在经济收缩时期大于1。

表1

及时把握国民经济发展格局中居民消费需求变动的趋势,研究居民消费总量与结构变化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制定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与客观需要的居民消费政策,对于提高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高居民消费率需要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

1.消费率与投资率的关系。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都没有处理好消费与积累的关系,一方面是严重的投资饥渴症,一方面是居民消费水平的低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进行了积极探索,特别是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国际成功经验相比,投资率总体偏高。

国际经验表明,投资与消费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发展阶段有关。通常,随着经济由较低水平向较高水平推进,消费率将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趋势,而投资率则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其中,当经济体处于中等收入阶段时,投资率最高,消费率最低,期望值分别在30%左右和70%左右。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正是投资率最高的阶段。

国际经验还表明,在相同的发展阶段,外向程度较高的国家与外向程度较低的国家相比,投资率更高;储蓄率较高的国家(如东亚地区)与一般国家相比,投资率更高。而我国的情况偏离了国际基本经验。

我国的投资率由1998年的36.2%上升到了2007年的42.2%,10年的平均投资率接近40%,比世界年均投资率(20%左右)高出近二十个百分点;最终消费率则由59.6%下降到49%,10年的平均消费率为56.6%,比世界平均消费率(78%左右)低了二十多个百分点。最终消费由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组成,其中居民消费是主体,一般占最终消费的70%以上。目前我国最终消费率过低,在很大程度上是居民消费率持续走低造成的。我国居民消费率从1998年的45.3%下降到2008年的35.3%,为历史最低水平,而同期美国为71.0%,印度为54.7%。特别是2003年以来,两者的比例变得更加不协调,2003~2008年,投资率年均高达42.5%,而最终消费率年均下降到51.7%,居民消费率年均下降到37.7%。

改革开放以来,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5.8%和35.7%。但进入新世纪以来,即2001~2008年消费需求的年均贡献率下降到41.35%,而投资需求的年均贡献率上升到47.8%。见表2。

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高投资率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增长。特殊情况下,为促进经济增长,高投资率是必要的,也是许多国家的成功经验,但不可能持久,不可能形成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2.城镇居民消费与农村居民消费的关系。农民消费水平低是影响我国消费率的重要原因。我国城市化率1978年为17.92%,2001年为37.66%,2008年为45.68%。也就是说多数人口仍然在农村,但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8年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3.1%,2001年占24.2%,2008年占20.7%。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城乡消费的差距反映了城乡收入分配的差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978年差2.57倍,2001年差2.89倍,2008年差3.31倍,这导致城乡人均消费水平也逐年扩大。见表3。

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城乡收入差距属于自然性差距,不可能完全一样。但如何尽快缩小自然性差距、防止非自然性差距的扩大仍然是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

除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农村消费外,农村消费环境改善、消费观念转变、消费政策调整、消费热点培育也非常重要,在某些地区,甚至有可能成为制约农村消费的关键因素,这使得城乡恩格尔系数的差距也明显扩大。见表4。

3.消费需求与进出口贸易的关系。扩大消费需求必须以国内供应能力为基础,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完全依靠自身力量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就需要国家之间的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以求得国家总供给与总需求在总体上的相对平衡。目前我国进口的主要是原材料、矿产资源、高科技产品、奢侈品、文化产品、金融服务业、物流业、商业、旅游业、餐饮业、建筑业等,对于促进我国消费特别是消费升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对于一个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国家,消费率的提高主要靠进出口贸易来保证。但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商品与服务品进口只能是国内总供给的一个补充。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对出口依存度过高,或者一个国家的消费对进口依存度过高,就等于把国家经济发展的调控权交给了国际市场,而国际市场千变万化,因此只有走内需主导型增长道路,才能掌控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当然,我们这样讲,并不是说可以忽视外需,进出口贸易不仅是维持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重要战略,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与全球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1960~2008年,全球贸易增速比GDP增速快1.7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达到20%,我国外贸依存度2008年达到60%,已经超过41%的世界平均水平。

表2

表3

表4

4.即期消费与储蓄的关系。一般来讲,居民在取得货币收入以后,有五个方向可供选择:纳税、消费、储蓄、投资、转移支付。而收入水平是制约货币投向的关键因素。收入水平低时,货币主要用于消费,消费倾向很高;收入水平高时,货币以进行投资、储蓄为主,消费倾向变低。由于种种原因,为确保未来消费,居民把即期消费的货币用于储蓄,导致我国尽管收入水平不高,储蓄率却很高。1978~2000年,我国总储蓄率(国内总储蓄占增加值总额的比重),除个别年份外,绝大多数年份都保持在35%~40%之间。但自2000年起到2007年,我国总储蓄率由35.1%上升到了51.8%,上升了16.7个百分点。储户的储蓄倾向(储蓄额占可支配收入额的比重)由25.5%上升到了37.9%,上升了12.4个百分点。

从横向来看,我国总储蓄率比中等收入国家年均储蓄率高15个百分点左右。

1978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为210.6亿元,到2008年已经达到217885.4亿元。高储蓄率是影响即期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根据消费周期理论,从一个消费周期进入另一个消费周期,必然会有一个货币的积累期,我国已经完成了两个消费周期之间的积累期,进入了新的消费周期。

责任编辑:陈静

On Some Problems of China's Consumption(Part One)

DING Jun-fa

(China Federation of Logistics&Purchasing,Beijing100834,China)

Abstract:Consumption is one of the fundamental forces that can help stimulate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Consumption.We should make breakthrough in the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e of consumption.At present,influenced by the system,capacity,policy,foundation,concept,environment and cycle of consumption,there are some problems and misunderstandings with consumption in China.How to moderately improve consumption rat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issues for us to deal with for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To improve citizen consumption rate,we should,first,get rid of the misunderstandings of consumption and encourage the scientific consumption by formulating a long-term mechanism.Second,we should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umption rate and investment rat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resident consumption and rural resident consumpt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umption demand and importing and exporting trading,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mediate consumption and savings.And third,we should stay firmly grounded in reality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cultivating more areas of high consumer demand,such as housing consumption,vehicle consumption,rural consumption,travelling consumption,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community service consumption.

Key words:China;consumption;problem;consumption rate;areas of high consumer demand

F713.55

A

1007-8266(2010)09-0004-04

丁俊发(1940-),男,江苏省张家港市人,著名流通经济学家,资深物流专家,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首席顾问,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中国物流学会首席顾问,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贸促会物流行业分会会长,东北亚物流学会名誉会长等,曾任国家内贸局副局长,中国物流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授,研究员,主编或独著著作10余部,曾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三次,国家图书奖一次,2000年被《中国市场》杂志评为影响中国市场的25位经济学家之一,2001年被中国物流媒体联盟评为“2001年度中国十大物流风云人物”,2007年被韩国物流学会授予“国际物流贡献奖”,2008年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授予“中国物流改革开放30年突出贡献人物”荣誉称号,2009年被中国市场学会、中国商经学会等部门授予“建国60年中国流通发展与改革杰出贡献奖”,主要研究方向为流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现代物流学。

猜你喜欢

投资率消费率居民消费
资本价值与宏观投资率:应用包含调整成本的拉姆齐模型的研究
最优消费率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0-2018年数据的实证研究
2018年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5%
2018年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
我国经济消费率问题探析
2017年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资料
经济动态效率视角下的省际最优消费率研究
我国的投资率是否应当大幅度降低?
从持续性角度剖析中国投资率
叶檀:中国投资率过高在自掘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