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训练
2010-08-15陈春梅
柯 伟,陈春梅
(孝感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训练
柯 伟,陈春梅
(孝感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批判性思维主要指面临多种价值取向作出合理选择的理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训练主要指人的辨别力、判断力、情感、信念等智商与情商技能的培养与提高,把它融入高校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中,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与该课程特色,可以改善教学效果。
批判性思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维训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2007年新开设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它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与历史教育双重性质。把现代教育改革重要理念之一的批判性思维训练融入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目标定位等方面,是一种有意义的教学改革探索。
一、批判性思维理念与批判性思维训练的特点
20世纪40年代以来批判性思维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主题之一,现已发展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于某种客观现象和主观观念发现问题所在,同时根据自身的逻辑推理作出理智评判的思维活动,也指面对做什么或相信什么而做出合理性决定的一系列思考技能。“批判性”源自希腊文,指敏锐的、精明的意思,它既包括发现错误、查找弱点等否定性含义,也包含关注优点和长处等肯定性含义,它关注的焦点是做出明智的决断。对批判性思维存在的主要误解是:(1)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否定性的,即本质上是发现缺陷。实质上批判性思维是建设性的。一个批判性思维者的质疑、批判是为了寻求理由或确保正当性,为我们的信念和行为进行理性奠基。批判性思维使人们意识到我们所处的世界中的价值、行为和社会结构的多样性。(2)认为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控制的手段起作用,是消极的。其实批判性思维是个人自主自治的基础。一个自主自治的人是较少依赖、较少受他人的规定、指示等影响的。(3)认为批判性思维不包括创造性。其实创造性本质上是打破规则,但也包括大量对规则的遵循。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所发展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1993年在他的《心智结构》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是多种智能的综合运用。智能是可以通过训练而培养和发展的,这种训练有一定的规范而且要结合具体的实践来进行。人类的智能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家智能、存在智能、道德智能等,每个人的智能通常以复杂的方式综合运作,每一项智能都有多种表现方法。这个新的智力定义反映的是一种基本能适应生命中新问题和新情境的能力。按照这个理论的思路来看,批判性思维就是一个智能概念,包括洞察力、辨别力、判断力等智商的侧面,也包括性格、情感、信念等情商侧面。
批判性思维特别强调理智的人文性和训练性特征,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人的思维能力不仅在于大脑能运作一般知识,更在于运用批判性思维来思考问题。人的日常逻辑思维能力,实际上是一种相对独立于各种专门知识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人的素质差异,本质地不在于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信息量的差异,而在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差异。批判性思维理论的目标是寻找有效途径训练思维技能。批判性思维技能主要体现为: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和自我校准等。解释指理解和表达变化多样的信息的意义或重要性的能力。分析指辨识各种信息的区别能力。评估指对信息的可信性进行评价的能力。推论指辨识和把握得出合理结论所需要的因素、形成猜想和假说、选择相关信息并从中导出逻辑推断的能力。说明指以使人信服的论证形式呈现推理的能力。自我校准指自觉监控自己的认知活动,质疑、证实、确认或校正自己的推理或结果的能力。[1]12
批判性思维训练20世纪70年代末陆续进入大学课堂,批判性思维训练重点关注的是如何理解、分析、重构、评估实际思维中含有“应当”前提的各种推理和论证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训练通过提供一系列训练程序,培养学生批判性地进行阅读、聆听,对信息做出系统的评价,并基于这一评价形成自己的结论。批判性的阅读和聆听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提高运用理由进行论证的写作能力,以及给出一个人信念或行动的正当理由的能力。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主要教学特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2007年新开设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它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与历史教育双重性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任务不是从历史专业角度系统全面介绍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的历史事实与经过,它的教学目的是围绕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两大主题,了解国史、国情,理解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该课程的特点是按照历史学的逻辑方法,从真实生动的历史事实逻辑地演绎出正确的政治观点,用阐述历史事实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2]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中共中央宣传部要求把六个“为什么”(即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能搞资本主义?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或“纯而又纯”的公有制?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走回头路?)作为高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重要学习材料,帮助大学生深入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联系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的具体教学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问题,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理性思维方法去认识社会发展、历史发展、国际关系、人生意义与目标、利益评价等本质性问题,提高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4]
费孝通先生曾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它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文化自觉不是文化复古也不是全盘西化,而是恢复民族文化记忆,保存文化血脉,抢占21世纪文化发展制高点,促进民族振兴。[5]用“文化自觉”概念来看待“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使命则意义重大。经济全球化的21世纪必然伴随着各种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新文明背景下民族文化丰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发展,培养训练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有效途径。
三、批判性思维训练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融合
现代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从注重知识灌输转变为强调学生多样化能力的培养与潜力的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开发人的精神潜能和智力潜能,其实现途径是改进完善人的思维方式,具体方法是科学知识的学习、思维方法的训练、价值观的甄别与选择等。把批判性思维训练融入高校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中,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和该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的,可以改善教学效果。
1.从大学生思维方式角度实现融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特色,要求大学生掌握辩证的科学的逻辑的历史的思维方法,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评价历史问题、辨析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通过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用科学和理性方法与态度来考察和验证信仰,培养品德,批判地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凝练出更高精神的意义价值。
中国近现代史是与当代中国联系最紧密的历史,也是研究成果最丰富、争论最多的领域。这会激发学生学习了解的兴趣,学生对此也充满疑惑。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去释疑、解惑、明理是这门课程的教学魅力与挑战之所在,释疑、解惑、明理的有效途径之一是运用批判性思维训练。例如,关于革命与改良,关于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等疑问引起思考,思考要问为什么,回答为什么要运用分析和推理,选择立场要进行审验和评估、找出接受或者拒绝某种信念与结论的根据和理由。这就是思维所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批判性思维训练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运用能够为学生学习近现代历史知识提供情感前提、心理动机、兴趣导向。[6]
在思维方式方面,思考、行动或说话与先前早已思考的、做的或表达的相一致是具有智力或道德的诚实性的表现。一致性是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基础理念,它要求努力消除自己信念中的矛盾并警惕他人信念中的矛盾,提出作为心灵公正的思想者要努力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同样的情形,克服自私自利的双重标准这个人们思维方式中最普遍的问题。而人类生活和思维充满了不一致性、伪善和矛盾。我们经常说一套做一套,对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朋友用一种标准,但对我们的敌手用另一种标准,并不惜偏激地证明我们赞同的思想或否定与我们的利益不相符合的思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特色在于,通过学习历史,认识揭示客观事物本质与规律,解决思维的一致性问题。
训练批判性思维方式的第一步是培养客观审视问题本质的思维习惯。批判性思维训练在学生思维方式教育方面的教学特色在于:批判性思维是运用事实进行理论评估与客观评价的能力与意愿,它不为感性和无事实根据的传闻所左右。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能在辩论中发现漏洞,并能抵制毫无根据的想法。批判性思维并非仅仅是一种否定性思维,它还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能力,能够对一件事情给出更多可选择的解释,思考研究结果的意义,并能运用所获得的新知识来解决社会和个人问题。批判性思维不仅需要逻辑能力,拥有许多其他的能力与性格倾向也很重要。体现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中就是要增强学生的历史洞察力,培养学生珍惜历史、尊重历史的意识,从中感悟历史的魅力、汲取历史的智慧。例如1840年以来的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态度历经“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效法日本变法维新改良、推翻帝制的资产阶级革命、崇尚民主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体现出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由浅入深、态度由激愤到理性成熟的转变过程,也体现了中国人对自己传统文化的珍视、热爱、弘扬,对外来文化的考察、分析、选择、吸收的包容态度。近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对中西文化关系作出这样的论述:“中国自今以后,即使能输入北美或东欧之思想,其结局当亦等于玄唯识之学,在吾国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终归于歇绝者。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之所昭示者也。”这段论述经典地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包容智慧。
2.从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角度实现融合。按照人的价值观形成发展规律要求,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有很好的针对性。因为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上升到世界观的高度就是一种怀疑的态度和一种对证据的渴求,既体现思维技能水平,也凸显现代人文精神。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世界或者它的某些方面所具有的一系列信念的总和,它意味着陈述这一系列信念的一组命题被人们认为是真实的。提出恰当的问题和进行好的推理或者论证既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也是世界观形成、发展与应用的关键。
在价值观方面,大学生存在一些不良思维习惯。例如:针对现成答案的提问、对情感性的怀疑十分敏感而对合理性的疑问却置之不理,在需要做出理智决定时任凭情感愿望的参与,追求实用性强的目标而运用的却是中看不中用的手段,把自己的价值观和社会交往方式强加于人,不给多元价值观留有兼容空间等;缺乏海绵吸水式的学习方式和榜样式的模仿行为,不揭人之短而学习人之所长的“君子风度”,弘扬一元价值观之下的宽容精神等。这说明改善大学生思维素质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处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现存的道德价值体系、经济利益、生活方式等呈现多元、变动状态。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受到复杂因素的影响,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能有效提高大学生辨别选择能力,同时也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一个人的世界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与水平会影响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各个方面。
批判性思维训练在价值观教育方面的教学特色在于:学习历史以认识和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帮助大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关注人的命运,人存在的意义、价值和尊严,人的自由与解放,人的发展与幸福等;把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个人命运价值与历史时空状况的关系、历史人物品德修养的评价、人类基本价值观的历史验证等渗透在教学内容当中,使学生不是通过教学理论内容灌输而是通过自主的比较、辨别、逻辑推理论证等方法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观问题。批判性思维方法可以让大学生通过多种价值层次与类型的分析,归纳出共同的本质,这个本质为价值的意义;再提炼上升到价值意义背后更根本的问题,即判断价值的标准问题。历史发展给出的答案是:不同民族、地域的任何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利益都是辨别是非善恶的最高标准,社会发展利益也就是最大多数人民的最大利益,这是价值观的最高标准。中国近现代史上很多民族英雄、革命烈士为了最大多数人民的最大利益而自我牺牲、舍弃自己的物质利益,这是价值观的辩证法,是对价值观核心问题的深刻回答。[7]214
总之把批判性思维训练融入高校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培养大学生科学理性思维方式、遵循价值观形成发展规律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提高教学效果。
[1] 谷振诣,刘壮虎.批判性思维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7(6).
[3]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
[4] 白文刚.上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两个关键[J].高校理论战线,2007(5).
[5] 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J].思想战线,2004(2).
[6] 金冲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几个特点[J].高校理论战线,2007(3).
[7] 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Abstract:Critical thinking is a rational thinking which will make a reasonable choice when a person faces variety of value orientation.Critical thinking training is the method to train and promote IQ and EQ skills which include the capability of distinguishing and judgment,emotion and belief.In the teaching of university’s“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course,critical thinking training meets moder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 course’s character,and it also can promote the course’s teaching effects.
Key Words:critical thinking;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thinking training
On Critical Thinking T raining in“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T eaching
Ke Wei,Chen Chunmei
(School ofPolitics and L aw,Xiaogan University,Xiaogan,Hubei432000,China)
G423
A
1671-2544(2010)04-0112-04
2010-04-26
柯 伟(1968— ),女,湖北孝感人,孝感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副教授,法学硕士。
陈春梅(1963— ),女,湖北武汉人,孝感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副教授,法学硕士。
(责任编辑:张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