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经济特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

2010-08-15左连村

创新 2010年6期
关键词:经济特区深圳经济

左连村, 贾 宁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国际经贸学院金融系教授、国际贸易中心研究员,广东 广州 1 2 3 4 5 6)

(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国际经贸学院硕士研究生,广东 广州 1 2 3 4 5 6)

中国经济特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

左连村1, 贾 宁2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国际经贸学院金融系教授、国际贸易中心研究员,广东 广州 1 2 3 4 5 6)

(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国际经贸学院硕士研究生,广东 广州 1 2 3 4 5 6)

创新是经济特区发展的基本特征,无论是过去、现在和今后,创新都是特区发展的关键。中国经济特区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创新。经济特区有着许多继续创新的优势。在新的转型时期,经济特区应在观念、体制、发展道路、产业结构、增长模式、对外开放方式等许多方面展开全方位创新。

中国经济特区;创新;优势;路径

中国经济特区是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产物,主要体现了以改革开放为诉求的制度创新。中国特色的经济特区借助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率先实现了经济上的起飞,成为了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重要基地,发挥了为改革开放在全国范围推进的示范效应,并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然而,随着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参与全球经济的深入,特区之“特”日渐退化,中国经济特区也面临着发展转型的新时期,进一步地创新成了经济特区发展的关键。与以往不同,其创新不再仅仅停留于制度层面,而是包括制度层面在内的内容更加宽广的全方位创新。

一、创新是经济特区发展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经济特区建设创造了一个东方神话,经济特区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然而,经济特区的这一历史性传奇的诞生靠的是什么呢,靠的就是创新。甚至可以说,没有“新”就没有“特”,中国经济特区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创新。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与发展依靠创新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项前无古人的新举动,既无现成的道路可循,亦无既有的经验可学。经济特区的设立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行为。为此在特区建立伊始就诞生了无数个“中国第一”,以深圳为例,深圳敲响了土地使用权拍卖的第一槌,拉开了土地利用市场化的序幕;发行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张股票,吹响了我国发展股份制企业和资本市场的前奏;率先引进外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奏响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序曲;率先推行招聘录用、竞争上岗、合同用工,开了劳动力商品化的先河;率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开辟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新途径。[1]

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中国经历了一系列国内外大事件,诸如香港、澳门的回归、中国入世、中国国内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扩大、全球金融危机等等,这些都对经济特区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经济特区在发展中,依靠创新,“变”字当头,不断对自身的发展做出调整以适应国内外形势的瞬息万变。正是在中央政策的支持和经济特区自主创新的推动下,经济特区才得以保持稳定、持续和快速的发展。

(二)经济特区的创新发展通过各个具体领域得到体现

经济特区经过不懈的努力,形成了以市场价格为核心,以商品市场为基础,以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等要素市场为支柱,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具体地说,经济特区的创新发展主要通过体现各个横向层面和具体领域来实现的。在计划体制改革方面,闯出了一条以市场为基础,以宏观调控为中心,以确定发展战略、综合协调、决策咨询为重点的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之路;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先后进行多次机构改革,规范政府行为,实行政企分开,逐步建立起了有效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经济管理新体制;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以深圳为例,率先收取土地使用费,对土地使用权进行有偿出让和转让,尝试以“拍卖”形式出让土地使用权,促进了土地市场的形成和发育;在住房建设方面,率先推出住房分配货币化、商品化、社会化改革,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在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面,经济特区较早地尝试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并大胆试行了员工持股制、经营者年薪制、技术管理入股制等,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此外,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了社会救济与自我保障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了覆盖范围广、社会化程度高、管理制度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在科技创新方面,以企业为主,政府扶持,走出一条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新路子,初步实现了以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素质的全面提高;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证券市场起步发展,同时证券、投资咨询、会计、律师等其他专业中介机构开始步入轨道,深圳还率先开辟了市场分配外汇的新途径。另外,在自主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城市建设等方面也体现出了经济特区的创新和独特。

(三)经济特区今后的发展仍然靠创新

展望经济特区今后的发展,要想继续保持经济特区一定的特殊地位,惟一的出路仍然在于创新发展。特别是在全国各地区都面临同样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时,经济特区需要走在前列和率先发展,这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实现。比如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发展步伐放缓,新的产业亟待开发。我国的产业发展也面临着结构升级和优化。能否在这次经济转型的大潮中脱颖而出,经济特区面临极大的机遇,也能够有所作为。经济特区经过30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在体制、管理和经济发展方式等许多方面仍然存在不少深层次的问题,这也只有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来解决。

二、中国经济特区持续创新的优势

经济特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试验田”,经过30年的艰辛探索及不懈努力,已经成为了全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先锋队,这也主要归结于经济特区在诸多方面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综合优势,也是其保持不断创新的先决条件。然而,随着国家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进程转变,经济特区必须进一步巩固其核心优势、深入发掘现有优势并创造其他优势,以葆其生命力常驻,并屹立于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前沿。

(一)良好的经济、技术基础和市场经济体制优势

一直以来,经济特区都秉承“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指导思想,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也显著提升。据资料显示,1980~2008年间,5大经济特区(深圳、厦门、珠海、汕头、海南)GDP总量年均增长22.57%,显著高于全国同期年均16.25%的增速。与此同时,经济特区的对外贸易和财政收入也不断增长。2008年,经济特区与美国、日本、港澳台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进出口总额由1980年的4.48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4089.98亿美元,增长了912.53倍,远远高于同期全国67.21倍的增幅。此外,经济特区的财政收入大幅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以深圳为例,2008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800.36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6729.31亿元,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技术水平方面,经济特区也得到快速发展。以深圳为例,深圳是一座高科技之城,是全国首个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深圳的第一支柱产业,其发明专利、PCT专利申请量均居中国内地城市首位,深圳已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2]同时经济特区由于率先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些都成为经济特区持续创新的强力支撑。

(二)优越的政策投放优势

经济特区的设立是中央特殊经济政策的产物,优惠的政策和灵活的措施一度成为其发展的强大支撑,使得经济特区发挥了“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对外政策的窗口”的作用。比如: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较大市”立法权;对经济特区企业实行优惠税率,对前来投资的外商给予税收、出入境等方面的特殊优惠待遇;对经济特区进出口活动采取灵活简便的管理措施;对经济特区的财政和外汇收入实行大包干的管理办法;允许经济特区的外资企业出口产品收汇保留现汇,经济特区的外贸出口,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银行信用单列等等。同时,政府还鼓励经济特区通过实践和探索,建立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旅游和农牧渔业并举的外向型经济,成为以先进工业为主、产业结构合理、科学技术先进、生活文明富裕的经济发达地区,成为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技术合作、贸易友好往来的窗口和重要基地。[3]

(三)良好的地缘关系优势

经济特区地处中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台和东南亚,水、陆、空交通运输发达,与港澳台和东南亚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是我国对外开放、联系海内外市场与内地市场及连接进出口商品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介。基于紧邻港澳台的地缘优势,经济特区的引资结构也是以港澳台资为主,为经济特区及时了解国际市场上的经济技术信息和市场行情,就近吸引港资、澳资、台资、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发展进出口贸易和强化外向型经济特色提供有利条件。此外,5大经济特区均为港口城市,省域内腹地经济十分发达,比如“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和目前已建成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经济特区在东南亚,乃至整个东亚呈现出了广大的经济腹地。

三、中国经济特区的创新路径

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依靠的是不断创新,在新的历史时期,更需要经济特区精心选择路径,开创一个全方位的创新局面。

(一)不断创新观念,走在思想解放的前列

特区要继续存在和发展,就必须保持全方位的领先地位,持续走在时代的前列,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走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列。而要能做到这些,就需要首先走在思想解放的前列,就需要不断进行观念创新。因此,不断进行观念创新才能为经济特区全面、持续地保持领先地位提供思想保证。

(二)以科学发展观继续创新体制机制

目前,经济特区的体制机制从总体上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仍不完全适应,改革创新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具体表现在行政管理体制、经济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文化体制以及政治体制等许多方面。①汪洋在广东省经济特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8年11月19日20日,深圳。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客观规律,体现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体现开放意识,体现创新进取精神。

(三)创新核心功能定位,走创新型发展道路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积累,经济特区已经具有比较坚实的发展基础,并逐步成为区域经济的的中心。以深圳为例,深圳已经逐步进入到工业化成熟阶段。与此同时,经济特区也遭遇资源环境承载力瓶颈,已不再适合发展高耗能的传统工业或制造业,亟需从制造中心向创新中心转变。《珠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也赋予了深圳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示范市和国际化城市”的城市功能定位。为此,深圳的核心功能定位展示了将通过“抢占”自主创新的战略制高点,实现从制造中心向创新中心转变,形成全国乃至国际性创新中心,从而率先走上高科技、高附加值、低污染、低消耗以及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创新型发展道路。

(四)创新产业发展方式,向国际产业链高端迈进

一直以来,深圳乃至整个珠三角都处于全球及地区产业结构演变进程中的承接者的地位。而能否引领产业发展及其结构调整是业界竞争的焦点,深圳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能否力拔头筹,关键也要看其能否实现从产业承接向产业引领的转变。而实现转变的根本是依靠科技,增强产业预见性,加大科技及研发的部署和投入,抓紧新一轮产业调整和升级的先机,努力创造出新的产业并引领产业发展。

在产业发展的过程当中,高端产业链条的执掌能力也是产业竞争力的一个反映。所谓“高端”就要求投入上对知识要素的高度倚重和产出上所表现出来的高附加值。同样以深圳为例,深圳及其周边城市原先以加工装配为主的工业处于产业链“微笑曲线的中端”,产业依附性强、附加值较低。这就要求深圳转变原有模式,“腾笼换鸟”,适度外移生产线,腾出空间以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即以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知识倚重”的环节为重心,向国际产业链“微笑曲线”的两端迈进。

(五)创新经济增长模式,提升发展质量与效益

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创新主要表现为从产能驱动,到效率驱动,再到创新驱动;或从资源驱动,到资本驱动,再到知识驱动的结构转变。从成本优势向品牌引领转变。从高增长向高值化转变。只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才能带来发展质量和层次的不断提高,也才能带来经济的持续高增长。而在这一连串的转变当中,一切源于创新。因此,经济特区必须不断降低经济发展中的资源与投资贡献率而提升知识贡献率,把自主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此外,品牌是全球或区域产业分工与利益分配的幕后权杖,更是高端业者的无字证书。因此经济特区必须要打造拥有品牌产业、产品和企业的品牌经济特区,实现成本领先向品牌引领转变,争得话语权。还需要体现高值化的增值率,即产业新增加值占总产值的比率,它是体现发展质量与效益的综合指标。经过对全球制造业的研究发现,增值率与各经济体创新能力呈显著的正相关性。为此,率先将产业高值化列为企业绩效考核的指标,努力改善特区高科技产业增加值的贡献率显得尤为必要。

(六)创新对外开放方式,率先形成比较完善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对外开放模式的创新、开放水平的提高及开放层次的升级是经济特区自主创新能力的客观要求。一言以蔽之,对外开放方式的创新就是“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只有广泛利用海外资源和市场,才能孕育国际知名的“巨擘”,诸如享誉全球的瑞士金融、钟表业,荷兰的壳牌,芬兰的诺基亚,美国的AIA等等。经济特区可以培植一批依靠外部市场和资源支撑的产业领先的跨国公司,来弥补在外部资源利用上的不足,以技术创新推动本地产业不断推陈出新,让企业扎根经济特区而纵横天下。此外,“引进来”和“走出去”还可以表现为对高端服务外包的“揽入”和对低端制造业务的“派出”。此外,对外开放方式的创新也包括率先形成比较完善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七)创新发展思路,创建“两型”特区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其中包含了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所谓“两型”特区就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特区。随着发展水平的升级换代,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特区必须逐步将环境因素纳入到发展目标当中。主要表现为强化对城市大气、水、固体废物污染的治理。具体而言,严格制定尾气排放标准,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和购买小排量汽车;制定节水政策,倡导工业节水、生活节水、海水利用等;加大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投入,倡导停止使用不可降解餐盒、一次性餐具和塑胶袋等;设立环境保护的社会中介组织,或者设立各种环境保护专项基金以宣传和鼓励环保行为。此外,还应当设立研发环境治理和清洁生产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的研发机构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总之,经济特区要继续“特”下去,就要保持“特”的品格、“特”的地位、“特”的面貌,并以特别之为谋特别之位,努力把经济特区建设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示范区。[4]而这一系列的“特”,本质上就是要求其与全国其他地区有所不同,如果相同,就没有特别可言。要做到这些不同就需要不断创新,这是经济特区得以继续存在和发展的关键。

[1]高红.深圳的改革开放与建设成就[J].经济地理,2004,28(6).

[2]刘应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深圳特区的高新技术创新与发展[N].深圳特区报,2008-08-23.

[3]桑百川.经济特区是中国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助推器[J].特区经济,2005,(11).

[4]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率先实现科学发展的决定[N].广州日报,2008-12-17.

[责任编辑:李君安]

The Vitality of China’s Special Economic Zones Lie in Continuously Innovations

ZUO Lian-cun JIA Ning

Innovation is the basic character of Special Economic Zones’development,and it’s also the key of Special Economic Zones’development in the past,at the present and even in the future.The vitality of China’s Special Economic Zones lie in continuously innovation.China’s Special Economic Zones own various advantages of continuous innovations.In this new period of economic transitions,China’s Special Economic Zones should launch all-around innovations in aspects of conceptions,systems,roads to development,industry structure,growth model,and ways of reform and open,etc.

China’s special economic zones;innovation;advantages;route

book=12,ebook=66

F127.9

A

1673-8616(2010)06-0012-04

2010-08-10

猜你喜欢

经济特区深圳经济
经济特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者
——评《中国经济特区四十年工业化道路: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卷首语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论经济特区在我国非均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