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目前农村重修家谱原因的探究
2010-08-15李现丽
李现丽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3)
目前,农村重修家谱之风悄然兴起,引起人们的关注。家谱亦称谱牒、族谱等,是中国宗法血缘文化的产物,是关于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的得姓、形成、分布、迁徙、郡望、派别、世系、人物事迹和艺文等的综合记录,是以特殊形式记载的家族发展史。近年来农村重修家谱兴起,笔者回顾了家谱的变迁,对重修家谱的原因进行了探究。
1.家谱之变迁
家谱一般认为起源于商周,发展于秦汉,极盛于魏晋,隋唐是继魏晋南北朝后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这期间总的说来,家谱是一种官方档案,内容主要是血缘关系,体例简单,政治性强。发展至宋,私修家谱兴起,“敬宗收族,尊尊亲亲”的教化功能占主体,出现了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欧式谱例和苏式谱例;随着近世家族制度的形成,宣讲和编修家谱被作为尊祖和宗族管理手段之一受到重视。宋至明嘉靖以前的家谱,其内容还带有早期谱牒的痕迹,体例上主要以苏欧两种谱式为主。明嘉靖后至清发展到成熟期,修谱成了家族生活中最重要最隆重的活动之一,“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私修家谱极盛。宋明理学强调的“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成为修谱中心,以期达到“敬宗睦族,凝聚血亲”之目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海外游子寻根认祖归宗的梦想逐渐成为现实,全国各地农村尤其是东南沿海福建,安徽,江西,浙江等省兴起一阵续修家谱的风气,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深思考;笔者下文将对此原因进行探究。
2.重修家谱之原因探析
2.1 走访重修家谱之原因
对于重修家谱的原因,笔者在多处走访,李氏族长说,现在重修家谱主要原因有二,一随着李氏家族的迁徙,繁衍发展,人口日益繁盛,居住开始分散,日常联络较少,甚至亲人见面形同陌路,为了联络家族内的感情需重修,并且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生老病死者不知其数,家族成员已发生很大变化,有必要重修。二是惟恐随着时间的流逝,先祖们的名讳渐被淡忘而出现子辈重先祖名讳之事,为防止此类事情的发生而要重修。徐闫族长提出,近年子孙繁衍很快,人口倍增,需要及时更新录入,同时,新时代人才辈出,经商、务农及考取学位出名者众,记录下来一可以告慰先人,二又可以鼓舞后人;而现在人们的经济宽裕也有能力重修家谱。浮夏族长还提出,以前重男轻女,修谱时女子不被录入,而现在男女平等,有必要重修家谱。还有人认为重修家谱能使子孙对自己的家族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2 家谱序言的印证
这些论述可在许多地方得到印证。如2004年李氏重修序言中云:
我李氏家族,余祖籍晋之太平乡西吉余,族大而人富,自曾祖同吾祖(曾孙四世李化鹏题1773年)迁武陟(李得全与长次子廷桂,廷禄)之来木栾店,遂家焉。文物衣冠已三四世迩,族姓渐繁,恐远而忘。所自也故乘暇著而为谱,为志吾族宗派相承,再数传而去。
再如:溯祖籍於晋省(山西),迂覃怀於武邑木栾店为任里处阁南口为吉地。生斯长于斯,聚宗族於斯矣。盖世代相传,人烟繁多,及至清道光间…又迁於获邑西南徐二营村而遂家於此焉。
这类记载既使后代子孙对自己家族的迁徙发展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而且对于研究当时社会状况也提供了一些资料。
2.3 女子问题方面的印证
河南地处中原,人们观念相对保守,这突出表现在女子观念上,女子长久以来得不到重视,族女鲜被录入谱内,而许多地方很早就开始关注女性,如民国19年《吕氏(友睦)宗谱》在序言中提到民国所修之家谱与前代之家谱有三点不同,其中一点就是谱例上的女子入谱。《中洲刘氏宗谱》民国23年修谱就规定“妻有学历者得并其名字与学业书之,未娶者以无书见义”,开始重视女子。《镇海大风林徐氏宗谱》《毘陵童氏宗谱》等多部家谱民国年间就开始录入女子,《柞溪沈氏思源堂宗谱》民国37年修谱时就将妻子名讳,族女名讳、求学经历、出嫁和夫家情况等都作了详细记载。而内地人们的女子观念比较保守,直到近年修谱才开始录入女子,如2004我李氏家族续修家谱时开始将女子录入,2006年浮夏家族和徐闫家族两家族修谱时将女子名字录入等,内地人们观念还亟待开放。
2.4 修谱主客观方面的因素
首先,农民的主观意图:“复礼”(恢复传统礼仪)和“求利”(追求实在的经济利益)。
(1)复礼
费孝通先生曾说,中国乡村社会是礼治社会,礼在乡村社会调控管理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而改革开放以后,商品经济的无情冲击,国外各种思潮的涌入,使乡村社会的伦理准则一时难以定位和确立,出现了许多让人无法接受的现象,如年迈的父母流落街头无人照料,儿女却在家里疯狂享乐;兄弟妯娌不和,甚至恶言相向;亲友互相欺骗而使个人牟利等,基本道德素质下降,亲情淡薄,纠纷不断,而这是无法用法制来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家谱的功用便突显出来。通过重修家谱,呼唤传统“礼”的回归,借助温暖而便利的血缘情感,加强人们之间的感情。
长久以来,深受儒家传统学说的影响,父母在家庭中占据主导地位,子辈绝对地服从、孝顺父辈是最根本的家庭道德规范。再加上几千年来的小农经济深受生产经验的影响,也造成年长者易成为生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敬老之风遂生,“父命呼.唯而不诺.手执业则投之.食在口则吐之.”[2]并非虚言,父母可以决定子女的一切。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亲情、伦理道德下降,金钱位置上升,年长者很难适应,年长者的优势一下荡然无存,敬老问题随之成为社会的一大难题。通过重修家谱,重温古代先贤先祖们的训导,以另一种形式规定祖父子孙之间的关系,树立长辈权威,客观上给人以压力,有利于孝的复苏。如2004年李氏家族增续家谱时所定《李氏家谱宗规》:
为了吾李氏家族有秩序,世系分明地传下去,从十五辈嘉(家)字辈起,往下再续十四个世系(辈),即《志兴建国育新春宝光长存传世宇》一世一字不准紊乱,同世(辈)重名者存长改幼,后代不准重祖先名字。
通过严格命名用字,树立了长者权威,客观上有利于孝的恢复,也有利于中国古代优秀传统礼仪的恢复
(2)求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3]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更是鼓励了人们求利之心。“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万能”之说引导农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天然的血亲关系使得农民们更愿意联络族人,团结亲人,取得资金,技术,原料和人员的支持,费孝通说:"中国乡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4]而通过重修家谱,加强家族内成员之间的关系可以使千千万万的族众在血缘形成一个整体,必要时在诸方面达到行动上的一致能更好的实现求利之目的。这两年,许多乡镇经济发展很快,而一个个门面林立的小型家族企业是其一个特色。
其次,社会的客观环境。
一方面,由于改革开放后,广大农村发生了根本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有心情也有能力来进行家谱的续修。“盛世修谱”这种风潮的兴起也反映了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东南沿海地区,重修家谱还有利于加强海内外联系和吸引外资。海外华侨为了自己家乡的发展慷慨解囊,提供资金,机会,信息等,大大促进了祖国的发展。
另一方面,重修家谱风气的兴起还与目前宽松的文化氛围,人们的思古情怀等联系在一起。某些人光宗耀祖的心态也是促成续修家谱的动因之一。
由此可见,目前农村续修家谱之风的兴起,是一种必然的现象,有其出现的的必然性和存在的合理价值。我们不妨在对其进行引导、管理和加强法制建设的基础上适当重修家谱,使之能为现代化服务。
[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40-41.
[2]陈浩.礼记·卷六·玉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65.
[3]司马迁.史记[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发行,2002;733.
[4]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三联书店,1985.
[5]王笑天、陆玉.《乡村社会重修族谱现象的思考》.社会科学研究.19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