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77~2009年色达县旭日、甲学两乡麻风病回顾性调查分析

2010-09-07郑云太

中国当代医药 2010年29期
关键词:旭日麻风病麻风

杨 健,郑云太

(四川省色达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色达 626600)

1977~2009年色达县旭日、甲学两乡麻风病回顾性调查分析

杨 健,郑云太

(四川省色达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色达 626600)

目的:通过对麻风病回顾性调查,分析色达县旭日、甲学两乡麻风病在高原半农半牧区的流行状况,为实现基本消灭麻风目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麻风病防治手册》“麻风病疗效判断和临床治愈标准”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77~2009年麻风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77~2009年旭日、甲学两乡累计报告麻风患者16例,年均发现率为0.044/10万。最高年份是1977年,为52.26/10万(15例),最低是2004~2009年,为0,2004~2009年连续6年无麻风现症患者和新发病例,麻风发现率呈稳定下降趋势,2009年底麻风患病率为0。结论:旭1999年卫生部《基本消灭麻风病考核验收办法》色达县已经达到卫生部基本消灭麻风考核验收标准,提示色达县旭日、甲学两乡属于麻风病历史病区,基本消灭麻风病后,要继续做好麻风病监测和健康教育工作。

麻风病;流行病学;分析

1977年通过对甲学、旭日两乡人群麻风病线索调查和普查,按照《麻风病临床诊断标准》有15例患者检出,1999年甲学乡发现1例患者,并检出麻风杆菌。对检出的15例患者采用利福平、氨苯砜进行治疗,按照《麻风病临床治愈标准》于1988年判愈;对1例患者采用利福平、氨苯砜、氯苯吩嗪进行联合化疗,于2004年判愈,现无复发和新发病例,按照《基本消灭麻风病考核验收办法》色达县已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标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色达县疾控中心1977~2009年麻风病防治专项资料、传染病年报表和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的部分疫情数据;人口资料来源于色达县统计局。

从1977~2009年甲学、旭日两乡人群麻风病普查资料中可以看出,麻风患者最多年份是1977年,全县总人口为 28 705名,报告发现麻风患者15例,占历年病例总数的93.75%,发病率为52.26/10万;1999年全县总人口为34 262名,发现1例新病例,占历年病例总数的6.52%,发病率为2.92/10万;2004~2009年未发现麻风病现症患者,近5年平均发病率为0。

1.2 方法

按照《麻风病防治手册》“麻风病疗效判断和临床治愈标准”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判愈的麻风病患者和家属进行调查,查阅资料,开展回顾性研究。

通过对疑似麻风病患者的临床检查和试验室检查资料查阅发现16例患者确诊,按照联合化疗的疗效判断和治愈标准,“完成MDT治疗的病例,在监测期活动性症状完全消失,且皮肤查菌阳性者等阴性后每3个月查菌1次,连续2次仍为阴性者,以及皮肤查菌阴性者,在活动性症状完全消失后皮肤查菌仍为阴性者则为临床治愈”[1],患者分别于1988、2004年判愈。

1.3 数据处理

整理数据资料,建立Excel数据库,录入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麻风病流行概况

1977~2009年全县累计报告麻风病发病16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044/10万。其中,70年代发病率最高为52.26/10万,占总病例的93.75%,2000~2009年未报告麻风病例,近5年报告发病0例,年平均发病率0万。

截止2009年底色达县有麻风现症患者0例,1977年患病15例,于1988年判愈;1999年患病1例,于2004年判愈,患病率为0。

2.2 季节分布

据1977~2009年麻风疫情资料统计,累计发现的16例麻风患者中,1月份发病例数最高11例,占历年发病数的68.75%。见图1。

2.3 年龄、性别分布

2.3.1 年龄分布 从1977年至今发现的16例麻风患者中,最小25岁,最大 68岁。发病最多的年龄段是 35~55岁,累计报告发病11例,占病例总数的 68.75%。35~44、45~54、≥55岁组报告发病最多,分别占病例总数的18.75%(3例)、12.5%(2例)、18.75(3 例)。 见图 2。

2.3.2 男女性别比 麻风病例中,男性发病13例,占发病总数的81.25%,女性发病3例,占发病总数的18.75%,男女之比为 4.33∶1。

2.4 职业分布

1977~1999年发现的16例麻风病例中,均为农牧民,无其他职业。

2.5 地区分布

全县17个乡镇中有2个乡有病例报告,报告发病最多的甲学乡(10例),占全县总病例的62.5%,其次是旭日乡共报告发病6例,占全县总病例的37.5%。见图3。

2.6 患者型别分布

16 例麻风患者中为TT 9例,占56.25%;BB 1例,占6.25%;LL 5例,占31.25%;Ⅰ1例,占6.25%;其中:甲学乡10例,为TT 5例、LL 4例、BB 1例;旭日乡 6例,为 TT 4例、LL 1例、Ⅰ1例。见图4。

2.7 患者发现方式分析

16 例麻风患者中,疫点普查发现15例,占93.75%,医疗单位报告1例,占6.25%,家属追踪发现0例。

2.8 畸残分析

在16例麻风患者中有Ⅰ级畸残2例,Ⅱ级畸残1例,Ⅱ级畸残率为6.25%。多菌型6例患者中畸残1例,畸残率为6.25%,占畸残总数的33.33%;少菌型10例患者中畸残2例,畸残率为20%,占畸残总数的66.67。见表1。

表1 色达县1977~2009年麻风病患者型别与畸残关系分析

2.9 治疗与转归分析

1977~2009年发现的16例麻风患者中,在州皮防院治疗16例,治愈率为100%。现有存活患者7例(其中现症患者0例),外迁1例,死亡8例(判愈前死亡2例,判愈后死亡6例)。对实施联合化疗后发现的1例进行了联合化疗,联化覆盖率100%,规则治疗完成治疗1例,完成治疗率100%。

3 讨论

1977年通过线索调查和对甲学、旭日两乡人群普查发现15例患者;2009年经医疗单位报告1例确诊病例,经对亲属和接触者检查未发现新病例,2004最后1例麻风病患者通过联合化疗判愈。在2005~2009年的监测中两乡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现已达到卫生部基本消灭麻风病,即患病率≤0.1/10 000且呈稳定下降趋势,近5年平均发病率≤0.5/10万的指标。患者中,男性明显高于女性,与男性活动范围广、接触机会多、劳动强度大、免疫力下降易感染有关。甲学、旭日两乡为半农半牧区,群众多居住在半山腰,农作物以青稞、小麦、碗豆、葫豆为主,主食以自产青稞为主,调查发现甲学、旭日两乡在30年代就有麻风病流行引起死亡的病例,为历史病区,有家庭聚集性,且甲学、旭日两乡海拔为3 240~3 450 m,属半农半牧区,为全民信仰藏传佛教地区,居住条件差,社会发育程度低,群众卫生习惯较差,缺乏疾病防护意识,历史上有群众对麻风病患者及其家属产生畏惧歧视的现象。多数健康人接触麻风病患者不患病,麻风病患者的配偶密切接触后也很少发病,提示麻风病的发生与生活水平、人体免疫力的强弱、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有关,病例中多数家庭以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且潜伏期较长[2-3]。1986年前主要采用利福平(RFP)加氨苯砜治疗麻风病,疗程较长且易复发,通过实施联合化疗(MDT),规则服药,治愈率高,畸残发生率低,通过对患者的治疗和在病区开展长期健康教育,群众已经逐步认识到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彻底治愈患者是消除传染源、控制传播最有效方法之一[4],因此早期发现,广泛宣传,对患者正规治疗管理很有必要,在做好监测的同时应继续在两乡开展麻风病防治健康教育。通过近5年的监测,色达县已经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的标准。

[1]陈贤义,李文忠,陈家琨.麻风病防治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180.

[2]王亚西,王宏勇,杨娟.铜仁地区1999-2008年新发现的108例麻风病患者情况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92.

[3]李红星,张壤之,郑小祥,等.东台市三峡移民麻风健康教育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6(35):191-192.

[4]胡建省,邓文忠.麻风性葡萄膜炎前房角的形态学观察及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3):27.

R755.01

B

1674-4721(2010)10(b)-146-02

2010-07-26)

猜你喜欢

旭日麻风病麻风
FSAE赛车转向系统优化设计
关注麻风,消除歧视, 共同走向文明进步
日本将刊登“旭日旗”韩文说明
晨钓
麻风病医生肖卿福:忘己爱苍生
消除麻风在行动
贵阳市边远农村村民麻风健康知识调查与干预
溃疡丸内服合溃疡散外敷治疗麻风病营养性溃疡56例
甘肃省麻风受累者麻风相关知识知晓率调查
麻风树理想的生物质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