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等教育学历管理制度体系的创新与设计

2010-09-04

关键词:学历证书学籍学历

王 剑 华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重庆 400052)

我国高等教育学历管理制度体系的创新与设计

王 剑 华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重庆 400052)

我国高等教育学历管理经过了院校自主管理、形式上的统一管理到实质上的统一管理三个发展阶段。无论是管理制度体系的形成过程、管理数据的流程,还是制度的完整性以及高等教育的整体性方面,都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应当完善管理制度体系,优化数据管理流程,运用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以提升高等教育学历管理水平,保证我国高等教育学历的权威性。

高等教育;学历管理制度体系;流程优化;创新与设计;效度与信度

以2001年2月5日教育部颁布《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管理暂行规定》(教学[2001]4号)[1]为标志,我国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管理开启了数字化、网络化、规范化管理的新时代。但是,在该规定颁行九年之后,我国高等教育学历管理制度仍然存在两大突出问题:一是高等教育学历管理制度体系存在漏洞。在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分轨并行的管理体制下,普通高等教育处于主流地位,从2007年开始,普通高等教育已经实行新生学籍电子注册和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而成人高等教育只实行学历证书电子注册,没有进行新生学籍电子注册,这成为高等教育学历管理制度体系的漏洞。二是高等教育学历管理的效度与信度较低。我国高等教育学籍学历信息管理仍然是条块分割,没有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造成高等教育学历查询认证的困难,使得高等教育学历管理的效度与信度较低。理性地反思我国高等教育学历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完善高等教育学历管理制度体系,加强高等教育学历管理制度建设,提升高等教育学历管理的权威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高等教育学历管理制度的演变过程

我国高等教育学历管理经历了从院校自主管理到国家教委主导再到教育部统一管理三个不同阶段[2],这三个阶段的本质区别就在于管理权限的逐级提升,充分反映了国家对高等教育学历管理重视程度的逐步提高。

(一)院校自主管理阶段

1993年以前,我国高等教育学历证书是基于院校自主管理和手工管理的传统管理模式,国家对此缺乏统一管理和有效监督,进而造成高等教育学历证书认证与管理的困难。因此,出现了部分高等院校未经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批准而滥办学、乱发文凭,一些不法分子也乘机伪造贩卖高等教育学历证书,这些现象扰乱了高等教育的秩序,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败坏了社会风气,严重削弱了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的权威性。

(二)国家教委主导阶段

1993年12月29日,原国家教委发布的《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管理暂行规定》(教学[1993]12号)规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实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或国务院有关部委、学校三级管理,证书内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印制,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由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授权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实施验印。[3]这一“暂行规定”的颁发,结束了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由院校自主管理的时代。在这一阶段,毕业证书内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印制,毕业证书由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进行验印,毕业生信息的输入、更改、上报、打印、存档等基本上都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实现,提高了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管理的规范性,实现了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形式上的统一管理。

(三)教育部统一管理阶段

随着经济社会及高等教育自身的快速发展,原有的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以2001年2月5日教育部正式颁布《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管理暂行规定》(教学[2001]4号)为标志,我国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管理进入了第三阶段,实行教育部统一管理。从2001年9月起,在全国实行各类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从而实现了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管理由分散到统一,由形式到内容的转变。

二、我国高等教育学历管理制度体系存在的缺陷

(一)高等教育学历电子注册制度形成过程的先天缺陷

根据《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管理暂行规定》(教学[2001]4号)的要求,2001年9月第一次对毕业生数据进行电子注册,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学历统一管理制度迈出的第一步。从2002年开始,教育部规定学历证书电子注册新增毕业生彩色登记照片和身份证号码两项内容,并由教育部和新华通讯社联合完成高等学历证书图像信息采集制作工作。从2004年高校新生入学开始,教育部就实行了网上新生名单核对,而普通高等学校新生学籍电子注册工作是以2007年3月13日颁发《普通高等学校新生学籍电子注册暂行办法》(教学[2007]3号)[4]为标志,2007年入学新生开始正式进行学籍电子注册工作。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学历电子注册制度的形成过程。

然而,从我国高等教育学历电子注册制度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该项制度的建立有明显的“事后修补”痕迹而非事先规划设计,因而,支撑管理制度的三项基础性措施的实施次序存在逻辑混乱。按照学生管理的基本流程,应当先进行新生学籍电子注册,再进行学历证书图像信息采集,然后才进行学历证书电子注册,而实际上,三项基础性措施的实施过程,恰恰是一个与之完全相反的流程。2001年开始进行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工作,2002年开始进行高等学历证书图像信息采集制作工作,2007年才开始新生学籍电子注册工作,这种逻辑上的混乱暴露出制度形成过程的先天缺陷。

(二)学历电子注册数据管理流程的缺陷

高等教育学历电子注册信息,是在学生学习进程的三个不同时段,分别由高等院校和新华通讯社进行三次信息采集并逐级上报,从数据采集流程(如图1)可以看出,形成了同一数据对象的多源头数据采集,这种数据采集方式,不符合数据处理的一般原则,存在较大的数据安全风险:第一,同一数据对象的多次数据采集,由于数据的非同源性,容易产生偶然性误差或系统性误差,降低了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第二,目前,我国每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超过600万人,这样大规模数据多次重复的采集、校对、上报,既给高等院校、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增加了巨大的工作量,给学生增加了负担,又降低了高等院校学生信息管理的效率;第三,由于多次数据采集引起的数据不一致,使得毕业证书信息不能上网查询的比例较高,降低了国家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管理的信度和效度。

在现行的高等教育学历电子注册过程中,各高等院校承担着新生入学信息、学生图像信息和毕业证书电子注册信息三次重复的数据采集任务,由于没有一套确保实现“零差错”的操作工具和实现“无缝管理”的操作流程,所以,学历电子注册数据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院校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敬业精神,难以保证学历证书电子注册数据的“零差错”,这也成为高等教育学历电子注册数据管理的重要缺陷。

图1 现行学历证书电子注册数据采集流程

(三)制度性分割造成高等教育学历管理制度体系的缺陷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分轨并行的管理体制,也形成了不同的管理制度。

2007年3月13日,教育部正式颁发《普通高等学校新生学籍电子注册暂行办法》(教学[2007]3号),使得普通高等教育学历管理的制度得以完善,形成了以新生学籍电子注册和学历证书电子注册为基础的较为完整的普通高等教育学历电子注册制度体系。

由于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的制度性分割,“教学[2007]3号”文件只针对普通高等学校实行新生学籍电子注册,成人高等教育仍然按照《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管理暂行规定》(教学[2001]4号)的要求,只进行学历证书电子注册而不进行新生学籍电子注册,所以,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籍管理成为电子注册制度的盲区,形成高等教育学历管理制度体系的漏洞。

三、我国高等教育学历管理制度体系的创新设计

在我国高等教育学历管理制度的变化过程中,产生了制度性的缺陷,这就需要我们从多维度进行创新:既包括宏观层面,也包括微观层面;既包括技术层面,也包括操作层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学历管理制度体系的创新设计,既要对制度体系进行优化,也要对管理数据流程进行重构,这样才能使高等教育学历管理的质量产生质的飞跃。

(一)高等教育学历管理制度体系优化与重构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高等教育学历管理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既涉及到普通高等教育学校、各类成人高等教育学校等教育机构以及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等,也关系到所有高等教育学历获得者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对高等教育学历的认同度,所以,高等教育学历管理制度体系的优化重构,必须遵循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主要指两个方面的整体性:一是从管理制度的角度要将各类高等教育作为一整体来考虑,而不应该将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区别对待;二是从操作的角度将高等教育学历管理的全过程作为一个整体纳入流程设计,从招生报名、录取、注册、学籍异动、毕业及学历证书管理、查询等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确保数据源的唯一性、数据流程的无缝性和数据应用的开放性。

2.标准化原则

高等教育学历管理的过程,实际上是高等教育学生相关信息的收集、加工、传输、处理、存储与利用的过程。标准化是信息管理的基本要求,所以,编制并执行全国统一的高等教育学历管理信息标准,实现学生数据的标准化及管理过程的标准化,是高等教育学历管理流程优化重构必须遵循的一项原则,是确保国家学历管理权威性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3.现代化原则

在高等教育学历管理流程重构过程中,必须坚持管理手段现代化的原则,即要实现学生信息的收集、加工、传输、处理、存储与利用全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以便实现高等教育学历信息的最大程度的共享。这既是提高高等教育学历管理效率和质量的内在要求,也是高等教育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外在要求,更是衡量高等教育学历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二)高等教育学历管理制度体系优化与重构途径

1.构建“以管理为主,以查询为辅”的统一管理平台

按照上述三项原则,要在管理中实现学生数据的标准化及管理过程的标准化,保证数据源的唯一性、数据流程的无缝性和数据应用的开放性,需要有一个统一的、网络化的、能适应各类高等教育学历管理的数据平台,将各类高等教育学生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查询等按照统一标准和统一流程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在不影响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权限的情况下,实现数据同来源、同标准、同流程的规范管理,彻底改变过去多数据源、多数据标准、多管理流程的无序状态,为实现高等教育学历数据统一管理奠定基础。

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的建立,为构建统一的高等教育学历管理平台奠定了初步基础,但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仍然“以查询为主,以管理为辅”。要构建一个“以管理为主,以查询为辅”的完整的高等教育学历管理平台,必须具有以下几方面功能。

(1)新生报名及数据采集功能。各类高等教育新生基本信息及图像信息的统一采集是实现高等教育学历统一管理的基础,是数据源唯一性的根本保证。

(2)录取及注册功能。在报名数据库的基础上,经过录取生成录取数据库,录取数据库为报名数据库的子集。再经过注册生成注册数据库即在籍生数据库,在籍生数据库又是录取数据库的子集。

(3)学籍管理及学籍异动功能。对在籍生数据库进行维护,处理学生信息变更或学籍异动。

(4)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功能。对达到毕业年限的在籍生数据,进行毕业、结业或肄业处理,生成学历证书电子注册数据库。

(5)查询及认证功能。为学校、学生及社会提供高等教育学生各类信息的自助查询,包括报名信息、录取信息、学籍信息、学历证书信息等全方位信息服务。

2.设计“一源四审四查询”的统一的数据管理流程

在统一数据管理平台的基础上,按照“数据唯一,逐级审核,闭环管理”的原则,设计统一的“一源四审四查询”的数据管理流程。具体数据流程如图2所示。

“一源”即指学生管理信息数据源唯一,就是以“招生报名”为数据采集的唯一来源。在招生报名时,采集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及图像信息在内的完整信息,此后,对学生的全程管理均以招生报名信息为基础,避免数据多源的出现,确保数据源唯一。

图2 我国高等教育学历管理数据流程重构

“四审”即指在学生信息流动的整个过程中,要经过四次审核,生成四个可供管理和查询使用的数据库。四次审核即录取审核、注册审核、异动审核和毕业审核,分别生成子库录取库、新生注册库、学籍异动库和学历电子注册库。

“四查询”即指可提供四种查询服务,包括报名信息查询、录取信息查询、学籍信息查询及学历信息查询。

图2所示的数据管理流程,遵循了数据源唯一性原则,也符合数据“封闭管理,开放应用”的要求。以“报名数据库”为唯一数据源,从“录取库”到“注册库(在籍生库)”再到“毕业生库”,下一级总是上一级经过筛选或审核产生的子集,保证了数据源的唯一性和基础数据的完整性,这种数据管理流程,既省去了原管理流程中需要各学校反复对学生数据进行采集、校对的大量的重复工作,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因工作人员主观原因或客观原因造成的数据采集中的系统性误差或偶然性误差,能大幅度提高数据管理的效率和质量,这也正是现代管理所追求的目标。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能够正视高等教育学历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既从宏观层面对高等教育学历管理制度体系进行整体性考量,又从微观层面进行管理流程的优化和重构,同时,从技术层面搭建高等教育学历统一管理的平台,就能从根本上提升高等教育学历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最大幅度提高高等教育学历管理的效度与信度,进而保证我国高等教育学历的权威性。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管理暂行规定(教学[2001]4号)[Z].

[2] 徐华.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8,(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委员会.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管理暂行规定(教学[1993]12号)[Z].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新生学籍电子注册暂行办法(教学[2007]3号)[Z].

G64

A

1673-0429(2010)04-0087-05

2010—06—20

王剑华(1966—),男,重庆广播电视大学,讲师,主要从事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学历证书学籍学历
学历造假引发法律纠纷
高校学籍异动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
学籍学历电子注册管理系统在学籍管理中的应用与实现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论职业中专计算机专业教学中五个对接的实现
浅议高校档案馆提高学历证书翻译效率的对策
关于国家资格框架的功能探讨
教育部要求小学须在新生入学后1个月内为其注册学籍
知识无力感
关于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融通的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