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策略

2010-08-15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0年9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语文

谢 辉

(吉林省教育学院中文系,吉林长春 130022)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1]中学里的语文课文,大多内涵丰厚、文质兼美,有较强的美学感染力,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深化语文教育的效果,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广泛地开展美育教学,使学生以审美的心胸关照事物并体验语言文字的魅力,这种教学方式对语文学科的价值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下的一些中学语文课,因受升学及考试压力所迫,正逐渐失去其本应具有的人文性、艺术性、审美性特征,那些美文也好、诗词也罢,都因为应试需求而被逐字逐句剖析得支离破碎,应试教育下的语文课程又怎能让学生获得美的教化和美的熏陶呢?很多学生整天浸泡在题海中死记硬背、重复演练,这种繁重的学习任务让他们无法挤出时间、精力和情趣来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我们都知道教育学的教学原则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2]从教育的作用上讲,教师是起重要的引领作用和指向作用的,语文课上得“不美”,教师首先应反思。要解决这个问题,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树立起实施美育教学的观念,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不断地感染学生、启发学生、净化学生。具体来讲要遵从以下几点教学策略。

一、创设恰当情境,启发审美想象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想实践美育教学,首先要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审美想象的最好办法就是创设情境。教材中的很多课文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这些课文有写自然之美的,有写艺术之美的,有写生活之美的等等,教师可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借助不同的教学手段,设置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从而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

现在随着媒体化教学手段的推广,很多教师都能够制作教学课件及动画,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有着其它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审美优势,这种教学辅助工具为语文课堂审美氛围的创造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比如在学习散文《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听一遍课文配乐朗读的音频,然后利用课件展示出《荷塘月色》中“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两幅美景,通过课件图片中皎皎的半月、朦胧的轻雾、弯曲的小路、淡粉的荷叶、斑驳的灌木、稀疏的杨柳,演绎出动人、恬静、优雅、静谧的荷塘美景,美丽的画面会把学生带入到素淡宁静又朦胧和谐的氛围中,学生在这种教学情景的引导下,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在当时动荡不安的时代环境中,作者带着一份孤寂与清净,独自一人在月夜中漫步于蜿蜒幽曲的池边小路,短暂地享受着夜色中的美景与安宁是多么的难得与不易。文章中对美丽宁静的荷塘月色的描绘和赞赏,岂不正是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吗?这种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对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当然教师在教学情境的营造上,也不能单纯依靠现代技术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话语提示同样可以触发学生的审美想象。例如在讲《故都的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今天我们来学习《故都的秋》,提到秋天,我们会联想到什么呢?”有的同学会想到金色的麦田、丰收的果实,有的同学会想到萧瑟的落叶、微凉的秋风,这样的提问能使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快速地进入“秋”的情境中,在头脑中初步建构起有关“秋”的审美形象。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继续趁热打铁,抓住时机顺势一转地进一步提问:“郁达夫先生在他的《故都的秋》中是怎么样描写秋的?”这种有层次、有步骤的提问,也一样有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二、强化自我感知,培养审美鉴赏力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名作佳篇,它们蕴涵着丰富的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与艺术之美。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课在培养学生审美鉴赏力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课应充分利用这些文学资源,把它们作为审美对象,发掘它们内在的美的因素。在审美因素上,文学作品一般都具备以下几个共同点。

(1)语言美。中国文字在音、义、形上体现出高度的完美融合:汉字的读音抑扬顿挫,和谐悦耳;汉字的语义准确贴切、精炼含蓄;汉字的书写婀娜多姿,灵活超脱。

(2)形象美。优秀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特点,这些人物提出或回答了社会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各种问题,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并以其深厚而真挚的感情打动了读者的心。作者通过对人物肖像、动作、话语、心理、性格的刻画也完美地传达出自己的创作理念和审美意识、美学观点。

(3)意境美。作品的意境之美更多是蕴含在散文、诗歌体裁中。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内情外物融合为一。在审美因素的共同特征中,意境美是欣赏散文和诗歌作品应首先注意的。

我们要想对作品中这些审美因素进行正确全面的赏析、评判,就必须依赖自身对审美因素的感知力。因为审美鉴赏力是在审美感知基础上形成的更高层次的审美活动,是指对审美对象的欣赏评判能力,既包括对审美的美丑识别,也包括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的深刻理解,还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类型、形态的领悟和欣赏程度,并能给予恰当的审美评判。从审美鉴赏力的内涵上看,能否正确地“鉴赏”,其前提就是能否顺利地“感知”。

我们以诗歌的讲解为例,说明强化学生审美感知力对提升他们审美鉴赏力的重要性。从客观上讲,感知主要依赖两种官能——视觉和听觉,学生对于诗歌的感知理解同样要借助这两点。例如我们学习《沁园春·雪》,在让学生分析诗句之前,教师应先布置学生反复吟咏诵读诗句。诗通常是由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可谓一字值千金,就像元好问所讲:“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因此,诗句须细细推敲,方能解其中之味。教师指导学生读通、读熟再到读懂,也就是让学生通过“耳有所闻”、“目有所见”、“口有所念”的实践达到“心有所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注意到诗句语言的整齐、对仗、押韵,注意到诗句文字排列的参差、错落、别致,注意到诗句语义的含蓄、凝练、精美,这种文字的听觉美感与视觉美感能让学生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磅礴气势、深远意境。在反复的感知体验阅读中,学生会逐渐领略到诗词的精髓:上阕排山倒海的气势,描绘了一幅辽阔的北国雪景图,更隐喻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全景;下阕以改天换地的豪情,展开了一幅壮丽的中华历史长卷,更暗含了建设国家的全盘大计。全诗纵横几万里,上下数千年,时空交织而又浑然一体。由此可见,能否强化感知力关系着能否提高审美鉴赏力。当然,审美感知力需要生活底蕴,想要让学生更好地感知美,就应当多鼓励他们积累生活经验,丰富生活阅历,拓宽阅读视野,多方面深刻地感知美,才能更好地理解美,让学生在对美的感知中获得高品位的陶冶。

三、鼓励个性表现,激发审美创造力

一棵树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也许正是因为如此,世界才变得丰富多彩,充满勃勃生机。学校的教育必须因材施教,注重在人的个性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人的发展。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为了获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应是获得一种创造能力。”学生创造能力的高低不仅和他的知识、智力有关,还和他的个性发展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教师要注意尊重学生富有创造性的言行,保护学生思维中闪现出来的智慧火花,哪怕是幼稚不成熟的想法也应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事先就给出某一结论或规定某个标准,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文学作品,促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便于学生审美想象力和审美创造力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比如在分析课文《露天教室》时,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一边阅读一边感受作者所描绘的特殊时期的求学时光,并要求学生对比一下自己和作者的童年时代的学习经历有哪些不同,思考作品中的“露天教室”对作者有怎样的意义,他写这个教室想表达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后,教师要积极鼓励每个同学都说出自己的看法。因为每人的经历、个性的差异,学生对于幼年时的求学记忆自然迥异:有的想到自己幼年时的天真与浪漫;有的忆起过去的朋友和老师;有的则想起童年时发生过的趣事……,这种对往昔生活怀想视角的不同会形成差异性的感观。那么在理解作者创作初衷上,学生们自然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有的认为作者在控诉文革时对知识的践踏;有的认为作者在赞美曾经的恩师;有的认为作者在感叹年华的流逝……。再比如教师布置学生以“我亲爱的故乡”为主题写作一个短文时,最好课前先让同学们注意观察家乡近些年发生的变化,每一个同学心理个性不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印象也大不一样:有的会关注家乡的自然风光;有的关注故乡的历史文化;有的则关注民风民俗……,因此在课上,当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谈对家乡的感受时,他们的答案自然是五花八门,他们的观察虽各有侧重,但恰恰是这各有侧重的感观构成了家乡的全貌。这种互动的交流方式,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语文不同于数理化学科,不是每一道题只能拥有一个答案,文学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规矩太多会妨碍学生的个性思维。在师生交流中不管学生的回答如何,教师都要多肯定、多鼓励,这样做才会使同学们变得更大胆、更充分、更主动。总的说来,在现代社会中,人的尊严的树立,健康个性的发展,独立的精神世界的建立,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社会转型期赋予美育教育很多新的内容,语文教师应责无旁贷承担起这份重任。

语文教学是与美同行的活动,语文教师应是美的使者,美育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美育的这一特性决定了教师在美育过程中要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另外,教师还必须不断加强美学修养,具备丰富的美学知识,树立高尚的审美观,形成过硬的审美能力,把语文教学变成富有美感效应的艺术,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1]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