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都市圈功能创新与跨越

2010-08-15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都市区域功能

李 一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 成都 61007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现代知识经济的繁荣,对于企业作为区域发展的微观主体的相关研究,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跨越等方面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但是针对都市圈发展和跨越的相关理论却很少有学者涉猎。信息通讯技术的融合与发展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变革,催生了知识社会。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技术推动下知识社会的形成,都市圈尤其是后进都市圈的可持续发展映入我们的眼帘。我们不禁思考,都市圈如何利用现有的经济基础实现快速发展?都市圈城市间如何合理的配置资源用以推进都市圈城市化进程,以实现都市圈的快速升级?区域经济的发展进程中,都市圈发挥什么样的功能和作用?

一、创新、跨越的概念

1.创新

创新(Innovation)是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或社会要素创造新的矛盾共同体的人类行为,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概念的演变过程,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创造新东西”—“经济学的内涵”—“整合”论。创新不一定是绝对全新的东西,一些旧东西,融合新的元素,配以新的形式,也可以叫做创新,只要它满足了人们进步的某些要求即可[1~3]。

2.跨越

“跨越”(leapforgging)是相对正常行走而言的。当以非正常行走的方式经过某个时空范围,或者超过、翻过某个非连续的东西时,则称为“跨越”。因此,跨越是指不按照传统的常规方式,由事物后面跳跃到它的前面,或由其下跃升其上的现象、状态、过程或活动,是相对于事物递进式发展的一种非连续性的飞跃式发展的质变形态。跨越的本质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跨越的根本性特征是事物飞跃式发展。在人类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跨越是客观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其特质是相对于事物递进式发展的一种非连续性飞跃式质变形态[4,5]。

3.创新与跨越

从创新的强度看,创新可以分为渐进性创新 (Incremental innovation)与突破性创新 (Radical innovation)(Mans-fied,1968;Freeman,1977)。突破性创新产生的是改变规则的新要素。多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主要是通过突破性创新引进、消化、吸收新要素的发展过程,在技术能力和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通过二次创新实现赶超。从创新的强度而言,这种创新显然是渐进性创新或渐进性创新为主导的。同时由于突破性创新形成的产业及产业群实现跨越与赶超,地区经济的赶超就同时完成了[6]。

二、城市功能与都市圈功能

都市圈是在一定的地理或行政区域内,由以一个或多个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核心和与其有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的邻接城镇组成,辐射并带动周边一定范围内的一批中小城市,使其成为在世界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竞争力,具有一体化倾向的协调发展的城市群或城市带[7~10]。城市是都市圈体系的重要组成元素,同样,都市圈功能是城市功能的有机整合。

1.城市功能

随着经济发展,一定区域内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通过各种方式汇集于城市,经过城市的优化组合产生了能量聚集效应和放大效应,从而形成了城市的各种功能。城市功能是由城市的各种结构性因素决定的城市的机能或能力,是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和所起的作用,即为城市内部和外部活动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分别称为内部功能和外部功能[11]。城市功能的经济实质就是提供各种外溢效应 2。

2.城市功能的分类

城市对内对外功能是其基本功能,在这一基础上还可从不同角度细分城市功能,如根据城市主导产业划分为制造型城市、服务型城市等;根据资源环境特征划分为资源城市、旅游城市等,但这些划分只体现具体城市提供产品的类型和城市职能,是城市基本功能的扩展。

美国芝加哥大学地理学家哈里斯(C.D.Harris,1943))曾把美国的 988个城市分为 8种类型,即大学城、观光和休闲城市、批发城市、制造业城市、运输城市、零售城市、矿城和杂业城市[13]。

原苏联学者B·C·霍列夫按照经济职能的分类标准,将城市分为工业中心、交通中心、多职能城市、地区组织中心、疗养中心、其他等 6种类型[11]。

日本学者小笠原义胜按照城市的主导功能,将城市分为商业城市、矿业城市、工业城市、交通运输城市、水产业城市、公务自由城市和其他产业城市等 7类[11]。

3.都市圈功能

都市圈内各城市之间密切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维联系通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等城市流的空间流动得以实现,这是都市圈功能联系的产物和表现形式。都市圈在区域内各城市发挥其城市功能的基础上,还具有枢纽功能和孵化器功能两大基本功能。枢纽功能是指就像城市的主要街道和交叉路口是城市的命脉一样,都市圈主宰着国家的经济、文化、金融、通讯、贸易。都市圈是各种轴线的枢纽,是连接两个或多个网络的枢纽。各种网络都是沿着都市圈这一枢纽向中心汇聚的。孵化器功能则是由于各种要素和不同行为方式在空间上的高度聚集和高强度的相互作用,产生各种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产品,并成为都市圈发展的主要动力。都市圈中各种创新将导致其城市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变化,推动都市圈不断向前发展[12]。

4.城市功能与都市圈功能的关系

城市的形成过程以及都市圈的形成过程,都集中体现出两种经济效应,即区域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城市功能及都市圈功能正是在这两种效应基础上得以实现。都市圈在城市功能创新的过程中,产生各种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产品,增强都市圈枢纽功能和孵化器功能两大基本功能的作用,完善都市圈功能的实现形式及功能创新。

都市圈功能是一个系统的、综合的概念。都市圈的各种功能都是相对于一定的外围区域而言的。都市圈有诸多相互联系紧密的城市组成,各城市内部包含着多种要素,每一个要素都表现出一种功能,各个要素表现的功能的有机结合才形成都市圈的整体功能。同时,城市都市圈具有明显的层次性,都市圈功能是由不同层次的城市表现出的子系统构成的大系统。不同要素、不同层次的城市功能互相依存、互相作用、又互相区别、互相制约形成有机结合的整体。都市圈功能的发挥过程,实质上是都市圈区域内城市间以及都市圈与都市圈外部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过程。

三、都市圈功能创新与跨越模型

整个都市圈的发展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不断跨越发展的过程。所谓的都市圈功能的“跨越式转变”并非是指跨越工业化阶段,而是在集约发展经济的同时,启动知识经济,依靠信息化提高都市圈城市化发展效率,用较短时间走完西方国家较长时间走完的城市化之路。

在都市圈形态上,跨越式转变可以是飞越常规路径发展国家城市体系顶端的城市以及国际专业化城市,使其承担衔接国家与全球城市体系的任务。在都市圈布局上,跨越式转变可以是根据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性,按照经济全球化的模式构建国家城市体系。在都市圈功能上,跨越式转变可以是开创城市工业生产功能与生产服务功能并驾齐驱、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不论采取何种策略,加快都市圈功能向信息化、全球化的转变,始终是我国都市圈功能跨越式转变的主导方向。

现代都市圈的本质特征是拥有全球的控制能力。作为一种发展模式,都市圈对于城市和区域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来自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城市之间的协作效应和整体功能的放大效应。由于现代都市圈庞大的产业集聚、经济规模和吸引与辐射能力,以及都市圈内众多城市功能的发挥,使得都市圈的现代功能进一步提高,成为具有管理、协调、控制国际经济能力的都市圈体系。

没有创新,就没有城市群的发展和进步,也就谈不上跨越发展。通过都市圈功能创新,实现城市圈区域经济发展的跨越。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是我们加快都市圈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重点,而都市圈功能创新,则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首要推动力。功能创新与功能跨越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由于研究的出发点和研究视角不同,形成多种创新与跨越模式。即使同样针对技术跨越这个问题,不同学者进行也形成多种解释。因此本文将其整理,并引入到功能创新与跨越理论模式。

1.源于发展水平差异的功能跨越模式

都市圈功能跨越进程中,不是所有功能和领域都能够实现绝对跨越。针对某些技术水平非常落后的领域,无论怎样努力,在一定时间内的技术发展水平仅仅是达到中间发展水平阶段或是世界的平均水平。同时,不是所有功能和领域都有必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无论是发生在城市层面的功能跨越,还是发生在区域、国家层面的功能跨越,功能跨越均为两种类型[5]:

一种类型是后进者对领先者的追赶。这是一种后进者的赶超行为,追赶者有明确的目的和前进方向,后进者通过对领先者的学习与模仿并吸取领先者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在追赶过程中实现对领先者发展轨迹某些阶段的逾越,达到跨越目的。学习与模仿能力对这种类型的跨越尤为重要。

另一种类型是发生在接近前沿领域的跨越。此时的风险性很强,不同主体 (如国家)所面临的机遇与风险几乎是相同的,发展的不确定性、市场与环境很相似。此时,谁先有新的原始创新问世,谁就先在该领域实现跨越,没有经验与教训可供学习与模仿。

2.基于集成创新的跨越模式

集成创新是对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创新要素 (技术、组织、制造、营销、经营、管理等)进行创造性的系统融合、协调和优化 (优势互补),以达到高效创新的特定目的。集成创新有多种类型,相应地,基于集成创新的功能跨越,即集成跨越,也有多种类型或模式[14]。司春林教授认为,创新空间由技术、组织和市场三个维度构成。

显然,集成创新既可以发生在上述每一个维度内 (例如:技术集成创新和组织集成创新分别发生在技术和组织维度),也可以发生在两个维度或三个维度间 (如,技术—组织集成创新、技术—市场集成创新、组织—市场集成创新和技术—组织—市场集成创新)具体分为:(1)、一维集成跨越模式。包括技术集成跨越、组织集成跨越和市场集成跨越;(2)、二维集成跨越模式。包括技术—组织集成跨越、技术—市场集成跨越和组织—市场集成跨越;(3)、三维集成跨越模式。即技术—组织—市场集成跨越。

3.双螺旋推进的跨越模式

跨越一般涉及技术、市场、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陈德智等在综合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更为具体的“技术的螺旋式推进”和“管理的螺旋式推进”双螺旋推进跨越模式[15]。在实际的运用中,各模式并不是孤立存在或孤立被运用的,而是随着跨越系统的难度增加或系统实施被推进的程度,会被重复交替运用甚至重叠运用。每一个模式均构成一个跨越系统的子系统。每个模式作为子系统,其本身也是一个难度自增殖系统。虽然系统中的要素随系统的发展而发展,但各要素的发展速度或跨越的幅度是不一致的,各要素在发展过程中保持不均衡性,其主次性、难易性等随着模式子系统的演化而交替着。

同时应指出,跨越本身不仅仅是一个纯粹技术或者科研问题,而且更是一个深层次的管理问题。跨越需要管理,需要同步管理。“技术的螺旋式推进”和“管理的螺旋式推进”,采取各模式的交替使用方式,是技术与管理围绕目标主轴形成的双螺旋推进的跨越模式。

四、功能跨越模式的实施策略

都市圈城市体系中各成员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基于各自得组织核心能力形成一个集创新每一环在内的复杂网络体系。组织网络是与复杂性相适应的创新组织即社会系统的一种主要形式。复杂社会系统强调系统中成员不具备独自完成都市圈功能创新的所有资源,每个成员都具有自身的核心能力,而各自的核心能力又是相互依赖的,他们将通过自组织形式联系成为一个网络,从中获得对自身有意的互补性资源,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社会系统不可能永远处于一个稳定的平衡状态,它将打破平衡走向动态化[16]。因此,开放协调是都市圈功能创新与跨越的重要途径,需要从城市、区域、全球三个层面的相互协调,来考虑实现功能跨越模式的实施策略。

1.都市圈内城市层面的协调

都市圈是相邻城市协调发展的有效形式。相邻城市要素禀赋相似,城市功能状况相当,通过城市间的功能协调能共同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都市圈的产业形态表现出产业链经济和产业集群经济并行不悖、交错发展的新趋向。从而,都市圈内部产业整合的方向不仅在于形成垂直分工的产业链,水平分工的产业集群将日益成为城市间分工的主要模式。例如,组团式都市圈就是走出传统的高度集中、大一统的城市规划观念,按照局部与整体协调、分工与整合相统一的城市发展新理念,突破原有的城市空间,根据地缘特点将城市整体功能分解为相互联系的不同局部的组团功能,实现城市功能在大空间上的重新整合。

都市圈的出现扩展了城市的空间概念,特别是在现代的交通、通讯技术的支持下,不仅可以使高度集中的城市功能进行分区设置,形成明显的分区特色,同时也不影响各分区对城市各种功能的共享。由此形成了大空间范围内多元功能相互组合的现代都市圈。

2.都市圈内区域层面的协调

中心城市是相对于经济区和城镇体系而言的,它具有较强的吸引能力和辐射能力,同时有着综合的服务能力;从区域的角度上讲,区域中心城市是经济区域中的经济发达,功能完善,能够渗透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行政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统一体。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都市圈成为提升中心城市竞争力和地区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一个国家、区域的竞争主要取决于中心城市的竞争,都市圈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实现资源优化。

只有强化中心城市的市场和服务功能,成为功能完善的服务中心、繁荣活跃的市场中心,才能够带动周边城镇的共同繁荣。如能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前瞻性地统一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的发展规划,有意识地引导中心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区实现对接,则无疑既有助于产业的集聚与整合,也有助于城市的发育及其功能的增强。

3.都市圈区际全球协调

现代都市圈的本质特征是拥有全球的控制能力,随着全球化影响的逐渐深入和更加广泛,现代都市圈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愈加显著。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将越来越控制和主宰着全球的经济运行,新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格局将进一步逐渐演变。经济全球化进程使现代都市及其都市圈的中枢作用非常突出和显著。

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功能定位与发展日益考虑全球范围内的协调,发展中国家通过城市功能有针对的调整,以集群的形式接收国际产业转移,是融入全球经济的重要途径。由于区域和全球化的联系日益增强,区域创新体系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要与其它地区和全球产业价值体系相融合,使创新要素在跨区域和全球流动。城市产业的发展也必须与全球产业链或全球市场的大背景相结合,只有融入更大区域乃至全球产业价值链体系,不断朝着全球价值链的髙附加值环节攀升,城市产业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1]邱东升.创新—创业教育的灵魂 [J].价格月刊,2006(12):35-36。

[2]陈文化、江河海.创新: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发展观[J].科研管理,2001(1):1-7。

[3]陈文化.腾飞之路—技术创新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14。

[4]刘则渊、孙延臣.技术跨越概念辨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4):7-9。

[5]张晶.“技术跨越”的解读与重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5):9-14。

[6]张洪石、陈劲、付玉秀.突破性创新:跨越式发展之基[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1):69-78。

[7]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商务印书馆,2003。

[8]张伟.都市圈的概念、特征及其规划探讨[J].城市规划,2003(6):47-50。

[9]张兆安.大都市圈与区域经济一体化[M].上海财经出版社,2006。

[10]李廉水,(美)Roger R.Stough等.都市圈发展——理论演化、国际经验、中国特色[M].科学出版社,2006。

[11]孙志刚.《城市功能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12]张敏.城市群的功能、结构及发展动力[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1):121-123.

[13]CD Harris.A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C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M].Geographical Review,33(January 1943)。

[14]黄燕、彭灿.基于集成创新的企业技术跨越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7(4):99-102。

[15]陈德智、王浣尘、肖宁川.基于旋进方法论的技术跨越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4(1):123-124,130。

[16]张勇、论技术复杂性语境中创新组织特性[J].科技管理研究,2004(1):128-130。

猜你喜欢

都市区域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分割区域
穿越水上都市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威尼斯:水上都市
区域发展篇
都市通勤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
辨证施护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