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产业发展探析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视角*
2010-09-12施芳凝
施芳凝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
我国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产业发展探析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视角*
施芳凝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在实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解释国际贸易转型的一种理论。该文利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来对中国的计算机与通信设备行业的发展进行分析,从该产业的比较优势、劳动与资本贡献率等方面来窥探其实际的发展状况,并与国内外的产品进出口值进行比较,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文章的结论表明,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使得我国在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产业上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比较优势,并成为了稳定的出口国,已经步入产品生命周期的第四阶段。
产品生命周期;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产业;比较优势;劳动—资本贡献率
一、引言及理论基础
产品生命周期是市场营销的概念,指的是一种产品与有生命的事物一样,要经历生产的投入、成长、成熟和衰退等时期,并最终归于灭亡[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则是在实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解释国际贸易转型的一种理论。
弗农(R.Vernon)于1966年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产品究竟何时在国内生产,何时出口以及何时何国生产均取决于产品的生命周期。后经各国学者们的逐步完善,目前一般将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新产品发明阶段、产品成长阶段、产品成熟阶段以及产品衰落阶段。
在新产品发明阶段,创新国厂商生产的产品主要用来满足国内的消费需求,厂商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出口。在第二个阶段,创新国厂商除了满足本国消费以外,还大量出口新产品到较发达国家;相应地,较发达国家在这一阶段也大量进口新产品,并开始进行仿制。创新国的产品出口呈稳定态势。在第三个阶段,产品进入标准化阶段,较发达国家大量生产新产品,由进口国变为出口国,与此同时,创新国的出口也开始下降。最后,劳动力价格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以低成本生产出标准化产品,发达国家失去竞争优势,逐渐从该产业退出,从其他国家进口该产品。整个过程如图1所示。
众所周知,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产业是近几十年来刚刚兴起,并且正在蓬勃发展的一个行业,是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日本的优势产业之一。而在中国,近十年来,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产业也在迅速发展,加上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使中国在这一产业也占据着一定的优势。
我国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产业的比较优势与其劳动—资本贡献率的比值是有很大关系的。由于我国被认为是传统的劳动力大国,资本相对缺乏,因此,当该产业倾向于转变为劳动密集型时,比较优势得到加强;而当其倾向于转变为资本密集型时,比较优势则被削弱。这在下文中将会有较为详细的分析和说明。另外,本文提出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产业的国际产品生命周期曲线与弗农所提出的曲线有所不同。表现在创新国,如美国,延长了其产品生命周期,并且创新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如中国、日本则提前进入了出口阶段。针对这一矛盾,笔者分析了两个可能的原因:一是传统的弗农学说与现代实际发生的创新产品的概念界定有所不同;二是由于模仿国特殊国情所导致。这些原因所造成的影响还有待日后更为深入的研究。
图1 产品生命周期曲线
二、实证分析
在这一部分,通过实证数据,首先研究近十年来我国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产品比较优势的变化情况,然后从劳动与资本贡献率角度来解释原因,最后再与国外同产业的进出口情况进行比较,并运用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我国的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产业现状作一分析。
(一)我国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产品比较优势分析
1.对比较优势的计算方法和数据的说明
计算一国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一般有两种基本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巴拉萨(Balassa,1965)提出的显示比较优势,即用该种商品占国家总出口的比重相对于在世界出口中的比重来衡量;第二种方法是用净出口比率指数(NTR)来衡量,它通常采用净出口占进出口贸易的比例来表示。笔者受数据限制,主要采用第二种方法。净出口比率指数(NTR)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Xi表示该国对于商品i的出口值,Mi表示该国对于商品i的进口值。易知这一指数介于-1 (表示此类商品只有进口没有出口)与1(表示此类商品只有出口没有进口)之间。如果该指数大于0,表明该国在此种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反之,表明该国在此种商品上具有比较劣势。NTR的值越大,说明该国在此种商品上具有越大的比较优势。
本节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的海关月度库,选用进出口主要商品量值的信息设备与电子元器件这一分类,其中包括电视、收音机及无线电讯设备的零件,电子计算器等进出口商品。为便于分析,笔者将月度数据加总成年度数据,应用净出口比率指数计算公式得出不同年份的净出口比率指数值。
2.结果说明
表1给出了我国从1995年到2008年的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产业的净出口比率指数。
表1 1995—2008年我国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产业净出口比率指数
从图2中我们能更为清晰地看出我国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产品出口比较优势。从1995年到1998年,我国的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产业是呈比较劣势的,1999年以后,该产业的比较劣势扭转为比较优势,并且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从1999年的0.30上升到2006年的0.61,比较优势明显得到了加强。而在2007至2008年,该产业的比较优势有所缩减,但仍保持在零以上。这一结果说明,我国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产品从总体上来看,其出口比较优势明显。最初的几年间(1995年到1998年),N TR是负值且呈减小趋势,说明在这段时间,我国消费者才开始接触和消费这一类产品,国内厂商还没有足够的能力生产出满足国内需求的产品,因此需要从国外进口;随着国内需求的扩大,产品进口数量也在增加,导致NTR的值不断减小。到了后期,国内厂商开始大量生产,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而且还大规模地向国外出口,使得NTR值在1998年之后的几年出现上升趋势。按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来看,1998年之后,我国步入了第四阶段。
图2 我国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产品出口比较优势(NTR)
(二)我国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产业劳动-资本贡献率的分析
1.对劳动-资本贡献率的计算方法和数据的说明
为了计算劳动-资本贡献率,首先假设我国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产业的生产函数是一个柯布—道格拉斯形式的生产函数,即
其中:Y表示该行业的总产值,A表示综合技术水平,L表示投入的劳动力数,K表示投入的资本量;α表示劳动力所占的相对份额,也可认为是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β表示资本所占的相对份额,也可认为是资本产出的弹性系数。
为了简便起见,本文假设综合技术水平A是一常数。随着时间的变化,α与β的值将会发生改变,这表明了劳动-资本贡献率的改变。对该生产函数进行求导,我们可得:
dY=αdK+βdL
本节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的行业月度库中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选用该产业的产品销售收入来衡量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产业的总产值,以该产业的资产总计来衡量投入的资本量,以该产业的全部从业人员的年平均人数来衡量投入的劳动力。由此通过不同年份的产值、资本以及劳动力的改变,我们可以求出α,β和c的值来进行比较。
2.结果说明
本文得到的数据包括从1999年到2009年的数据,为了方便讨论,将其划分为四个时间段,分别为1999—2001年、2002—2003年、2004—2006年以及2007—2009年,并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其进行回归分析。
表2 1999—2001年劳动—资本贡献率系数Coefficients(a) a Dependent Variable:dY
表3 2002—2003年劳动—资本贡献率系数Coefficients(a) a Dependent Variable:dY
表4 2004—2006年劳动—资本贡献率系数Coefficients(a) a Dependent Variable:dY
表5 2007—2009年劳动—资本贡献率系数Coefficients(a) a Dependent Variable:dY
上文分别得到了1999—2001年、2002—2003年、2004—2006年以及2007—2009年四个不同的劳动—资本贡献率比值。结合图1,接下来对我国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产业的比较优势的变化作一初步解释。首先,我们可以知道1999—2001年这一时期内的劳动—资本贡献率比值c=1.34,而在下一个阶段,即2002—2003年,劳动—资本贡献率的比值上升到了5.80,上升幅度非常明显。说明在这一时期内劳动力增长的贡献对我国的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产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即该产业越来越倾向于转变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众所周知,我国是传统的劳动力供给大国,该产业转变为劳动密集型,使得我国在这一产业上的比较优势不断加强。从图1可以看出,1999—2003年,我国在该产业上的比较优势不断增强。其次,在2004—2006年这一时期内,劳动—资本贡献率的比值c=0.47,比起之前的几年有很大程度的降低。这说明我国的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产业发展到现在,对资本的依赖开始加强,并且超过了对劳动的依赖。2004—2006年,我国在该产业上的比较优势并没有继续得到加强,反而有所减弱,到2007年,比较优势还有明显下降。最后,在2007—2009年,劳动—资本贡献率的比值达到3.78,比起前一个时期有所回升。虽然图1中的数据截至2008年,但是,我们仍然能够看出自2007年以来,我国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产业的比较优势有上升的趋势。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劳动—资本贡献率的比值与我国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产业的比较优势基本上是呈正相关的。当该产业倾向于转变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时,其比较优势得到加强;而当其倾向于转变为资本密集型产业时,其比较优势就被削弱。尽管近十年来,该产业的比较优势存在一定的波动,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产业从1999年以后一直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角度来看,我国以较低的劳动力价格获得了一定的比较优势,并且成为了计算机与通信设备这类产品的出口国,步入了产品生命周期的第四阶段。
(三)国内外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的进出口比较
1.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的说明
本节主要选取中国、美国和日本的进出口数据来验证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产业的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所使用的数据也主要来源于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库。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和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产品是两种不同的产品,由于它们都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因此,笔者以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进出口数据来代替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产品的数据进行研究,以得出关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方面的定性结论。
表6是对中国从2000年1月到2009年9月间的计算机与通信技术进出口和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产品进出口的数据所进行的相关性检验。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两类产品的进口数据(.917)、出口数据(.981)及净出口数据(.941)都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并且其显著性检验(p=.000<0.05)也表明相关性是非常显著的。因此,使用计算机与通信技术进出口数据,替代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产品进出口数据,对该产业的进出口进行研究是可行的。
表6 计算机与通信技术进出口和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产品进出口的相关性检验
2.结果说明
图3展示了从1980年到2008年,中、美、日三国的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净出口发展状况。
图3显示了在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出口方面,美国始终是一个出口大国,并且其出口值不断在扩大,远远超出了同为发达国家的日本。在2001年以前,日本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进口国,而到了2002年,日本则从进口国变为出口国。中国在1999年之前的净出口值一直在零附近波动,相比于美国与日本的净出口值而言,可以说是非常小; 2000年以后,中国才开始成为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出口国,净出口值也有明显的上升。
图3 中、美、日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净出口比较
上述现象我们可以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来给予解释。美国作为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的传统创新国,其产品不仅满足了国内消费,而且还向国外出口。随着国外市场对该产品需求的扩大,美国的净出口值也在不断扩大。由此可见,美国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第一阶段。对日本而言,从图3可知,日本在1988年以后,才开始大量进口计算机与通信技术,说明在此之前,日本国内并没有对该种产品的大量需求,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第一阶段。1988年之后,日本的净进口值不断增大,在1995至1996年达到顶峰,随后净进口值减小,2001年之后,由进口国转为出口国。说明在这段时期内,日本经历了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转变。而中国在1999年之前,对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进口与出口量都非常小,2000年以后却直接成了该产品的出口国,这说明中国的发展跳过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第二和第三个阶段,而直接由第一阶段进入了第四阶段。
由此可以看出,仅就解释国际贸易的时间而言,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现实也不完全吻合,出现了创新国延长其产品生命周期或是创新国之外的其他国家提前进入出口阶段的情况。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第一,传统的弗农学说对于“创新产品”的概念界定与笔者所讨论的创新型产品有所不同[2]。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产品的特点是创新价值随时间迅速衰减,产品更迭周期短。创新国有条件不断推出改进型产品,并以最快速度占领市场,以维持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使竞争者模仿生产甚至改进创新都不足以影响自己。第二,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人均收入较低,贫富分化,价值观、生活习惯的阻碍等原因,对于该种创新产品的消费并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而同时,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又使得其生产成本大大降低,给这些国家带来了一定的比较优势,可以低价向其他较发达国家出售该类创新产品。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上述实证分析表明:第一,近几年来,我国在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产业上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比较优势,并成为了稳定的出口国,步入了产品生命周期的第四阶段。第二,我国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产业的比较优势与其劳动—资本贡献率的比值有很大关系。当该产业倾向于转变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时,比较优势得到加强;而当其倾向于转变为资本密集型产业时,比较优势就被削弱。第三,现实中的国际产品生命周期曲线与弗农所提出的曲线有所背离,表现在创新国有可能延长其产品生命周期,而创新国之外的其他国家有可能提前进入出口阶段。
为了保持我国对外贸易的良好发展势头和加速产业升级,政府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第一,要制定顺应国际化潮流的外贸政策。政府作为指挥者,应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制定与时俱进的外贸政策。在新的贸易形势下,旧的规则有可能不再适用,甚至成为企业成长的障碍。因此,发展中国家要想取得进步就必须适时调整其国际化战略,使其有利于自身特定阶段的发展。
第二,要注重强化本国要素积累和自主创新[3-6]。一国的要素禀赋结构是会发生变化的,相应地,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也要发生变化。为了达到产业结构升级的目的,政府应当注重强化本国的要素积累,并且要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另外,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以补偿企业进行产业创新时面临的外部性也是必要的。企业的创新活动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如果成功,其他企业可以随之跟进;如果失败,也能够使其他企业避免重蹈覆辙。无论成功与否,这种创新活动及其经验都于社会有价值,政府需要通过减免税收或贴息补偿等形式,鼓励这种具有创新性质的投资活动[7]。
第三,政府应该承担起信息收集者、处理者和发布者的角色。对于企业而言,进行创新活动需要大量的相关信息,比如新产品的市场潜力、可能存在的竞争状况等,收集处理这些信息对于企业而言可能要耗费相当的成本,但是一旦获得信息,其传播成本就近乎于零。因此,信息作为一种准公共品,其收集、传输和处理过程都具有规模经济。所以,政府应该充当起集信息收集、处理和发布等职能于一身的角色,根据相关信息制定政策并予以公布,企业可以此政策作为经营指导。
通过前面的分析,笔者认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由本文的研究表明,现实中的产品生命周期与传统的弗农理论有不相吻合的地方,不同类型产品的生命周期曲线会发生改变,并随着同一类产品的更新换代,其情况会变得更为复杂,需要用更为复杂的模型来解释,这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第二,文中提到模仿国内的价值观、文化传统等因素会
对创新产品的传播与消费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模仿国在引进该产品时也有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再一次的创新,以适应本国的需求,从而反过来对创新国的需求产生影响。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些研究对于国际贸易投资、经济周期、经济增长的理论和实务都会有一定贡献。
[1] 黄卫平,彭刚.国际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 吴晓波,聂品.现代国际领域产品生命周期研究——对弗农学说的一种拓展[J].国际贸易问题,2005 (5).
[3] 范鹏飞,王润方.通信企业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发展战略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5):24-28.
[4] 李时椿.基于信息化的制造业管理创新[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6-19.
[5] 李宝平,何金泉.自主创新——实现本土化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有效路径[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841-844.
[6] 武锋,郭莉军.信息化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34-37.
[7] 林毅夫,蔡昉,李周.比较优势与发展策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J].中国社会科学,1999(5).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mputer and Telecommunication Equipment Industry:An Analysis Based on International 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
SHI Fang-ning
(School of Economic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872,China)
International 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 is one of the leading explanation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atterns, which is based on empirical tests.This paper examines the theory from the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and telecommunication equipment industry.In order to analyse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industry,we studied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labor and capital,and compared the import and export growth with those of other countries.Moreover,we gave some corresponding policy suggestions.The result of this paper shows that,the low cost of labor provides China with comparative advantages in computer and telecommunication equipment industry.China has been a steady export country in the forth phase of the International product life cycle.
International 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computer and telecommunication equipment industry;comparative advantage;contribution rate of labor and capital
F626.11
A
1673-8268(2010)05-0062-07
(编辑:李春英)
10.3969/j.issn.1673-8268.2010.05.013
2010-02-03
2010-04-12
施芳凝(1989-),女,江苏启东人,主要从事经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