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革时期的爱情和婚姻

2010-08-15王建芳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3期
关键词:贺礼语录毛主席

王建芳

(蒲城尧山中学 陕西 渭南 715500)

从古到今,爱情和婚姻不但是家庭与社会的基石,也是人们永远说不完的话题。远的不说,仅回首建国以来的婚姻情况,就令人感慨万千。由于每个时段里,人们的择偶标准都不尽相同,时代特征对人性浸染的迥然不同,都给婚姻和爱情打上了不同的烙印。

我们的主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事情

1966年,我国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人们对毛主席的爱戴,也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在校大、中、初学生,在毛主席《沁园春·雪》“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感召下,更是热血沸腾。可是随着运动的逐渐深入,尤其是他们的爱情,却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文革十年,对一个国家来说尚且是一段不愿揭开的伤痛;而对一个人来说,尤其是那些正处于青春年华的青年男女,更是一个无法抹去的痛。

60年代末,有一副结婚的对联是这样写的:

革命伴侣红花并蒂相映美

阶级战友海燕双飞试比高

那个时代的婚姻时尚是革命与斗争。大凡60出头的人都记得,上世纪60年代末,青年人结婚的新房,已经找不到了有关于结婚有关联的装饰,除了毛主席像和语录,还是毛主席像和语录。城里的人结婚大都在晚上进行,因为白天得用来干革命工作,基本程序是:新郎、新娘共唱《东方红》或《大海航行靠舵手》,学两段毛主席的“最高指示”;向毛主席像三鞠躬;向家长三鞠躬;新郎新娘互相鞠躬,也是三次;向来宾敬礼;分发喜糖(当时的硬水果糖是9毛6一斤);婚宴基本上是没有的,大多请帮忙的人吃碗面条,面条里须放鸡蛋两只。在农村,情况稍有不同。唱《东方红》、学语录、向主席像三鞠躬这些程序基本上相同,不同的是,农村讲究“做席”的。在农村还讲究“随份子”,最少两毛钱,最多2元钱,出到5毛钱,全家就可以一起吃一顿荤素席。当时还有送贺礼。贺礼主要是三大件:脸盆、暖瓶、毛巾或被面。此外,在城市,人们的贺礼还有毛主席像章和石膏像。未婚夫妻定情物带有浓烈的革命色彩:双方互送毛主席像章和《毛主席语录》(俗称“红宝书”)。此外,女方会织件毛衣送给男方,而男方送给女方则大多是素色手绢和笔记本,笔记本的扉页总要写一些“乘风破浪”、“共同进步”一类的言语。很多故事现在听起来是荒唐的,而在当时,却以认真的形式出现在生活中。

那时候,一件鲜艳一点的衣服,不小心就代表了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人们的服饰一律绿、灰、蓝颜色,发型也趋于统一。中国几亿人的生活中空前的只剩下一种思维方式,人们只能用谈工作为由进行约会活动,情书的开头一定要称呼某某同志,结尾也一定是革命的敬礼。甚至两人第一次见面时,竟然把背诵毛主席语录多少,作为优胜条件了。

这个年代,政治席卷了一切,男女青年择偶的关注点只有政治面貌和家庭出身。那是“根红苗正”,出身越穷越光荣的时代。青年人在择偶时,出身的好坏甚为重要,贫下中农、几代红之类的出身是一个颇有分量的条件,它起码可提供一个较为可靠的政治背景,以保证在飘忽不定的政治风云中不会使家庭出现大的动荡。出身好的一般找出身好的,而出身不好的地主、富农、现行反革命的后代在择偶时较为困难,他们只能找相同境遇者。婚姻观念完全被浓厚的政治色彩、阶级色彩所代替。不但扼杀了人性,而且让人们过度的控制生理需求,经济需求,使得婚姻表现为绝对的国家化特征。

这是一个不堪回首的年代,除了政治一切都不存在。如果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还存在爱情和婚姻自由的话,经历过文革的人都知道,在这个时期,一切都被政治剥夺了。但在此还需要一提的是,在政治为国情第一的情况下的后期,被扼杀的男女情爱后来在知青群落中慢慢苏醒,其标志是爱情歌曲与爱情诗的流行。从1969年以后,传唱爱情歌曲、传抄爱情诗歌一直都是知青群落中的时尚。当然这也是秘密的时尚。当初的革命狂热慢慢趋于降温,人性真实一面的萌芽开始出现。

猜你喜欢

贺礼语录毛主席
读毛主席词《渔家傲》“不周山”的注
山东智造的冬奥“贺礼”
贺礼
贺礼
鼓励生育,首尔提供月子上门服务
壮锦献给毛主席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语录
语录
读毛主席《沁园春》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