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是保证改革开放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
2010-08-15周治滨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周治滨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0周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指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其实,经过 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在我国早已深入人心。当前社会上之所以存在着一些对改革开放的非议,主要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借改革开放之名,行背离改革开放之实,败坏了改革开放的声誉。比如当前人们特别反感的“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律化”的现象以及中央三令五申仍然屡禁不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基本上都是在所谓“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的名义下强制推进的。
因此,笔者认为,现在的关键不是继续向人们强调改革开放的重要性问题,而是怎样保证改革开放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的问题。为此,我们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坐标,即“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的落脚点是强化政府的权威还是强化市场的权威,是强化领导的权威还是强化民众的权威?我个人认为,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规律出发,只能是后者。因为,市场经济是由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础的经济,和谐社会是由社会合作、社会自治为基础的社会,二者的共同点,都是要求强化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的作用。笔者并不否认,在我国现有体制和现实国情下,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还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但是,世界各国现代化的经验表明,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只适合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初期,其合理性和效率只会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成反比。目前我国一些地方正在进行的职能转变有一种很不好的倾向,在职能转变的名义下将政府该尽的职责转移给了社会,而应当发挥社会功能和作用但有权有利的事情却不仅不转移,而且还不断上收。如就业问题、社会稳定问题,这在任何国家都是政府的职责,但我们的一些做法却将这些问题压给了学校、单位。学校学生毕业就业率达不到规定要求,将被压缩招生指标;单位有人参加闹事,单位领导必须“背书”。这种观念不改变,政府职能没法转变。因此,我们应该未雨绸缪,应该彻底转变每做一件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加强领导和管理,每出一点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收权集权的传统思维,把解放思想和深化改革的重点放到壮大市场基础和培育公民社会上来。
其次,需要解决改革开放的评价主体、评价标准和有效的保障机制问题。关于改革开放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应当说,我们在理论上是明确的,这就是以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出发点和归宿,以“三个有利于”作为根本检验标准。但是,在实践中如何真正做到这一点,却非常困难。一是人民的利益本身就不一致,甚至是矛盾冲突的,因而人民的意见也不可能是统一的;二是是不是符合“三个有利于”,经常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三是人民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 (应当说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大进步),但能否对政府决策产生影响,只有天知道。所以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保障机制,即保证民意能对政府决策产生影响,科学的评价标准能够得到落实的机制。为此,一是需要强化人大的监督权和决策权,适当限制行政权力,特别是公共财权,凡属公共建设和公共支出的决策和政策,都需经人大批准,以有效防止和杜绝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二是进一步完善公共决策和公共政策的听证制度,将听证纳入人大决策的必经环节而不仅仅是行政决策的补充,对听证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必须要有公开的回答,以增强听证的代表性、公开性和权威性。三是改进决策和法律法规的提出方式,一个决策的做出,应当多听不同意见,多做多角度的论证,不要仅仅依赖政府和部门的研究部门,可以考虑由一些独立的研究机构独立地进行论证,独立地设计方案,防止只讲可行性,不讲不可行性,以及“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律化”的现象,实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
第三,必须尊重和善于驾驭客观规律。解放思想不是胡思乱想,改革开放也不是胡改乱改,都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落脚点。但尊重客观规律不等于消极、被动地服从客观规律。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强调认识规律的目的在于利用和驾驭规律;另一方面,规律种类很多,大的分类就有三类,一是自然规律,二是经济规律,三是社会发展规律。三个规律之间,自然规律是基础,经济规律是依据,社会发展规律是根本。三者既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又互有重点,甚至相互冲突。譬如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如果我们只是消极、被动地服从价值规律,必然造成贫富两极分化和环境生态的破坏,我们这个社会就将成为“丛林社会”,从而又反过来破坏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但是,我们又不能不尊重价值规律,不能不考虑我们的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否则我们就有可能在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败下阵来。这就需要认真把握和处理好三者的关系。首先是要尊重自然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等,不要抢了子孙后代的饭碗。其次是尊重经济规律,基本点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同时搞好宏观调控,弥补市场的失灵。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市场条件下一个特定的概念。再次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现在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首先是权利的公平和机会的公平,然后才是结果的公平,从而既使社会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又使国家保持稳定,社会保持和谐。
第四,应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广泛吸收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社会主义社会是比资本主义更先进的社会,但是,社会主义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不能脱离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人类社会的普适性价值。脱离人类社会普遍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普适性价值,不仅会使我们的思想越来越狭隘,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越走越狭窄,更糟糕的是还极有可能因此而犯下大错。当今世界,发展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主题,每个国家的政府和人民都在思考和探索符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世界呈现出五彩斑斓的多样化发展路子,每一种发展路子都有其合规律、合价值成分的存在,都有我们可以学习的东西。所以,我们在对待别国的经验和做法时,不要总是一味强调区别,也不要过分强调中国特色,而是要看它们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否具有人类社会的普适性价值。如果是,我们就要大胆地学习、借鉴和采用。比如对于资本主义,马克思早在 160年前就宣告“资本主义的丧钟就要敲响了”,但是直到现在,资本主义不仅“腐而不朽、垂而不死”,而且还表现出相当活力。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资本主义迫于生产社会化发展规律和人民的压力,对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了重大改良。如果资本主义不进行这些改良,不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内尽量反映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和尽量满足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资本主义早就不攻自垮了。所以,尽管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本质上不适应现代生产力性质,但在其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中,也含有许多人类社会的普适性价值和大量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成分。如果我们处处都要与资本主义不一样,我们就有可能将人类文明的许多好的东西也拒之在了门外,我们的发展道路就将十分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