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英文化思维对比及其在语言中的体现

2010-08-15王耀敏曹叶秋郝薇薇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0年9期
关键词:英汉主语汉语

王耀敏,曹叶秋,郝薇薇

(长春师范学院外语学院,吉林长春 130000)

英汉民族地理环境不同,文化背景各异,形成了迥然不同的文化思维模式。思维支配语言,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在语言的传递过程中,其内容和形式都打上了思维的烙印。因此某种语言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容易被有同种文化思维模式的人群所理解,而有不同文化思维模式的人群对此信息有时很难理解,甚至产生误解。可见,思维方式对语言文字的影响不可忽视。

一、思维差异的根源

思维方式反映着某一种语言的民族群体千万年以来形成的语言心理倾向。英汉民族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差异,究其根源,与英汉民族的自然地理条件、社会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联。英汉民族由于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形成了各具风格的民族文化氛围,同时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思维方式。中国地处亚洲大陆,在一个封闭式的地理环境中发展,由于较少受到来自大自然的压力,人们做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它倾向于把世界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习惯于从总体上认识事物。而英美民族所处位置为海洋性气候,常伴有海啸、强风、暴雨、地震等动荡不安的不利环境和恶劣气候。这逐渐形成了他们注重空间拓展和以武力征服他人的强烈的征服欲和控制欲。同时也逐步形成了西方人独特的宇宙观和世界观,即把宇宙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认为世界上万物都是对立的,强调天与地、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的对立,是一种天人相分的宇宙观。

不同的生存方式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和宇宙观,也形成不同的物质文化,同时也衍生出不同的价值观、信仰和兴趣。从文化渊源来看,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数千年来一脉相承,传统文化中佛教是唯一的外来因素。而西方文化的主源有三个方面:希腊文化、犹太文化和现代工业主义。西方文化是由多种民族文化汇合而成的。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与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农业经济,这种经济形式具有浓厚的封闭性和内向性,它追求的是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这就使中国传统文化从产生之日起就走上了反省内求的道路。而西方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其经济基础是商品经济,其特点是互通有无,具有开放性和外向性,在此经济基础上所产生的欧洲文化也就具有了外向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思维方式自然会受到各自文化传统的影响,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思维特色。

二、思维差异及其在语言中的体现

1.整体 (综合)思维和个体 (分析)思维

中国文化的思维模式根源于对自然界的朴素认识,按照自然界的本来面目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观察。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不可分割,互相影响,互相对应,把一切都放在关系网中从整体上综合考察其有机联系。这种整体思维也叫综合思维。而西方文化强调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思考,从已知推导未知,像解析几何题那样,一丝不苟地论证,然后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这种在思维活动中把对象分为各个部分,逐一加以考察研究的方法正是分析思维的特点。

中国人偏好综合,这导致了在思维上整体优先的特点。这种从整体到部分的思维方式,也反映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如时间的表达方式和排列顺序是从大到小,由年到月,再到日、星期、时、分、秒;空间位置的叙述顺序也是由大到小,从国家到省、市、区、街道、门牌号;人物介绍时先说头衔,从大到小逐步列出其职务,最后再说名字。而英美人的表达方式则正相反。英语习惯从小单位到大单位,从小范围到大范围,从次要内容到主要内容的次序,这是西方人从局部到整体的思维方式在其语言中的体现。以下面的句子为例: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将于2008年8月8日晚8时于鸟巢进行。

这个句子翻译成英语为: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Beijing Olympic Games will be held in the Bird's Nest at 8 p1m1on Aug18,2008.

整体思维与分析思维的差异表现在语言上的还有:汉语更强调内容的完整性,而英语更强调结构形态的严谨性。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英汉语的句子中。汉语句子强调意义的完整,以意统形,因此句法构造和语义信息往往都是隐性的。如汉语句子中常常省略一些负责语义连接的词,只要句子意义完整,其逻辑关系可以通过词语的排序,停顿以及直觉顿悟来体会,句子成分可以不完整,省略主语的现象随处可见。而英语句子注重结构的严谨,其句法构造和信息传递都要借助于裸露的、丰满的形态变化,是显性的。英语句子常常借助于大量的连接词和短语来表达语义关系和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其造句原则是主语和谓语缺一不可。看下面的汉语句子及对应翻译: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Smart as a rule,but this time a fool.

不到黄河心不死。—Until all is over,ambition never dies.

欲盖弥彰。—The more one tries to hide,the more one is exposed.

上面的例子中汉语句子较少使用明显的语义连接词,句意常常通过语序、排比、对照等来领悟和理解。从对应的翻译中可见,英语句子注重连接手段和形式,借助于关系词、连接词、介词、和词的形态变化来达到句子的完整。从上面例子中的黑体字部分可见一斑。

2.形象 (具体)思维和抽象 (逻辑)思维

中国人习惯形象思维,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直观经验,以感觉、知觉、表象为依据,进行类比分析。这种思维借助于直觉体会,通过知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西方人习惯抽象思维,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反映客观现实,用科学的抽象概念、范畴揭示事物的本质。由于这一过程是按照逻辑规律进行的,所以也叫逻辑思维。西方人的抽象逻辑思维具有浓厚的实证、理性和思辨的色彩。

中国人偏好于形象思维,而欧美人偏好于抽象逻辑思维的特点,也反映在汉英语言中,尤其体现在汉语和英语所使用的文字中。汉字的突出特点是字形结构可以不同程度地体现字义,即可以“望形生义”。汉字起源于图画,是一种象形的图画形文字,逐渐发展成象形文字。虽然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简化,其象形的特征已经减色不少,但今天一些汉字依然留有象形的特征,如:人、山、川、水、口、凹、凸、伞等。现代汉语中绝大多数字是形声字,其中形旁表意,为意符,声旁表音,为音符,音义兼备,文字形象生动。如:“手”旁作意符的字大多同手的行为动作有关,如“拉、扯、推、按”等,其中“立、止、佳、安”表音。从构词来看,汉语也惯于使用形象的比喻,让人产生直观生动的联想,如:漆黑—像漆那样黑;金贵—像金子那样贵重;火热—像火一样热。可见汉语合乎中国人的形象思维的习惯,可以使人产生形象、直观的联想。而欧美的拼音文字只使用音符,表音不表意。音符的最初选择也是随机的,发音与符号的对应没有必然联系。如哪些发音用字母a,b,c,d等符号来表示最初都是约定俗成,逐渐发展成一种音符,最终形成音义的联系。拼音文字以声音组合决定意义,导致语言的信号化和逻辑化。

英语民族善于抽象思维,体现在语言中还有一整套表达抽象思维的方式,如句中大量使用抽象名词,这些抽象名词涵义概括,指称笼统,便于表达复杂的思想和微妙的情绪。这些名词大多是通过虚化手段,即加词缀,尤其是后缀等,从其他词类转化而来。如表性质、状态的后缀“-ness”、“-tion”、“-ity”、“-ence”、“-hood”等。很多英语抽象名词在汉语字典里找不到可以相对应的词类,如:absence,carelessness,youth,sensation,honesty,motherhood等。此外英语介词非常多,可表示虚泛的意义。汉民族敏于形象思维,汉语倾向于化抽象为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来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因此在把英语翻译成汉语时往往可以把表达抽象概念的词义具体化和形象化。而把汉语翻译成英语时,则可以把具体的内容抽象化。如lack of perseverance译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perfect harmony译为“水乳交融”等,把英语抽象的表达译成汉语具体形象的表达。汉语的习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译为“As you sow,you will reap1”而无须绞尽脑汁地试图把“瓜”和“豆”这样具体的事物译成英语。

3.主体思维和客体思维

中国传统思维强调以人为本,把自身作为宇宙的中心,认为内心体验是一切认识的出发点。这种思维倾向侧重于向内探求,即认识自身、完善自身。但这种内倾性,并不突出独立的个体地位,相反,群体包摄个体,将自然包容于人心,以人为天,天人合一。通过主体与客体的融合去感受、领悟万物。这就形成了汉民族的主体性思维。由于主体性思维往往指向自身,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观察事物时以人为中心,在叙述事件或陈述观点时习惯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因此在汉语中常用人称,即以表示人或生物的词作主语。这也导致了汉语中主动语态使用得较多。

与中国的主体意识不同,西方传统思维以自然为认知对象,认为只有认识自然,才能把握自然,只有探索自然,才能征服自然,因而主客二分,天人对立,划分内心世界与外部自然界,区分自我意识与认识对象。因此西方人重视自然客体,强调客体的存在,思维的目标往往指向外界。在这种意识影响下,形成了客体性思维,把客观世界作为观察、分析和研究的对象。反映在语言上,英语常以非生物或抽象概念等非人称为主语,注重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使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以下面的英语句子为例,以黑体标出的主语都是物称而非人称,翻译成汉语时必须改成人称主语才符合汉民族的表达习惯:

Not a sound reached their ears.他们没听到任何声音。

Something inside me seemed to stop momentarily.我顿时呆住了。

The sight of the old picture reminds me of my childhood.看到那张老照片,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另外,由于西方人推崇神凡两分、主客两分的哲学,主张把主体和客体区分开来。体现在英语中则是主动与被动泾渭分明,被动语态使用较广泛,尤其在科技政论文体中,强调以事实为主,被动语态使用更频繁。如常用it作形式主语,在句中使用被动语态:It is well know that…众所周知…;i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hat…人们普遍认为…;It suddenly came to me that…我突然想到…

可见,汉语中习惯以人或有生命物 (主体)作主语,多用主动语态;而英语中多以客观事物 (客体)作主语,多用被动语态。这些语言现象都可以从文化传统和思维方中找到根源。

三、结语

综上所述,英汉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同的思维模式,其思维模式的差异有着不同的历史渊源,这种差异是形成英汉两种语言形态特征差异的根源。语言体现思维方式,了解英汉思维差异及其在语言上的体现,通过对比分析,追本溯源,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语言的内在规律,有助于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减少汉语式英语的出现,从而习得更加地道的英语。

[1]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3]刘重德.英汉语比较研究[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4.

[4]潘国文.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5]张光明.英汉互译思维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6]贾德江.英汉语对比研究与翻译[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英汉主语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主语从句用法“大揭秘”
消除隔阂,呈现新面孔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英语中的虚主语“it”和汉语中的虚主语“他”异同之比较
英汉反身代词长距离约束的语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