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英汉翻译中归化翻译法存在的逻辑起点
2010-08-15董杰
董杰
(三明学院 外语系,福建 三明 365004)
解读英汉翻译中归化翻译法存在的逻辑起点
董杰
(三明学院 外语系,福建 三明 365004)
归化翻译法是英汉翻译中译文应以译语文化为中心,采用民族中心主义态度,是外语文本符合译语的文化价值观,把读者带入译语文化。本文首先分析了归化翻译法的理论基础。其次,从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翻译标准多元化、汉语词汇的空缺、形象转换以及归化与异化的共生关系等五个方面探讨英汉翻译中归化法存在的逻辑起点。
归化法;逻辑起点;文化差异①
一、引言
归化翻译法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是在 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斯·韦努蒂 (Lawrence Venuti)创造的、用来描写翻译策略的一个术语。所谓归化 (adaptation)就是在将外语译入本族语时,放弃外族语言表达形式和文学形象,寻找对等的或近似的本族语言表达形式和文学形象,用本族特有的语言表达形式去解释之。Nida可以说是归化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的概念。他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把译文读者置于首位,并仔细分析源语信息的意图。Nida在各种不同场合,重复他的这一观点,即“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对Nida来说,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的目的是,译文的表达方式应是完全自然的,并尽可能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译文读者的文化范畴。
归化可以使译入语读者克服源语的文化障碍,更好地理解译文,因为它使译文所表达的内容与形式在译文读者对现实世界了解的知识范围之内。归化把源语文化的意义传递给了目的语文化的读者,源语文化信息和译语文化信息达到了一种最切近的自然对等,因此源语对源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和目的语对目的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基本上是相同的。
归化翻译法是英美文化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策略。这种策略与该文化社会和其他文化社会的非对称文学关系相一致。由于归化翻译法流行于英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因此有必要有意识地研究其存在的逻辑起点,选择其他翻译策略,以挑战其统治地位。
二、归化翻译法的理论基础
归化是指以目标语文化为导向的翻译,这种翻译最大限度地使用目标语文化可以接受的表达,以使得目标语的读者更容易了解和适应于被翻译的文本,使译文尽可能多地保持原有的风格,达到原语文化的异质性。
1.翻译是跨语言和文化交流的媒介
由于翻译是跨语言和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媒介。在翻译中,文化应该被赋予目标语的行为模式。为了避免文化冲突,归化是必需的,也是必然的。此外,向目标语读者施加原语文化中的语言模式是不切实际的,翻译者必须克服语言和文化障碍,以目标语为导向的翻译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原文。
2.译文语言自然性
对翻译的一个要求是译文的语言应该是自然的,符合其语言表达习惯和易于被目的语读者所理解,以避免由于语言学的障碍引起的误解。在某种程度上,自然表达法和流畅翻译的策略是透明翻译的要素。
3.读者的多样性与主动性
读者对象千差万别,如果译文主要以普通读者为对象,采用归化翻译法比较合理,这样可以使得他们读起来更轻松更有趣,更与自身文化相呼应。当然,归化翻译法也应有度,不顾源语的文化特色而一味向目的语过分亲近,就会使得原文失去本来的面目,一来“语言形式上的过于归化歪曲了原文的文体特色,误导了读者,二来文化色彩的过分归化抹去了原文的异国情调,也欺骗了读者。”(韩子满,2000)例如:利用归化翻译法把“The more you get,the more you want”翻译成为“有五福想六福,有豆腐想吃肉”是可以接受的。
同时,读者也并不是完全被动的,他们对译作也有相应的要求。如果他们想最大限度的了解异域文化,或者进行跨文化的对比研究,那么他们会期望译者适当的多采用异化手法;如果只是想通过阅读来领略异域他乡的风土人情或民族特色,那他们就更希望译者采用归化的手段。
4.翻译要有利于跨文化交际
从交际的角度看,翻译的目的之一就是创造出有效的、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因为目的语的使用者是从自身文化的角度来感受并翻译处理的文本内容,所以某一文化中有效交际模式在另一种文化中并不一定有效。即便是原文本和译文本之间存在着完全对等的情况,也不能保证译文本在目标语文化中能够起着和原文本在原文化情况下一样的作用。为了达到有效的交际,翻译者应最大限度的尝试将原文化移植到目标语文化之中,以消除文化障碍。
三、归化翻译法存在的逻辑起点
1.东西文化的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跨文化交际中最主要的手段,而任何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民族性,因此,翻译的任务便是加强外来文化在译语读者心目中的可理解性,缩短语言交流由于文化差异所产生的距离,显然文化具有极大的涵概性,包容了几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语言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必然与其特定的社会文化息息相关。这说明翻译要将不同文化结合起来,离开文化背景去翻译,不可能达到两种语言之间的真正交流。
然而,中西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是不容忽视的,这种差异往往会引起文化意象的失落或扭曲。例如在汉民族文化里,狗是一种卑微的动物,与狗相关的表达法大都含有贬义,如:“狗腿子、狗仗人势、”等等,尽管近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其贬义形象还将在汉语文化中保留。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则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对狗的赞誉也屡见于谚语习语中,如:“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等。红色,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热情、喜庆和兴旺,是一种喜庆祥和的色彩,而在西方文化中,它却与暴力、流血、殉难联系在一起。面对这些形形色色的文化差异,译者有必要实行归化翻译策略,使外语文本符合译语的文化价值观,把读者带入译语文化,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及促进文化的交流。
2.翻译标准的多元化
翻译标准多元化并不是翻译标准全元化 (无数个标准),也不是翻译标准虚无化,而是追求无限中的有限性。翻译标准的多元性是一个客观现实,其多元化客观上要求我们应该以一种宽容的态度承认若干个翻译标准的共时性存在,并认识到它们是一个各自具有特定功能而又互相补充的标准系统。“归化”作为翻译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关注的是抵制外来文化还是引入外来文化,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们的翻译才能搞得好。因此,在翻译中,过分地注重某一种原则势必走向极端,我们应该采取适度互补的原则以促进中英民族文化的交融。
3.文化缺损与汉语词汇的空缺
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是由各自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积淀而形成的。英汉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不同,因此所形成的历史文化内涵就必然有差异。即使是在同一种文化下,也会出现不同的亚文化,所以说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绝对的。但是这种差异也包含着相似性,也并不排除完全重合的情况,否则翻译就无法进行。因此,我们说不同民族在文化上是“绝对歧异,相对相似”。因此,在翻译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时,我们就必须慎之又慎,在归化翻译手法中寻求最佳的词语和表达方式,即抓住原文语用意义,从目的语中选取与原文语用意义相同的表达来翻译。例如,将“望子成龙”译成“to hope one’s children will have a bright future”,把“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译成“一箭双雕 ”。
在汉语词汇出现空缺或文化中难以找到对应现象的时候,在不影响原文意义连贯的情况下,往往采取删除的办法,保持译文的流畅。这种方式排除了由于缺乏文化背景而产生的阅读困难,使译文处于较好的连贯状态中;但它同时也阻碍了文化交流,使读者无法了解本应了解的文化信息,因此具有一定的欺骗性。这样的译文往往出现在文化交流初期,比如译者傅东华在《漂》(Gone with the wind)的译序中称,对于原文中“一些冗长的描写和心理分析,觉得它跟情节发展没有多大关系的,就将它删除”。因为当时中国文学规范中大段的人物描写比较少见,译者担心照实翻译会导致读者拒绝接受译文。在现代翻译作品中,这种任意删减的行为正在逐渐减少,因为当今的广大译者和读者更强调译文的忠实,全面把屋文化交流的信息。
4.归化与异化的共生关系
拒斥二元对立、否认意义的确定性是解构主义思想的核心。通过解构,对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进行考查和分析,可以看出两者翻译方法不是那种传统概念中的二元对立、一元中心的关系,而是互为补充、互为条件的共生关系,即它们都是翻译的本质属性,并非谁更优于谁。在解除该二元对立的同时,也应建构二者在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中的平等地位。笔者认为在解构异化与归化二元对立、一元中心的同时也建构了两者互为条件、平等共存的生态学关系,这也算是提供了看待和思考翻译问题中归化理据的又一种视角。
5.形象转换
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民族在历史地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上都各不相同,因此许多事物的形象在不同的语言中就有差异,在英汉互译时就要处理好形象的保留与转换。有的可以直接引进,以保留异国情调;有的却要适当归化,进行形象转换,以免译文读者产生误会或不适当的联想;有的只能放弃形象,代之以释义。如:crocodile tears(鳄鱼的眼泪 ),sour grapes(酸葡萄),ostrich policy(鸵鸟政策),lose face(丢脸)。诸如此类的词语已经为英汉民族所接受并通用,因为许多事物令人产生的联想和喻义是一致的。
由于英汉两种民族在语言和文化上的“绝对歧异,相对相似”,因此,为了目标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译者在翻译时往往采用归化的手法,在目标语文化里找到喻义对应甚至等同的形象。如 as t imid as a hare,中文里一般译成“胆小如鼠”,以“鼠”代“兔”。类似的例子还有:fish in the air(水中捞月),remain a dead letter(石沉大海),four Asian dragons(亚洲四小龙)等等。
[1]Venuti,L.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Nida.Eugene.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eign Language Press,1993.
[3]蔡平.翻译方法应以归化为主[J],中国翻译,2002,(9).
[4]刘亚猛,韦努蒂.“翻译伦理”及其自我解构[J].中国翻译,2005,(5).
[5]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1).
[6]董广才.姜东.异化与归化之解构[J].大连大学学报,2006,(2).
[7]杨金梅.从文化的异同看翻译的“归化”和“异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11).
[责任编辑:李成文]
H159
A
1004-7077(2010)04-0079-03
2010-06-29
三明学院 2010年教学改革项目(W1003/G)。
董杰(1955-),女,福建三明人,三明学院外语系副主任,主要从事英语教学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