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冲突成因的顺应性分析
2010-08-15段钰
段钰
话语冲突成因的顺应性分析
段钰
(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09)
话语冲突是交际双方在各自顺应其默认语境时,由于双方语境之间存在着交际者个人的强烈认同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一旦通过冲突性语言表现出来,就往往会引起话语冲突。
话语冲突;顺应性
话语冲突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的复杂的语言现象,指的是交际双方的话语发生冲突,这种冲突,既可表现为交际一方对另一方的言行、举止表示的反对,也可表现为就某人某事双方持有异议,继而产生的话语冲突。话语冲突的涵义较为广泛,争执、反驳、争吵、反对及争论等等均可纳入话语冲突范围之内。由于话语冲突常常会引起交际中断,进而阻碍交际互动的顺利进行。因此,话语冲突已经开始受到了广泛关注,成为语言哲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人类学语言学及语用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从方法上来看,对话语冲突的研究主要从民俗的角度、语言文化的角度、话语批评的角度和语用的角度展开。论文拟从语用的角度,根据Jef Verschueren(2000)的语言顺应论(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对话语冲突的成因进行分析和研究。
Verschueren认为,使用语言就是一个对语言的使用和理解进行不断选择的过程,同时语言使用者还需要根据交际过程中的语境因素的不断变化做出动态的顺应,才能达到交际目的,否则就可能引起理解不一致,交际双方无法顺畅地沟通,严重的就会导致话语冲突。这其中包含了三层意思:第一,语言本身是具有可顺应性的,即发话人和受话人对某些话语的使用和理解是可以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第二,交际过程中的语境因素处于动态变化当中,可以被适时激活,也可以在交际双方彼此明了并默认后由活跃状态转到不活跃的状态;第三,语言对种种语境因素的顺应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可以实现。也就是说,话语冲突是交际双方忽视了对语境诸因素顺应的一种动态语言选择的后果。
一、话语冲突的语言特点
话语冲突作为一种日常的语言现象,其语言除具备日常语言的一般性特点以外,还有如下特征:
1.交际双方态度明确,有对抗性
交际双方之所以会陷入话语冲突,其根本原因在于双方对于某人某事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种观点的差异有时会表现得很明显,体现在话语中就是明示的对抗性。例如:
父:跟她分手,以后不准往来!
儿子:办不到!这是我的自由。
本例中,父亲和儿子对“她”的态度截然相反,双方的观点不可调和,从而导致了话语冲突的产生。
某些情况下,即使双方态度并非完全相反,也可能引起话语冲突。例如:
陈俊:我一直为自己给公司带来的损失感到不安。我感到非常抱歉,我保证类似失误决不再发生。(微笑一直挂在脸上)
Peter:真的吗?
陈俊:绝对,我保证不会再犯这种错误。(脸上的笑容更加明朗)
Peter:对不起,我无法接受你的道歉,我看不出你有什么不安。
陈俊:相信我,对这事没人比我更难过了。
Peter:如果你真那么难过,你又怎么可以笑得出来呢?
本例表现的是由中外文化差异引起的一次话语冲突。从陈俊的笑容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他的歉意是由衷的,但Peter由于文化背景的原因误解了陈俊的笑容,认为他的道歉是不诚恳的。本例中,Peter假想的陈俊的态度与陈俊表现出的态度不一致,从而导致了话语冲突的产生。
2.话语内容相对立,话语含义明确
交际双方对立的态度常常通过有明确意义的话语表现出来,并且这些内容往往是对立的。例如:
甲:你逃学了。
乙:我没逃学。
甲:你撒谎了。
乙:我没撒谎。
甲:撒谎了。
乙:没撒谎。
甲:撒谎了。
乙:没撒谎。
本例中,甲乙双方在会话中没有含糊其词,都明确地表达了各自的观点,从而形成一种僵局。
3.多使用肯定句或否定句,语气较强烈
交际双方多通过肯定句或否定句来表达明确的话语含义,有时候会使用反问句或感叹句以表现强烈的语气。例如:
甲:你把我的铅笔弄折了。
乙:我没有。
甲:就是你。
乙:不是我。
本例中,甲使用了肯定陈述句,推断乙把他的铅笔折断了;乙则使用否定句,对甲的质疑提出了明确的反驳。又例如:
学生甲:你总斜楞我干啥?
学生乙:我哪斜楞你了?神经!
学生甲:别以为我不知道,你装啥?
学生乙:你才装呢。
学生甲:你再说一句。
学生乙:说了咋地?
学生甲:我看你是找收拾。
学生乙:你敢?
学生甲:敢不敢,走着瞧。
本例中,学生乙使用疑问句对甲进行反问,使用感叹句对甲表示侮辱,体现了强烈的不满,激化了双方矛盾,使话语冲突不断升级。
二、话语冲突中的语境因素
任何交际的发生和完成都是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进行的。这里的语境是广义的,涉及到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交际双方的心理世界。具体到某一次交际,上述三个世界所包含的语境条件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有的语境条件可以对当前的交际产生影响和制约,有的却不能;有的语境因素可能对交际的展开产生重要的作用,而有些语境因素的作用却是微乎其微,可以忽略。换句话说,各个语境因素在某次交际中的显映程度是不同的。话语冲突的产生往往与某个或某些显映了的语境因素有关,并且,只有当某些语境因素显映并且得到交际一方的强烈的明确的认同,或者说发挥主导作用时,才可能产生话语冲突。例如:
女生A:哎,你声音能不能小点,这么晚了。
女生B:你耳朵挺尖的。
女生A:都已经快一点了,还让不让人睡觉了?有没有公共道德?这是集体宿舍。
女生B:你管得着吗?我愿意。女生A:你影响别人休息了,明天大家都要早起呢,管你怎么了?自己做得不对还不让说了。
女生B:我愿意,怎么了?
女生A:什么素质!
这是发生在两个女生之间的一段对话。本例涉及到了多个语境因素,包括物理世界的时间(接近凌晨一点)、地点(集体宿舍)、事件1(女生B在聊天)、事件2(女生A睡觉被打扰了)、事件3(明天要早起),来自社交世界的语境因素,如两个女生的关系是同学,并且住在同一个宿舍,以及来自交际双方心理世界的语境因素,如女生A当时烦躁和不满的心情、女生B受到指责后对自我的一种本能的维护。但是,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即一旦具备了上述语境条件,话语冲突就是不可避免的?未必。因为宿舍很有可能还住着其他女生,为什么她们和女生B之间没有发生话语冲突,为什么她们没有插话?另外,如果女生A变换一下说话的方式和语气,是否还会发生话语冲突呢?我们无法给出确定的答案。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上述各方面的语境因素并不足以导致话语冲突的发生,或者说,上述语境因素仅仅是此次话语冲突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笔者认为,这次话语冲突的根源在于两女生之间彼此不满、彼此对抗的态度。当时的诸多语境因素激活了双方对立的态度并导致其发挥了主导作用,并通过言语的使用最终导致了话语冲突的产生。或者说,物质世界和社交世界的语境因素激活了交际双方心理世界的某些语境因素,这些语境因素在激活之后,交际者为顺应这些因素而借助于物理世界和社交世界的语境条件进行表达,从而引起了话语冲突。
三、话语冲突的产生:交际双方对语境因素的顺应不一致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交际双方在交际时其实都顺应了各自默认的整个语境,但是双方各自默认的语境并不总是完全一致的,也不可能是完全重叠的。因此,双方在未重叠的语境中,由于各自都要顺应其自身的语境,必然会出现顺应不一致的现象。这种顺应不一致如果结合了上文谈到的冲突性语言,往往会导致话语冲突的产生。例如:
学生甲:把椅子往前挪一挪,后面太挤了。学生乙:我这还挤哪,我不挪。
学生甲:别人都动了,你凭啥不动?
学生乙:你怎么这么仗呢?就看你爸是警察呀?学生甲:我就仗了,咋地?
本例中,学生甲乙各自默认的语境是不同的。学生甲认为其他人都往前挪椅子了,所以学生乙也应该往前挪;学生乙认为自己这儿已经很挤了,不应该挪,而且与别人挪不挪没关系。而原本未被激活的语境因素“学生甲的父亲是警察”的出现使学生甲的“面子”受到损伤,学生甲的“面子”进而被激活,并导致了话语冲突进一步加剧。
[1]赵英玲.冲突话语分析[J].外语学刊,2004,(5):37-41.
H08
A
1673-0046(2010)9-01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