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一起官民冲突化解看网络民意与和谐社会建设*

2010-09-05李建秋

关键词:官民乡政府网络新闻

李建秋

(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重庆400065)

从一起官民冲突化解看网络民意与和谐社会建设*

李建秋

通过对发生在贵州省铜仁地区杨家坳乡政府与下官阡村民的水源冲突事件的分析,认为这起网络化解官民冲突的事例,不仅反映了今天某些地区的官民关系,更突出反映了今天中国民众对政治文明的诉求和建立“机会均等,平等参与,自由讨论,良性互动”的公民社会理想状态的渴望,同时也表明了新媒体显示出的巨大传播力量,网络传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阐述了互联网在这起剧烈冲突中影响事件发展的格局与走向,进而促成事件解决的巨大作用,分析了和谐社会建设和政治文明发展在网络传播作用下形成的三个特点。利用互联网及时快速和正确地解决重大突发事件,由此建立长期而有效的突发事件网上处理机制,正是中国社会实现民意充分表达和公民社会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路径。

官民冲突;民意表达;和谐社会;政治文明

互联网在大众传播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突出表现为公共意见的表达、大众对政府官员的舆论监督和充分的话语民主。自从互联网普及以来,在中国民主社会不断推进过程中,网民们通过与政府官员的公共对话和舆论监督,不仅让新媒体显示了巨大的传播力量,更重要的是网络正改变着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态,促进新时代和谐社会建设与政治文明水平的提高。

一、官民冲突事件的传播和解决

2009年10月,在贵州省铜仁地区发生了杨家坳乡政府与下官阡村民取水而导致的剧烈冲突,这一突发性冲突事件通过互联网的反复传播与争论,在各方面的努力下,使“一触即发”的官民冲突得到了及时化解,并促使当地重新出现了新的“官民良性互动”的可喜局面。这一冲突从发生到解决,不仅对政府如何处理此类事件提供了直接经验,而且对网络民意表达及其社会形态的影响也具有典型意义。

10月21日,网络中的天涯社区出现了一则带有网络新闻性质的帖子,名为《乡政府官员要喝干灌溉水源,近千村民面临绝收》,这一网络新闻信息立刻引起广大网民关注。该文介绍了发生在贵州省铜仁地区杨家坳乡的政府部门与下官阡村民因取水而导致的水源冲突。文中写道:杨家坳乡政府部门为解决所谓的“乡镇饮水困难”,决定从水洞口引水,实施乡集镇饮水安全工程项目。此举引发当地村民极大不满,认为这将影响村里的农田灌溉,也会造成村民饮水困难。“水洞口的水,对杨家坳乡政府而言,也许只是自动马桶的方便卫生,广场喷泉绚彩多姿,可对于它所世代哺育的村民,却可能意味着襁褓前的乳汁、书包里的午饭、病榻旁的药汤。”紧接着,许多网民在网络上发帖,纷纷要求杨家坳乡政府解决这一问题,取消实为“政绩工程”的“引水工程”,还水给村民。10月23日,杨家坳乡政府在互联网上对此事作出回应称:引水工程是“一项顺民意、合民情、促发展的民心工程”,那些反对引水的村民只是一部分愚味、落后、保守的人。但网络上原帖的作者很快作出回答,指出不是一小部分村民反对,而是广大村民都反对,并对乡政府的辩解逐条批驳:乡政府引水成库,“让村民从几里外的水库取水,好比从饥肠辘辘的人手中抢走馒头,然后告诉他,百里之外有一桌丰盛的午餐在等着他。15元/小时的价格,在如此偏僻落后的地区,哪个百姓能用得起如此昂贵的水去灌溉大面积的农田?”还有网民回帖补充,说以前附近村庄“秦家”也曾发生过类似的事,结果导致秦家村民由于缺水而无法再种植水稻。乡政府引走水源,“这对以种水稻为主的南方农民,无疑是釜底抽薪。乡政府的信用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谎言中破灭,下官阡的水洞口,只怕会重蹈覆辙!”此后,网上接连报道以引水冲突进展为题的《响水洞听洞水响》系列“网上直播”。“网上直播”显示了其后一个星期内发生的引水纷争,从乡政府派施工人员到工地,到村民全部汇集到水洞口给乡政府递交请愿书,并挂出横幅“取水如取命,天理难容”,乡政府、派出所、治安联防队集体出动,撕毁村民的横幅,强行施工,村民们围阻乡政府官员的车队,双方剧烈冲突一触即发。结果,乡党委书记迫于村民抗议和网上舆论的压力,表示“如果不能得到老百姓的同意,我们就不搞了,水源问题会另想办法”。至此,乡政府顺应了民意和舆论,正式放弃了水洞口水库引水工程,重新寻找水源。官员、公民、网络的共同努力重新达成了此地的和谐与发展关系[1-3]。

这起网络化解官民冲突的事例,不仅反映了今天某些地区的官民关系,更突出反映了当下中国民众对政治文明的诉求,和建立“机会均等,平等参与,自由讨论,良性互动”的公民社会理想状态的渴望。应该说,新中国建立以来,对公民社会的建设一直都在进行,但由于几十年来的曲折发展道路,民意表达的通道和公民社会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没有实现。互联网的出现,使大量网民借助Web2.0或Web3.0的各种信息传播技术,更便捷地表达群众声音,传播新闻信息,充分发表意见,极大地推动了民意舆论场的出现和公民社会的发展与建设。

这样的话语民主和舆论监督近年来频现于网络,并引起国人极大的关注,成为事件解决的关键因素,是与互联网空前规模的普及分不开的。据2010年1月15日,CNNIC在京发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使用率排名前三甲分别是网络音乐(83.5%)、网络新闻(80.1%)、搜索引擎(73.3%)。其中,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到30 769万人,年增幅为31.5%(见表1)。

表1 2008—2009中国网民使用网络新闻用户增长率统计

从表1可以看出,在人们的网络信息获取方式中,网络新闻信息是最重要的传播最快也最引人注目的方式。“网络新闻的用户增长主要源自以下因素:一方面,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覆盖的地域和人群日趋广泛;另一方面,随着网络视频、手机上网、微博客等网络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网络新闻表达和传递信息的渠道和形式更加丰富,传播方式更具互动性、自主性、多样性,促使网络媒体的发展更加活跃。”[4]从这起官民冲突事件的网络传播及其结果来看,也印证了这一发展趋势。

二、媒体变革带来开放的公共表达空间

“水洞口水库”事件显示出,互联网技术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技术壁垒,使新闻信息传播技术进入门槛由复杂变成简单,表达方式丰富多样和个人化。博客新闻或者说网络帖子是一种“自媒体”或者说“私媒体”,其形成离不开先进信息技术的引入。现代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进入家庭,直接服务于个人,这表现在网络新闻中就是个人网页甚至网站的出现。“互联网2.0由个人和机构提供资讯,‘一对一’与‘多对多’并存,由于其互动的特质,是借寄在公共平台上实现信息交互与开放的模式,诸如BBS、QQ、MSN等信息交互平台和Google、Baidu、腾讯‘搜吧’等文字信息搜索平台,以及以个人日志式的网上表达为主,与网民进行互动交流的博客等,‘把关’规则趋于模糊;Web3.0提出一个新概念,叫个人门户网站,使传统门户的概念发生转义和模糊化,并高举‘自我为中心’的旗帜,成为个人聚合资讯、个人言论与表达自由、个人音视频多媒体信息采集、制作与播出,并能够与其他网民进行即时互动的信息交流的‘草根化’新传播平台。”[5]互联网技术的个人化使博客或者说网络榜新闻信息传播被称为“2分钟上手的发报台”。在技术层面上,网络新闻的程序设计为人们提供了最简洁的操作方式和多样化的实现功能,满足了个人参与传播的需要,实现了“零进入门槛”,而且人们可以很个性化地设置、采集、编辑、制作信息内容和音视频。《乡政府官员要喝干灌溉水源,近千村民面临绝收》的作者和后来的《响水洞听洞水响》的“网上直播”,作者在进行不断的新闻采访与传播时,能够随身带上电脑、数码相机等多媒体制作与上网工具,正是互联网技术驱动下的媒体变革所致。

如果没有网络技术的支持和传播系统的变革,可以想像这样严重的官民冲突的新闻信息是难以公开传播的,最多是以内参的方式转相关的官员去“解决”。而依靠网络中的天涯社区,由“公民记者”传播出来的《乡政府官员要喝干灌溉水源,近千村民面临绝收》这样的帖子,才可能公开发表并引起后来的结果。所以,这一官民冲突的网上传播和解决,显示出新闻信息传播打破了传媒巨头和权力制约,信息来源开放,传播者由“垄断”走向了“平等”与“分权”,网络传播实现了很大的民主性。我们看到,此消息发布者的新闻在线索与题材选择、事件报道和写作形态上都没有经过传统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而他是既作为生产者,又作为传播者,使个人能主动地深度地参与到重大新闻事件的传播之中,也让接受者主动地参与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使跟帖者也公布出了一些以前的乡政府官员“不顾民意”,一意孤行的所谓“政绩工程”,推动了事件朝纵深发展。有论者曾指出:“新闻博客作为‘公民记者’从一开始便是对主流媒体集权式新闻生产的挑战。”[6]显然,“水洞口水库”事件网上热议及其带来的结果,体现了新闻话语权由少数人把握并垄断转变为多数人参与并言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传播大众化和民间化(或曰“草根化”)。反过来,又形成对主流传统媒体的舆论压力,影响传播的格局与事件的走向,进而促成冲突事件顺民意的解决。

同时,传统媒体的封闭性在互联网上转变为开放性、交互性、多元性,形成了巨大的公共言论空间。信息传播的大众化和民间化,把以前由传播巨头和权力掌握的媒体发言权转移给了大众。在后来“水洞口水库”事件的“网上直播”中,事件的演变受到了国人关注,网民们纷纷跟帖,发表看法和意见,与当地乡政府争论,这与当地传统媒体的集体沉默与“网上直播”的公众热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正是这样的“网上直播”,让人们看到了事件的真相,也让当地政府最终让步取消了引水计划。可见,网络新闻是信息时代“多数人生产”和“多数人传播”的民主与对话,人们可以进行自我表达和激烈争论,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个人意见与评论。在这一官民冲突事件中,几乎每篇报道和“网上直播”后面都为读者提供了充分的参与空间,让参与者发表看法与评论,成为一个信息和参与的论坛。读者不仅能够了解全部冲突的范围与性质,还能够通过对话、辩论和行动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网络传播基本实现了大众的无障碍沟通和多元化交流,全方位地综合了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社会传播的“一对众”、“众对一”或者“众对众”的交互式传播,同时彰显了网络传播的传达民意、整合社会的巨大力量。

三、网络传播提升社会政治文明水平

从这起具有典型意义的官民冲突的顺利化解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和政治文明发展在网络传播中形成的三个特点:

其一,“网络表达”与“政府对话”是当前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政治文明的主要体现,也是政府塑造公信力、权威性形象的重要手段。麦奎尔就指出:“大众媒介是中介者,并在以下一些意义上起着中介作用:它常常存在于我们(作为受者)和那部分无法打交道的其他机构——法律、工业、国家等之间——它可能成为连接不同机构的纽带;媒介也是别人接触我们或我们接触别人的渠道,它常为我们提供了解其他群体、组织及事件的材料。相对而言,我们从自身所处社会的直接经验中获知的部分很小,而我们与政府、政治领导人的联系大多基于来自媒介的知识。”[7]从互联网传播角度上说,不管是政府组织还是党和国家领导人,还是下层人民大众,都是“我们”的一分子,即都是“网民”的角色,他们的信息和知识大多来自于媒介,特别是当今的互联网。中国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已经充分关注了这一点。他们既以领导者的身份,也常常以“网民”的身份在互联网上与网民大众对话,以求最大效益地发挥网络媒体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发挥互联网对政府形象的解读功能,从而带动政治文明的进程。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与网友们视频交流,说尽管工作很忙,还是要抽时间尽量上网,会认真研究网友帖子。2009年2月28日,温家宝总理与网民进行对话,以网聊的方式传达了中国政府执政理念和创新走向。2008年春节期间,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和省长黄华华,通过互联网发布了《致广东网民朋友的一封信》,邀网民“灌水”、“拍砖”,称“愿意成为大家的网友,求计问策,接受监督”。2009年11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指出:中央要高度重视网络反腐。因为调查显示,有75.5%的人选择用网络形式举报贪官。而这几年来,全国人大和政协开会,网络传播都成为“两会”的亮点,以致有网站称“两会”为“E两会”。所有这一切,既是对网络传播的功能、价值和引导社会政治文明和改革社会形态的肯定,也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执政风格的更加务实与开放,他们通过网络了解民意,汇集民意,研究政策,同时塑造党和政府的权威形象和公信力,加速中国社会民主政治的进程。2009年,网络公共对话和民主议政、网民对政治社会的舆论监督是中国媒介传播的一大突出景观。正如《人民日报》所指出的:“网络发言人出炉、网络新闻发布会召开、网络举报渠道拓宽……政府与网络‘对话’,在2009年渐成机制。……这样的良性互动中,呈现出一种‘双向成长’:政府以尊重民意、提高执政能力为中心的应对网络舆论新机制正在形成,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权利与责任平衡的‘网络公民’走向成熟。这种‘双向成长’,必将进一步提升整个社会的政治文明水平。”[8]

其二,由于网络传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网络已形成重要的“民意表达”、“公共声音”和人们追求和谐社会理想状态的途径之一。在网络上发帖报道贵州省铜仁地区发生了杨家坳乡政府与下官阡村民因取水导致剧烈冲突的作者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说:“多种力量汇合,最终促成杨家坳乡政府顺应民意、悬崖勒马,避免了流血冲突事件。这件事能够出现转机,应主要归功于网络。”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负责人单学刚认为:“这是民意通过网络表达并最终得到解决的典型案例。”[1]我们看到,近些年来,网络的公共表达和话语民主得到迅速发展,许多引人注目的重要事件的进展和解决无不来自网络的传播力量。比如近年来“网络对话与公共声音”显示巨大力量的另一些典型案例,如邓玉娇案,促成了政府果断纠正失当行为;番禺停建垃圾焚烧发电厂案,政府听取民意改进公共决策;上海“钓鱼执法”案,促成了政府权力尊重民生权利;还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处置“最牛太太”案、南京“天价烟”局长周久耕案、广西来宾烟草专卖局局长韩峰“香艳日记门”案等,这些官员的腐败行为都是率先通过网络曝光后被公众热议,再引起上级部门重视并被查处惩治。“网络民意”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一个成熟的社会公民,应从个体民意、集体民意和整体民意多个维度,认识相关利益诉求的合理性,寻求既维护个体表达的权利,又捍卫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的解决路径。”[9-10]显然,与其他媒体相比,网络为“民意表达”和公民社会建设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提供了更为流畅、全面、快速的信息交流平台、公共协商平台和舆论监督平台,现代公民社会首先在网络上被建构起来并直接影响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巨大变化。

其三,互联网的交流对话和快速反应功能使重大突发事件得到最快与最优化的解决。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和人们生活与思想的多元化,再加上各种客观因素,重大突发事件尤为众多,如何传播与解决已经成为政府和大众都面临的极大难题。从贵州省铜仁地区杨家坳乡官民冲突化解的传播与解决过程来看,互联网起着特殊的作用。在互联网上,信息传播者、网民和乡政府官员的“网上直播”、反复争论和对话,几乎是无障碍地在进行,这样短时间的传播、沟通、对话、争辩、解决,依靠传统媒体是不可能完成的。同时,这一信息的扩散也在网上不断得到全面、准确和平衡的、平等的交流。客观上压制了信息传播的模糊和混乱,政府部门也有了全面把握和及时解决的时间和空间,使这“一触即发”的“惊心动魄”的官民冲突事件得到了及时解决,并转化为新的“官民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近几年来,其他的诸如云南“躲猫猫案”、番禺“垃圾焚烧发电厂案”、云南“螺蛳湾群体性事件”等突发性公共事件,政府依靠互联网都得到了快速、及时和妥善的解决。这显然昭示了一个道理,在公共突发性事件发生时,“积极应对互联网舆论,无疑会使政府在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上占据有利位置,很多问题就可以在初始阶段得到解决。反之,对互联网舆论视而不见,就可能会导致很多本来并不严重的问题不断恶化,而使政府工作处于被动局面。”[1]利用互联网及时快速和正确地解决重大突发事件,由此建立长期而有效的突发事件的网上处理机制,正是中国社会实现民意充分表达和公民社会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路径。

[1] 王俊秀.一起官民冲突是如何通过网络化解的[N].中国青年报,2009-11-04(6).

[2] 欧三任.突发事件中信息传播的变异与防控[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56-61.

[3] 贺翠芳,任中平.政府信息公开视角下的群体性事件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5):62-65.

[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0-01-16)[2010-03-04].http://www.sina.com.

[5] 蒋宏.技术驱动下的媒体变革[J].新闻与传播,2007 (11):39.

[6] 林敏.从凯文·塞茨案例看博客新闻的演进[J].新闻与传播,2007(8):54.

[7]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郭建斌.中外传播学名著导读.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12.

[8] 人民日报时事观察:网络对话政治文明新见证[EB/ OL].(2010-01-07)[2010-03-05].http://news.sohu.com/20100107/n269438763.shtml.

[9] 周平.民意表达,值得期待的成长[N].人民日报, 2010-01-07(6).

[10] 赵春丽.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范式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5-69.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d Building A H armonious Society from the Solution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Officials and the Public

LI Jian-qiu
(School of Media A rts,Chongqing University of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Chongqing400065,China)

This paper analysed the water conflict in Tongren,Guizhou Province between the Yang Jia Ao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the Xia Guan Qian villagers.It is argued that the network solution to the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officials and the public not noly reflect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officials and the public in some areas today,but also reflects Chinese people’s demands to polit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desire to establish the“equal opportunity,equal participation,free discussion,positive interaction”civil society.At the same time,it shows the great power of the new media and the growing influence of Internet Communication.It was expounded that Internet can affect the pattern and the direction of the event in the violent conflict,and thus contribute to the great role to resolve the incident.What’s more,analysis were made on the three features of the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polit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internet communication.To solve the major emergency by Internet in a fast and accurate way,and establish the long-term and effective mechanism for solving unexpected events online is the inevitable path for Chinese community to achieve full expression of public opinion,civil society,national security,and the realization of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conflict between the officials and the public;public opinion expression;harmonious society;political civilization

D63

A

1673-8268(2010)05-0027-05

(编辑:李春英)

10.3969/j.issn.1673-8268.2010.05.006

2010-05-05

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媒体传播研究(08JWSK162)

李建秋(1956-),男,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文化与新闻传播研究。

猜你喜欢

官民乡政府网络新闻
《行政执法中的枢纽——官民关系》
网络新闻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及影响
司法审判如何对接道德方能让群众信服之冷思考
——从于欢案“官民”互动和江歌案的中日舆论反差说起
加强乡政府计生办档案管理规范化的方法分析
记账式的消费构成合同关系吗
最·佳位·置
最佳位置
乡土社会“官民”纠纷的化解原则与消弭机制
采写网络新闻要成为“多面手”
网络新闻的交互性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