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2010-08-15周树勇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9期
关键词:毕业生经济大学生

周树勇

浅析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周树勇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27)

随着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能否充分就业,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解决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而且还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要靠经济的发展,还要靠体制的改革和观念的更新,更需要社会、政府、高校和大学生共同努力与合作。

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建议

一、正确认识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实现安居乐业的基本途径,也是解决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关键所在。就业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合法社会劳动,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就业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人才是巨大的资源。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能否充分就业,关系到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发展状况,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只有对大学生人力资源实行优化配置,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从而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渐突出,并且呈上升发展的趋势。大学生的就业观应当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大学生不仅要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而且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正确认识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条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但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仍然严峻,压力依然很大。我国人口众多,13亿多人中有劳动力近8亿人,相当于所有发达国家劳动力资源的总和。城镇新增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十分繁重,体制转轨遗留就业问题仍很突出。近几年,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超过2400万人,如果按8%的经济增长率测算,每年能够提供的新增岗位总数约为1200万个,每年缺口1200万以上,加上农村还有1.2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在这种情况下失业者增多是必然的。而且需要就业的人员层次复杂,既有高校毕业生、中职毕业生、当年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复转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转非人员、社会无业人员,也有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其中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城镇困难人员三个群体的就业问题更加突出。就业不仅关系一个人的生计,而且关系一个人的尊严。大学生从毕业开始一般会面临三个阶段,工作—职业—事业,大多数人刚毕业的时候就是先找一份可以生存下去的工作,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才能谋定自己未来发展的职业道路,而在自己选定的职业道路上走到一定阶段以后,才会去想发展自己的事业。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和教育产业化政策的实施,普通高等学校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高校扩招后,毕业生的质量出现了下滑的趋势。一方面,扩招后大学的生源质量下降;另一方面,高校师资和其他教学资源并未能同比例增长,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且有可能出现越来越难的趋势。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大学生就业制度和就业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过去计划配置的“统包统分”转变为市场配置的自主择业。就业主要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种就业机制既尊重了大学生的个人能力,也对大学生主体意识和自主观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拥有满意岗位,只能靠自己的实力来证明,这样,就给大学毕业生一个机会来选择自己喜欢的岗位,而不再是过去的“我是革命一块砖,东西南北任你搬”的主体性意识的缺失。这种自主择业就体现在“我满意岗位,我选择你;岗位满意我,你选择我”的变化上,这种变化促进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完善,是更为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模式。据统计,200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为115万人,2002年145万人,2003年212万人,2004年280万人,2005年338万人,2006年413万人,2007年495万人,2008年559万人,2009年611万人,高等教育规模已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高居世界第一。然而,就业率则连年持续下降,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80%,2002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0%,2003年就业率降为75%,2004年73%,2005年72.6%,2006年71%,2007年70%,2008年68%,2009年68%。一增一减,这两组数字告诉我们:大学生就业形势目前很严峻,且在今后若干年将会持续严峻。201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增加19万人,创历史新高。加上往届未就业的大学生,2010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数量很大,可能达到700万之多,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任务非常繁重。虽然2010年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但受外部大环境的影响,基础仍比较脆弱,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特别是大中城市的公务员、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提供的职位,竞争会更加激烈。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既有社会原因、历史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第一,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上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匹配的矛盾,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长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和社会所能提供的大学生就业岗位数量之比,总体上供大于求,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增大。2001—2010年毕业生人数增加了5倍之多,在这期间,我国的GDP一直稳定在8%左右的增长速度,严重的供需不平衡,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第二,一些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就业心态不成熟,社会期望值过高,与实际存在很大的差距,自身能力差,无法胜任工作,以及个人职业选择性失业等因素,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第三,大学生就业结构不合理,用人单位盲目人才高消费,就业市场不完善,高校就业指导滞后,在专业设置上与市场需求脱节,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很多大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但同时很多单位找不到他们所需要的人才,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从世界范围来看,部分大学毕业生不能很快进入就业岗位,是一种普遍现象。主要原因是教育模式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教育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第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增多。世界金融危机导致国内大量企业裁员,也导致了其他行业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供求矛盾,使本来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的考验。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对于每一位毕业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而言,都是人生的又一次挑战。

对于大学生就业形势,既有严峻的一面,又有有利的契机。第一,经济的发展将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经济的发展是就业增长的基础和保障,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GDP保持在8%以上,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已经跃居世界第三,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增长,这就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渠道。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形势稳步回升,大学生就业市场伴随着宏观经济的复苏而回暖,给毕业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第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加入WTO、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计划的实施,会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大学生创造更多施展才华的空间。第三,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采取了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提出要把解决大学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大学生就业政策和举措,为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策和制度保障。第四,普通高等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大学生顺利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五,各地正在破除阻碍就业的各种体制和政策障碍,使就业创业的环境进一步宽松。随着人才流动机制的完善和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等,大学毕业生走向和就业趋势将更加呈现出多样化和自主化。第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大学生走出国门去创业就业的机会也将更多。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保障民生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保障就业。解决就业问题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学生就业难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大学毕业生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如果就业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可能会引起社会不和谐和不稳定。失业问题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应妥善加以解决,不可掉以轻心。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政府、高校和大学生共同努力,社会要以工作岗位保就业,国家要以政策促就业,学校要以教育引导就业,学生要理性对待就业。

1.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在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快,可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就业搞得好,能避免劳动力闲置造成的国内生产总值损失,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和保障。比如日本,弹丸之地养活着1.2亿多人口,但日本的失业率在西方国家中是最低的,因为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经济的发展给日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又如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多地少,不仅基本解决了本地人的就业问题,而且还解决了来自全国各地数百万人的就业问题,原因在于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大力发展,广开了就业门路。

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政府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关系,坚持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通过一系列经济政策,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深化改革、调整结构、促进发展中,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及服务业,注重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重大科研项目单位和服务外包企业吸纳毕业生等,这样就可以吸纳社会更多的劳动力。世界各国解决大学生失业的经验表明,第三产业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国应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改变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2.农村、基层、西部和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就业

大城市、大单位、大企业竞争激烈,高学历的人才跻身于就业市场,所谓万军难过独木桥,人力资源市场供过于求。而农村、基层、西部和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则相对宽松,很多地方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等待开拓,人力资源供不应求,国家的政策对这些地方和工作岗位也是大力扶持的。毕业生就业难、人才过剩只是相对过剩,人才相对集中于大城市、大企业和大公司,在农村、基层、西部和中小企业则是绝对不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国家和社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基层、西部和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繁荣发展。因此,大学生应该避免集中在热门行业和地区寻找就业机会,要从基层和一般行业做起,将国家的需要、社会的责任和个人价值统一起来,将自己的就业定位于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只有经过艰苦的锻炼方能成才,这是古往今来无数事实反复证明了的一条人才成长规律。

农村、基层、西部和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等最需要人才,最有利于大学生实现自我、成就事业,最艰苦的地方,最能磨练人的意志。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为此,要继续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教师特岗计划、西部志愿者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零就业家庭毕业生保底就业、应征入伍等政策措施,在社区和乡镇开辟一些公益性岗位,对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实行优惠政策,引导大学生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就业,并实行一定的政策鼓励。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消除性别、学历等偏见,完善用人机制,给大学生公平竞争的机会,重在考察其思想品德、综合素质和对岗位的适应能力,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3.转变就业观念,提高综合素质

现代社会的人才竞争实质上就是综合素质的竞争,自身的素质是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大学生就业质量取决于职业能力、职业道德水平和就业观念。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处理好个人意愿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系,不要再期望享受到高等教育精英化时期的就业待遇。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要合理定位,适时调整就业观念,正确评价自己,在就业过程中理性分析自己的求职,适当降低就业岗位期望值,使自己的期望符合社会的需要,过去只有到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才算就业的观念,应逐渐向自主创业、向民营企业、个体企业拓展。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靠自己劳动取得收入就是就业,围绕目标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完善自我,为找到理想的工作做好准备。

大学生要通过对职业生涯的规划、素质拓展训练、就业技能大赛、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等,选择与能力相适应的职业,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适合自己的,而适合自己的就一定是最好的,做最好的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爱岗敬业的责任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不断丰富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做有知识、有能力的人,培养就业意识。大学生应当打破“学历本位”的观念,树立“能力本位”的意识,努力提高自我决策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4.重视实践培养,做好就业服务

就业需要以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为基础。普通高等学校要解决教育的结构性问题,使培养的大学生更符合社会发展需求。要以就业为导向来办教育,以社会需求和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调整专业和课程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校企合作,积极进行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发展他们创造性的思维和能力。实践是人才成长的动力和衡量人才的标准。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尽可能多地接触社会,参与实践活动,培养锻炼自己与人沟通、待人接物、团结协作等方面的能力,以便尽快适应未来的工作。

加强高校的就业信息化建设,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供求信息和有关咨询的服务,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开拓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开展就业教育,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科学分析市场,客观认识自己,掌握一定的择业技能,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实现就业。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建立和完善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有组织、有计划地举行各种招聘会、供需见面会、信息发布会和洽谈会等,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帮助大学生搭建好求职就业的桥梁,发挥高校在毕业生资源配置中的主体性作用,全面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就业率是高等教育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体现,应成为考核高校工作优劣的主要指标。加强对困难大学生的就业援助,特别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一定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残疾人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灾区学生和就业困难女生等特殊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采取积极措施,使得他们尽快找到工作岗位。各地政府对于登记失业的大学毕业生,要纳入当地失业人员扶持政策体系,建立就业帮扶机制,实施“一对一”的就业服务,通过职业指导、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公益岗位补贴等形式开展就业援助。

5.创业带动就业,优化政策环境

创业是通过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辟新的工作岗位、拓展职业活动范围、创造新的业绩的实践过程。创业可以改变大学生的命运,也可以改变企业的命运,还可以改变国家的命运。目前,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创业率在20%-30%,国际职业教育大会提出21世纪将有50%的大学生要走自主创业之路,而我国仅为1%-2%,不到美国的二十分之一,但是从乐观的角度看,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创业,就是开创事业。事业可大可小,形成规模,形成气候的事业,固然令人赞叹,但小本经营的事业,亦足嘉勉,因为创业的艰辛是一样的,有人成功,有人失败,适者生存,这就是市场经济。创业的选择可以是高科技领域的,也可以是低技术领域的。在哪个领域创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懂得把握市场机会。创业意味着冒更大的风险、承担更大的责任,不能仅凭激情和冲动;创业不能盲目,要有自己的特点和发挥自身所长,从熟悉的事做起;创业要懂法、守法。创业能够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知识、能力的潜力。大学生思维活跃,又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是具有潜质的一批人,创业应该成为他们能尽情发挥能力的用武之地。自我创业意识带来的就是个人的自主奋斗意识的提高、社会的创新和进步。以创业带动就业,不仅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还能解决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

政府要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一切可以提供的便利。毕业生自主创业可以接受有补贴的创业培训,在审批手续、工商登记、税收等方面享受优惠,还可以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成立创业基金,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通过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鼓励大学生自主就业、积极创业,增强对社会、市场的适应性,增强创业信心与能力。高校要大力开展创业教育,通过举办各种创业讲座、创业大赛、社团活动、建立创业基地、扶持大学生企业等方式,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创业能力。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做好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的准备,要有创业的思想准备和敢于创业的勇气,提高创业的能力。高等教育成功与否不能只看培养了多少毕业生,而必须看造就了多少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应该成为衡量大学成功与否的标准,大学既要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也要成为创新的实验基地和企业场所。

鼓励大学生创业,既有利于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又有利于提高创业者的素质,建设一个创新型国家。有能力的大学生要勇于竞争,不要将人生目标定位于就业,积极自主创业,努力使自己成为创业者。在一定的条件下,要找准商机,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1]刘卫民,徐元琳,姜丽华.形势与政策[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9.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姜星莉.群策群力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J].党课参考,2009,(5).

[4]中宣部理论局.理论热点18题[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4.

[5]中宣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7.

G64

A

1673-0046(2010)9-0003-04

猜你喜欢

毕业生经济大学生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大学生之歌
最“叛逆”的毕业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