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芪颗粒对IGT大血管疾病危险因子的影响
2010-08-27周晓平刘红燕向阳红
周晓平 刘红燕 向阳红
乌芪颗粒对IGT大血管疾病危险因子的影响
周晓平 刘红燕 向阳红
目的观察乌芪颗粒对糖耐量降低(IGT)患者大血管疾病危险因子的影响。方法将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均采取生活方式干预治疗,治疗组加服乌芪颗粒,对照组加服二甲双胍;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血糖、血脂、C反应蛋白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临床疗效相近;治疗组降低C反应蛋白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乌芪颗粒能显著改善IGT患者大血管疾病危险因子的相关指标;在降低C反应蛋白方面优于二甲双胍。
糖耐量降低 乌芪颗粒 大血管疾病危险因子
重庆市中医院(重庆400021)
笔者近年应用乌芪颗粒治疗糖耐量降低(IGT)患者60例,收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5年1月-2009年8月重庆市中医院门诊及住院IGT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45~60岁,平均41.56岁。对照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46~50岁,平均39.25岁。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生活方式干预治疗,加服乌芪颗粒,每次6g,每日3次,饭前服用,治疗3个月。对照组采用生活方式干预治疗加口服盐酸二甲双胍,250mg,每日3次,进餐时服用,治疗3个月。
1.3 观察方法 治疗前后均测身高、体质量、血压、血脂、腰围、臀围、空腹血糖 (FBG)及餐后2h血糖(24hPG)、空腹胰岛素 (FINS)及餐后2h胰岛素(24hINS),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高密度脂蛋白(HDL-Ch),低密度脂蛋白(LDL-Ch),超敏C反应蛋白,血常规,肝、肾功,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I)、体质量指数 (BMI)。BMI用体质量 (kg)/身高(m2)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I)用空腹血浆胰岛素和空腹血糖乘积倒数的自然对数计算。
1.4 疗效标准 显效:糖耐量试验 (OGTT)转为正常,空腹胰岛素(FINS)及餐后2h胰岛素(2hINS)转为正常,C反应蛋白值在正常范围,血脂达到以下任一项:TC下降≥20%,TG下降≥40%,HDL-C上升≥0.26mmol/L,TC-HDL-C/HDL-C下降≥20%。有效:OGTT下降,空腹胰岛素(FINS)及餐后24h胰岛素(24INS)、C反应蛋白值下降明显,血脂达到以下任一项:TC下降10% ~20%,TG下降20% ~40%,HDLC 上升 0.104~0.26mmol/L,TC-HDL-C/HDL-C下降10% ~20%。无效:治疗后OGTT、空腹胰岛素(FINS)及餐后2h胰岛素(2hINS)、C反应蛋白值、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脂检测无明显改善,BMI无改变,甚至发展成糖尿病者。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比较 见表1。结果示治疗组C反应蛋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结果示两组临床疗效相近(P > 0.05)。
3 讨论
IGT属于中医学“脾瘅”范畴,其发病原因多与先天禀赋不足、劳欲过度、运动减少有关,而有糖尿病、肥胖症家族史的人群,存在先天禀赋不足的可能,加之平素饮食不节,嗜食酒辣肥甘,或因长期情志不畅,肝郁化火等原因导致肺胃热盛、气阴不足、痰湿内蕴、瘀血内阻而发病。近年来,中医学对该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已从传统的阴虚燥热理论,转而认为肾虚是发病的主因,肝郁是患病的始动因素,脾气虚实IGT的重要阶段,痰湿、瘀血为病理产物。此论与西医的遗传因素、体质因素、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紊乱的观点相类似。本观察以中医学“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为指导思想,应用具有健脾补肾、疏木和土、活血化瘀作用的复方中药乌芪颗粒,结合现代医学的最新研究,通过观察IGT患者大血管疾病危险因子相关临床客观指标的变化,达到防病于未然的目的。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比较(±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与对照组比较,△P <0.05
组别治疗组(n=60)对照组(n=30)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BMI(kg/m2)24.00 ±0.47 23.20 ±1.61 24.00 ±0.41 23.20 ±0.97 FBG(mmol/L)6.43 ±0.09 6.30 ± 0.11 6.35 ± 0.04 6.40 ±0.48 PBG(mmol/L)9.33 ±0.85 8.22 ± 1.49△9.12 ± 0.90 8.01 ±1.54*FINS(μU/mL)19.63 ±8.15 17.02 ± 2.15 18.96 ± 11.00 15.35 ±3.76 PINS(μU/mL)165.68 ±10.43 80.05 ± 14.02*167.89 ± 12.63 82.36 ±16.21*IR-4.86 ±0.53-3.36 ±0.97-4.75 ±0.42-3.48 ±1.02 TC(mmol/L)5.58 ±0.04 5.52 ± 0.06 5.12 ± 0.23 5.45 ±0.07 TG(mmol/L)1.73 ±0.04 1.62 ± 0.05*1.71 ± 0.02 1.61 ±0.03*C反应蛋白(mg/L)5.80 ±0.30 4.12 ± 0.34*△5.76 ± 0.21 5.13 ± 0.30
表2 两组总疗效比较 (n)
乌芪颗粒方中黄芪、党参大补脾气;生地黄滋阴凉血,补肾固精;山茱萸肉、枸杞补肾阴而回护津液;肉桂温暖脾土,并有“火郁发之”之妙;上药总以脾肾为重点,可增加机体免疫力。山药渗湿,苍术燥湿,苍术、玄参为名医施今墨先生常用治糖尿病药对;葛根配丹参祛瘀生新,为当代名医祝谌予研究所得;根据“酸能克甘”的理论方中以味酸之乌梅克制、消除体内的甘浊之邪,且酸能柔肝、恢复肝之疏泄,扶助脾的运化。本观察表明,治疗后PBG PINS、TG及C反应蛋白明显降低,缓解了高胰岛素血症;TG的显著降低提示脂代谢紊乱改善,PBG的显著降低使多系统的代谢紊乱得到了改善。C反应蛋白是理想的体内炎症反应标志物,在IGT和新发糖尿病组中明显升高,随糖耐量的逐步减退而逐渐升高。乌芪颗粒能明显降低C反应蛋白,可能影响动脉硬化的发展及预后,其机制可能与多系统的代谢紊乱得到了改善有关。
R587
B
1004-745X(2010)10-1658-02
2010-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