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卒中后抑郁原因分析及心理护理对策探究

2010-08-15许改玲罗凤琴

卫生职业教育 2010年10期
关键词:护理人员康复心理

许改玲,罗凤琴

(庆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甘肃 庆阳 745000)

脑卒中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脑血管病,通常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其发病急、病程长、起效慢、致残率高等,大约有75%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丧失,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并且使患者心理压力增大。临床表现为言语减少、情绪抑郁、睡眠障碍、兴趣缺乏、食欲缺乏、精力减退、主动性差、不配合康复治疗等抑郁症状。根据资料[1],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23%~76%,平均为50%。经临床观察,伴有抑郁障碍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所需时间长于不伴抑郁障碍的患者,从而增加了其康复的难度,因此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护理十分重要。

我们选择庆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于2006年3月~2009年3月住院治疗的385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脑卒中后抑郁患者176例,将后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88例,对治疗组患者的抑郁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6年3 月~2009年3月我科住院患者中符合诊断标准的385例脑卒中患者,其中男205例、女180例。脑卒中的诊断标准使用1995年版《全国脑血管疾病修订方案》中的诊断标准,即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且经智力评分量表(MMSE)测评排除认知功能障碍者,采用Hamiltom抑郁量表(HAMD)对其进行访谈式调查,即由笔者询问被调查者,笔者根据被调查者的回答代为填表,共发放问卷385份,回收有效问卷385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调查结果及分组:385例患者中有176例患者的HAMD得分>17分(占45.7%),采取自愿入组的原则,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88例,男46例,女42例;年龄45~83岁,平均64岁;脑梗死患者50例,脑出血患者38例。对照组88例,男43例,女45例;年龄41~84岁,平均62岁;脑梗死患者55例,脑出血患者33例,2组年龄、性别、病情、病程、抑郁程度及文化程度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2 方法

2组患者均采用医生既定的治疗方案,对照组除完成治疗外,行常规护理及入院时的简要心理护理,对有主动求医行为的患者给予必要的讲解,但不实施系统化教育。治疗组在进行治疗的同时,实施系统化健康教育及解除负性情绪教育,在对其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焦点式心理护理并对其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进行心理护理,方法如下。

2.1 焦点式心理护理

(1)开放式:详细向患者介绍其病情,耐心回答其提问,并积极向患者提出健康建议。(2)启发诱导式:启发、诱导患者提出问题,有针对性地鼓励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以乐观豁达的胸怀解决问题,努力使自己适应环境。(3)讨论式:就护患双方感兴趣的问题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4)协同式:让患者家属尽量满足患者的爱好,如唱歌、听音乐、下棋等。上述护理方式 1~3 次 /日,20~30 分钟 /次,连续 28天。

2.2 系统化健康教育

(1)急性期的心理护理:由于脑卒中后患者的生活发生了突然的变化,患者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其表现为情绪低落、沉默寡言等[2]。护理人员在了解患者的需要和动向之后,应与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进行心理护理的先决条件,护理人员医德高尚、责任心强、技术熟练、态度和蔼、语言诚恳,无疑会对患者起到积极的作用。护理人员要经常深入病房,热情关怀并尊重患者,耐心倾听患者陈述和要求,尽量帮助患者解决实际困难,促进与患者之间良好的情感交流,使患者树立“我能行”的信心。

(2)治疗阶段的心理护理:此阶段患者的情绪不稳定,求生的欲望较强烈[3],脑卒中病程长、治疗起效慢,其最初的恢复速度快,患者容易盲目乐观,护理人员应进行适当的解释,避免患者产生不现实的思想。

(3)残疾阶段的心理护理:此阶段由于患者出现言语障碍及长时间肢体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心理负担重,食欲缺乏,这些容易引起患者对自身价值的消极评价,降低其生活质量[4]。该阶段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应及时帮助患者重建提高生活能力的信心,耐心为其讲解饮食在疾病恢复过程中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鼓励患者树立生活的信心,并及时争取其家属与亲友的配合,满足患者心理、生理上的要求,反复给患者及其家属说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指导其进行康复训练,使患者从中看到治愈的希望,恢复自信心,抑郁症状也会随之减轻,甚至消除。

(4)适应阶段的心理护理:此阶段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由于患者认同、接受了自己的疾病,往往放弃或停止治疗及锻炼,认为自己已成为社会负担,导致抑郁复发。因此,应进行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如请恢复较好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以促进患者之间的交流等。护理人员要经常讲解康复保健知识,组织患者观看康复录像,特别是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有关脑卒中疾病的宣传资料,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及目前的治疗方法,使他们对疾病有一个整体认识。讲明负性情绪对脑血管病发展及治疗的不良影响,以便消除患者的抑郁情绪,使其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增强康复的信心,培养其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重返社会、回归家庭。

3 结果

脑卒中后抑郁症状的发生率:本组385例脑卒中患者中,合并抑郁者176例,发生率为45.7%,其中轻度抑郁者97例(占总患者数的25.2%),中度抑郁者62例(占总患者数的16.1%),重度抑郁者17例(占总患者数的4.4%),表明绝大多数患者为轻、中度抑郁。

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与性别、年龄无明显关系(P>0.05),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依赖程度有显著相关性(P<0.05)。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日常依赖程度越高,抑郁症状越明显。另外,再次脑卒中与抑郁症状发生亦密切相关(P<0.05)。经多因素分析得知,内向不稳定的个性,左右大脑半球前部病灶,家庭的矛盾,社会的支持不足以及手的功能恢复不佳与抑郁呈高度相关性。说明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与躯体、心理、社会3个方面的因素有关,故应采取综合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4 讨论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引起了广泛重视,负性情绪可使躯体疾病恶化。由于脑卒中的病死率、复发率高,患者从一个四肢健全,生活、工作完全正常的人变成了行动困难、生活不能自理的人,认为自己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心理压力非常大,从而导致抑郁。如不及时给予纠正,错过最佳康复治疗时机,则其肢体功能将会康复很慢,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运用科学的手段、恰当的方法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帮助其消除负性情绪,使他们全面提高适应能力,将机体调整到最佳心理和生理状态,积极接受治疗。治疗组88例患者均接受全程心理护理,观察其抑郁康复情况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显示其抑郁康复、肢体功能恢复效果优于对照组。说明及时、有效的心理护理能明显减轻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及生存质量,同时也缩短其住院天数,减少住院费用,给家庭减轻了经济负担。

[1]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3]承繁.脑卒中后抑郁的研究现状[J].中国临床康复,2001,5(8):84~85.

[4]何永姬,陈远,车革方.运用护理程序进行脑卒中偏瘫康复患者的健康教育[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6):587.

猜你喜欢

护理人员康复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心理感受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在医院编外护理人员中推行人事代理择优同工同酬的研究
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探析与应对措施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