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探索

2010-08-15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3期
关键词:保守主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

杜 平

(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湖南科技学院基地 湖南 永州 42510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全国大学生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让学生做到“两个了解”、懂得“三个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更重要的还在于培养、提高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和科学方法论,分析和评价社会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

一、疏理近现代探索史,增强学生时代使命感

追寻近现代各阶级探索的足迹,使学生清楚地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内在规律,“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有些大学生不大熟悉中国的国情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史,也就很难理解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近几年来,在中国近现代史领域以“告别革命论”为代表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他们说革命有很多“弊端”,“革命容易使人发疯发狂”,“革命后一定会留下一种政治真空,除了再次专制,别无选择。”这种对历史的颠倒在一些人特别是一些青年人那里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因此,要把“纲要”这门课讲好,就一定要注意有的放矢,有针对性。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关心的热点,通过对历史真相的客观介绍,对历史现象的科学分析,清除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影响。通过中国近现代史教育,让当代大学生深刻理解并坚信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

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国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掠夺奴役的对象,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无数的仁人志士,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进行了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斗争,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历史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才很好地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伟大历史任务。新中国成立后,经过60多年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仍有许多艰难险阻需要我们去克服。“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任重道远,因此,青年大学生必须要有忧患意识,努力担当历史所赋予的时代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新挑战,我们必须切实强化大学生的国家意识与民族精神,发挥其强劲的精神引领作用,给大学生指出一个努力的正确方向,一个奋斗的崇高目标。大学生处在一个人生最有理想、最有创造性的时期,通过历史等人文教育,使他们更自觉地创造生活,热爱生活,珍惜生活,从而进一步创造美好世界和美好未来,美好人生。今后走向社会就能更好地判断形势、驾御全局,紧跟时代步伐,勇敢承担历史赋予的使命。

二、探索教学模式,加深内涵拓展外延

提高教育质量,首先要坚守好的大学教育理念,英国教育家纽曼指出:“大学的职责就是提供智能、理性和思考的练习环境。让年轻人凭借自身具有的敏锐、坦荡、同情心、观察力在共同的学习、生活、自由的交谈和辩论中,得到受益一生的思维训练,这才是大学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

加深内涵,重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重视个性潜能的发展。有专家指出:“提高教育质量,必须进行教学方法改革。长期以来,教学方法偏死,讨论启发提问搞不起来。怕讲个性,甚至扼杀个性。偏死,培养不了创新人才。”

以平等、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有教无类”,平等民主。对不同专业、不同省份、不同地区的学生一视同仁,对基础不一样的学生同等对待,认为基础差一点的学生应该更有兴趣学习历史并能学好历史。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积极回答问题。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前提下,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用创造教育来点燃学生的智慧之光,营造一种自由的课堂讨论交流环境。

根据《纲要》教学内容,我们设计了辩论或争鸣专题,通过师生特别是学生间争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的自主求知本领、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得到了很大提升。辩论或争鸣以小组、以班为单位,大家都有一种集体荣誉感,为了“战胜”对手,因此积极“备战”,有备而来。辩论、讨论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个人人平等、人人参与、人人自主的对话平台,使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如果全由老师来讲解,同学印象不会有辩论那么深刻,同学学习主动性发挥不出来,积极性也高涨不起来。通过辩论新的教学形式,收到了良好效果。

拓展外延,即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掌握书本上的知识要点并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提出相应问题。课后辅导答疑,分流教学,对基础差一点的学生开开小灶。针对多年来广大青年学生脱离国情、脱离实际、脱离工农的严重现象,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活动。主要有社会调查、公益活动、参观考察、报告会、知识竞赛、演讲、红色歌曲歌咏比赛、主题班会等。他们深入工厂、企业和乡镇、村组,了解了工农业以及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况,从而以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使学生“知国、爱国、报国”。

三、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辨别是非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思想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的主要目标不仅是让学生做到“两个了解”、懂得“三个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更重要还在于培养、提高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和科学方法论,分析评价社会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能力。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1840年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挽救国家的危亡,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大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纷纷登上历史舞台,不管是激进的革命还是温和的改良,都以失败告终,意味着学习西方的失败。第四章中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说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此,中国革命从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从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最终赢得了新中国的成立。

这一章的内容多而复杂,又与现实联系相当紧密。至少有两个问题必须直面学生给出回答,培养学生辨别是非能力。一是十月革命问题,二是新文化保守主义问题。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苏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可是几十年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不再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难道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的马列主义送错了吗?与学生讨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等于十月革命失败吗?”经过激烈的辩论,大家基本达成共识,那失败的仅仅是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而绝不是整个社会主义。中国、朝鲜、越南、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依然捍卫着十月革命的成果,十月革命开创的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竞争发展的时代格局没有改变,也一时不会改变,但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关于新文化保守主义,也是不能回避的问题。有学者指出:“历史真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20世纪初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仅引发了文化激进主义思潮,也造就了它的对应面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同样,20世纪后期的文化热在宣泄文化激进主义的同时,也派生了它的对应面新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如果说现代新儒学是对五四全面反传统和普遍流行的科学主义思潮的回应,那么新文化保守主义,则是对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激进反传统和九十年代市场经济中愈演愈烈的功利主义和工具理性的回应。”中国近代落后挨打,从万国来朝到列强欺凌,从极度自傲到极度自卑,不少人主张全盘西化。新中国成立60余年改革开放30余年,我们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成就。有些人从极度自卑转为狂妄自大。今天有人提出建立新的科举制度和经典教育制度的方案,提出“立儒教为国教”,有学者批评指出,这只是一种毫无现实可能性的复古梦。自五四运动以来,文化激进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存在着激烈的矛盾和斗争,文化激进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妄图取代马克思主义,我们决不能放松意识形态领域的警惕,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指导,为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提供理论支持。

[1]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彭平一.中国近现代史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7,(1).

[3]方克立. 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J]. 高校理论战线,2008,(8).

[4]郭建宁.新文化保守主义论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5]莫岳云,陈敏.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J].中共党史研究,2009,(8).

猜你喜欢

保守主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
保守主义的价值与局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新历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什么是保守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