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喻的功能维度分析

2010-08-15刘娟华

枣庄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隐喻语义事物

刘娟华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隐喻的功能维度分析

刘娟华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通过大量的例子分析隐喻的功能维度,反映隐喻在语言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分析隐喻的功能维度:1)扩展词义功能,2)凸显特征、表情、经济功能,3)组织篇章功能。我们发现,隐喻性语言或隐喻性思维渗透到语言的各个层面。隐喻使语言世界成为一个有活力的有机生命体,使语言的肌体里有一个整体性的内核,构成语言之内所有要素的约束力量,并且贯穿于语言进化的始终。

隐喻;功能维度;语言;分析①

1.引言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可以帮助我们通过其他事物来认识某些事物的特征,可以使我们的语言使用更加简洁、形象和生动。我们文化中的隐喻概念对我们的日常思维和行为方式也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制约作用。从功能维度的角度看,隐喻可以扩展词义,使词的语义更丰富,使用更广泛。隐喻还有凸显特征、表情、经济功能,不仅可以使词的语义得以延伸,而且可以使要说明的事物的特征被简单、形象、生动、最大限度地凸现出来。此外,隐喻不仅是表层的修辞现象和认知现象,而且是语篇组织和建构的重要手段。[1](P112)本文我们将讨论隐喻的功能维度,我们将隐喻的功能维度分成三类:扩展词义功能、凸显特征、表情、经济功能、组织篇章功能。下面将通过大量的例子对它们分别进行分析。

关于隐喻的广为接受的定义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一书中的论述:“隐喻就是一个陌生的名词性词的转移,一个事物的名称转用于另一个事物,要么从种转向类或从类转向种,要么根据类比关系从种转向种”[2](P126)。近20年来,欧美学者对隐喻的研究如火如荼,虽然学者的研究角度、方法、模式、途径各不相同,但都已经不再视隐喻为单纯的修辞现象,而是把它看作认知工具,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探讨隐喻在人类认知和社会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2.隐喻的功能维度

2.1 扩展词义功能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会发现,语言中隐喻无处不在。例如山脚、热播、冷战、铁拳、蚕食、鲸吞,事态严凉、心灰意冷等,正因为如此,孔多塞断言:在语言的起源时,几乎每一个字都是一个比喻,每个短语都是一个隐喻。Lako ff&Johnson把我们的概念分作两类,一类是自己萌生的概念,另一类是包含隐喻的概念。像“上下”、“物体”这样的概念是原始的、直接从经验萌生的概念;“辩论”、“理论”、“时间”这些概念则是包含隐喻的概念。Sw ee te r曾指出,“一个词的词义发展多半是隐喻使用的结果,大多数情况下隐喻是词义发生变化的推进器。”[3](P1)下面,我们从词层级上来看隐喻对意义的扩展作用。

(39)H is head aches.

(40)Tom is ta ller than John by a head.

(41)H e has a good head fo r bu siness.

(42)the head o f a nail,hamm e r,axe,and ac t.

(43)at the head o f the po ll,at the head o f a queue.

(44)the head o f the fam ily,a m ee ting o f the head s o f governm en t,head w aiter, headm aster,head o ffice.

根据2003年版的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的解释,head的意思是人身体的一部分——头或头部,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显而易见,例句(39)里的head用的是原意,而例(40)—(42)句中都用了它的引申义。例(40)句中的head被当作了一种度量单位——高一头;例(41)句中的head表示才智或天资;例(42)句中的head表示形状或位置似头之物;例(43)句中的head表示上端、顶端,或前列;例(44)句中的head表示某集体或组织中的领导人。[4]可见,通过隐喻这一媒介,head一词的语义得以延伸和扩展。

2.2 凸显特征、表情、经济功能

2.2.1 凸显特征功能

作为言语机制的隐喻,在两个域的映射过程中,对本体进行属性定义,或者说对喻体进行属性借用,不仅可以使词的语义得以延伸,而且可以使要说明的事物的特征被简单、形象、生动、最大限度地凸现出来。如概念“思想”,有时我们可以把思想当人,说“思想诞生了”;有时可以把思想当食物,说“消化观点”;有时把思想当植物,说“理论处于萌芽期”、“思想成熟了”;有时把思想当商品,说“他的观点没有什么市场”、“这种思想没价值”;甚至还把思想当时尚,如“全新的理念”、“观念过时了”。[5](P76)再如:

(45)他没有一点怜悯之心→他铁石心肠。

(46)她很年轻,很美→她是一朵含苞待放的玫瑰。

(47)他聪明,反应快→他的脑子是台电脑。

右边的句子和左边的句子说的是一件事,但隐喻以一种简单的语形构造引发出创造性的语义突变,使右边的句子更有张力,更让人易于产生联想,使本来很抽象的概念,如“冷酷”、“美丽”、“聪明”,具体化,形象化,简单化,物质化,生活化,我们所要显示的事物特征被活鲜鲜地呈现在眼前。

2.2.2 凸显表情功能

“隐喻在扩大了语言表现功能的同时,也扩大了世界”。[6](P437)隐喻不仅具有凸显特征的功能,而且还兼具有感情评价色彩。例如:

(48)白岩松:今天上午赠台的两个大熊猫终于揭晓了,一个16号,一个19号,用绰号来说,一个叫大嘴,一个叫黄毛丫头。

李雅惠:这两个是俊男美女的组合——16号2004年8月30号在四川卧龙出生的,一生下来饲养员就量了体重,有四两重,跟别的小熊猫比可是大块头,所以都叫它胖丫头。两个月的时候胖丫头长的非常特别,开始长出了黄毛,跟其他的小熊猫不一样,所以又称它为黄毛丫头。——这里的饲养员个个都是超级奶爸跟超级奶妈。(2006年1月6日央视《东方时空》)

当我们说大熊猫是“黄毛丫头、胖丫头”时,表达的是一种浓浓的爱意;当我们说饲养员是“超级奶爸和超级奶妈”时,表达的是对他们的信任与尊敬。这些隐喻感情充沛,评价清晰,是其它表达法或语言所无法比拟的。

再如,当人们看到雪地上行走的小孩时说“他简直就是个小狗熊”,人们省去很多具体的、局部的、近似的、不完全的描述,诸如这个小孩步履蹒跚、行动笨拙、神情憨厚、衣着臃肿……隐喻则直接表达了说话人感觉中的真实,反映了他对小孩子当下的整体印象,而且还包含着对孩子喜悦之情,怜爱之意。[7]

2.2.3 凸显经济功能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科研领域里,为了表达新的知识或提出新的概念,我们总是需要一定的语言构架作为载体。但是,如果每表述一个新事物或一个新理论,我们都要创造出一个从未有过的新词或新概念,那将导致人类语言系统无限度地膨胀和复杂化。再者,当一个新事物A出现时,如果我们能直接从B中找到等同物,我们就能定义A,所以,理想的第二个系统B应该是同第一个系统A完全一样。然而,看上去是理想的定义方式很快就被证实是无用的。因为用具有同一种性质的事物来解释新事物,其结果必然是重复、啰嗦。而逻辑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避免重复。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我们就要从相反的方向开始,创造一种方式使参照物尽量远离原有的语义域。也就是说,“在对被定义的事物进行描述时,要使用那些没被使用过的语义要素。”[8](P50)对于这一点的重要性,R adm an明确指出,一个理论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所要表达的观点不在它要对其进行解释的原理之中。因此,我们用看上去相矛盾的B事物描述和解释A事物,除此别无更好的选择。隐喻不仅帮助我们避免了逻辑上的大敌——重复,而且帮助我们解决了文字表述方式的有限,它可以使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或事物轻而易举地结合在一起。如:“他是纸老虎”、“人生是一场戏”、“你是我的太阳”……

大量的事实说明,新的语义主要是通过隐喻的方式从原有语言材料中获得的,例如:电脑、信息高速公路、电脑病毒,不是完全的创新。无论是科学家,还是诗人、作家,都无法完全摒弃常规。E rnst Cassirer指出:“没有哪一个诗人能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语言。”[9](P226)因此,使用传统语言系统中业已存在的词汇元素来隐喻地表述新事物、新理论就不失为一种经济而有效的选择。W e rne r&Kap lan认为:最好的途径是“旧瓶装新酒”,即扩展原有表达方式的意义与功能。“旧瓶装新酒”原则强调原有概念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的调解作用,或者说原有概念在生成新概念时的承接作用。[10](P403)例如:电脑、电脑病毒、信息高速公路、网虫等。

众所周知,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因而也使得她的文化别具韵味,与众不同,更具沧桑感。台湾著名导演凌峰在描述自己的长相时说:“我长得很中国。”简简单单的六个字把他的背景、经历、心态、形象以及许许多多其他的侧面都展现在我们眼前,令我们去想象、去揣摩,给我们留下无尽的回味。不仅如此,通过隐喻方法传达的新经验或知识内容也更易于受众的认知、理解与把握。

我们发现,现实本身的特点可能引起不同人对现实的不同理解,因而,句子的不确定模糊意义也有助于说话人意义的产生,无定意义给不同个体留下用各种不同方式准确界定意义的可能性。

上例中“中国”一词在意义上的增加、功能上的扩展充分体现了人类认知的特点:旧瓶装新酒。人类的这种认知特征使无论是旧词(中国)还是新词(电脑、网虫)都具有了信息密度大,结构灵活的特点,正好满足了大脑储存知识并将知识运用于认知活动的基本要求。[11](P135)对于人类来说,在不影响思维的前提下,一个概念所能覆盖和储存的信息越多越好,所需要的概念越少越好,这是认知经济原则。这种认知经济原则决定了语言表达的经济性原则。”[12](P170)

2.3 组织篇章功能

一个篇章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在篇章中存在一个“意义连续体”(continuity of senses),这种意义连续体是篇章连贯的基础。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有学者开始从认知的角度,对篇章的内在结构进行系统的研究,他们认为隐喻不仅是表层的修辞现象和认知现象,而且是语篇组织和建构的重要手段。下面我们将从隐喻的角度,对篇章连贯的深层结构进行分析,论证篇章连贯是篇章内容在意义结构上的连续性。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在映射过程中,源域的图式、特征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被投射到目标域上[13](P63)例如:

(49)I would describe life interms of a journey.But we’re walking through it. Some times we see clearly,and other times it’s dark and hidden.And you can still walk and th ink th rough it.And walking th rough it,in walking th rough a darkness,you come to a fuller understanding.A sense of it.And sometimes tripping and falling.And yet still“come follow me”is what you have to rem em be r.Get up again and continue on the journey.

在例(49)中,作者使用了“LIFE IS A JOURNEY”这一隐喻式,始源域(JOURNEY)向目标域(LIFE)的具体映射过程表现在:(1)图式映射:把旅行图式里的“路程”映射到生活图式上,创造出一个“生命之路”的图式,在生活域里形成一种“人在旅途”(walk through it)的概念;(2)关系映射:将“旅行者”和“目的地”的到达关系投射在生活域上,形成“人”与“人生目标”之间的实现关系;

(3)特征映射:旅途中往往会遭遇“迷茫”(dark and hidden)和“坎坷”(tripping and falling),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4)知识映射:在旅途中我们应学会“冷静思考”(think,understand)和“持之以恒”(get up again and continue),这一知识对于人生而言也是很有必要的。该语篇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这四类映射关系,形成了一个意义连贯的整体。绝大多数的寓言或童话语篇多采取类似的映射模式,将故事情节转换至现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14](P73)

3.结语

人类历史是人类对主客观世界认识不断积累和深化的过程,而语言是沟通主客观世界与人类认知的桥梁。一定的事物和思想形成一定的概念范畴,而一定的概念范畴则是由一定的语言符号体现。但是,世界之大,包罗万象,并且世界又是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因此,人类的认知也随着不断变化。尽管语言本身具有多产性,理论上我们可以运用有限的语音和语素组合出无穷的语言符号,但这样一来就违背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即运用最少的语言符号表达最丰富的语言意义。其次,过多创造新的符号,必将使该语言过于繁杂,难于掌握而遭遇被淘汰的命运。再者,这样也违背了人类的认知规律,人脑对杂乱的主客观世界进行感知和加工时,总是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存储和记忆,因此,必然存在另外一种有效的、深层的、不易被人们所意识到的途径,这就是隐喻。

从本章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隐喻性语言或隐喻性思维渗透到语言的各个层面。隐喻使语言世界成为一个有活力的有机生命体,使语言的肌体里有一个整体性的内核,构成语言之内所有要素的约束力量,并且贯穿于语言进化的始终。

[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冯晓虎.隐喻——思维的基础,篇章的框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3]蓝爱国.解构十七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王松鹤.语言赖以生存的隐喻——语义变化中隐喻的作用[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3).

[5]李涤非.从概念隐喻看文化相对主义(李平、陈向、张志林、张华夏主编)[A].科学·认知·意识——哲学与认知科学国际研讨会文集[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6]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7]华劭.从新的角度看隐喻[J].俄语语言文学研究,2007,(1).

[8]Radm an Zd ravko.1997.M etaphors:Figuresof theM ind[M].Boston:K luwerA cadem ic Pub lisher.

[9]Cassirer Ernst.1962.An Essayon Man[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10]Werner,H.&Kaplan,B.1963.Symbol-formation:An Organismic-development Approach to Language and the Expression of Thought[Z].New York/London/Sidney:Wiley.

[11]Geeraerts,D.1985.Cognitive Restrictions on the Structure of Semantic Change.In Fisiak(ed.).Historical Semantics [M].New York:Mouton Publishers.

[12]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13]Lakoff,G.&Turner,M.1989.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4]张玮,张德禄.隐喻性特征与语篇连贯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H 030

A

1004-7077(2010)04-0086-04

2010-06-20

刘娟华(1986-),女,江西赣州人,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方向研究生,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研究。

[责任编辑:李成文]

猜你喜欢

隐喻语义事物
美好的事物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语言与语义
《活的隐喻》
另一种事物(组诗)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社会”一词的语义流动与新陈代谢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TINY TIMES 3: A REAL 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