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梅花拳的运动特点及拳理解析

2010-08-15张法平

武术研究 2010年4期
关键词:文场梅花桩拳法

张法平 王 梁

(湖北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510500)

梅花拳的运动特点及拳理解析

张法平 王 梁

(湖北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510500)

梅花拳深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中华武术宝库中的绚丽瑰宝,长期以来在民间广泛流传。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梅花拳的运动特点及拳理进行研究,并针对梅花拳的文场和武场进行了阐述,以期对梅花拳能有更全面的认识。

梅花拳 运动特点 拳理

1 梅花拳概述

梅花拳即梅拳,亦称梅花桩,又有父子拳等名称。梅花拳广泛流传在我国河北、山东、河南等地,是中国现存的一种古老的武术拳种。梅花拳为演练方便,在地面演练较为广泛,称为落地干枝梅花桩。起源于明末,清乾隆年间流传较广。布桩图形有北斗桩、三星桩、繁星桩、天罡桩、八卦桩等。桩势有大势、顺势、拗势、小势、败势等五势,套路无一定型,其势如行云流水,变化多端,快而不乱。又据《梅花拳根源经》和《梅花拳传承谱》记载:梅花拳第一代为收元老祖(虚拟),第二代张三省,传说在巫山羽化升天。前两代均以开法传道为主,且单一相传。自第三代邹宏义开始,才有文理武功的具体记载。

2 梅花拳的运动特点

2.1 “桩步五势”和“行步”

梅花拳的基本拳路称为“架子”。“架子”的构造是很特殊的:它有五个基本的拳势称为“桩步五势”,左右大势、左右顺势、左右拗势、左右小势、左右败势,它们在练习时要静止站桩,桩步之间的变化依次为大势变顺势,顺势变拗势,拗势变小势,小势变败势,败势变大势;此外就是运动变化轻灵迅速的“行步”。这一动一静两种极端的情况要在一个拳路中交替出现,是一种奇特的练法,也是梅花拳所独有的技术特点。

2.2 四门八方

“桩步五势”和“行步”的练习要在拳场中走遍东西南北各个方向,称为“四门八方”。在梅花拳的基本拳路“架子”和对练拳路“成拳”中都必须要在“四门八方”各个方向上练习。所谓“四门八方”即八卦中的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方位,也称为四正四隅。此外在梅花拳的掌法,拳法和腿法中也要有“九宫之变化”,九宫也就是四正四隅八个方位及正中一点,拳术的变化也是人体的一种形体动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八卦思维是一套直观的形式化系统,它具有巨大的可纳性。梅花拳把各种拳法的变化和应用都在八个方位上考虑,或者都要符合“九宫”之数,使得其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可以根据八卦爻变道理使其拳法有无穷的变化。

2.3 梅花拳没有固定的拳术套路

梅花拳的对练拳路“成拳”除了必须要在“四门八方”各个方向上练习外,它的抓拿摔打的动作和拳势皆可以因人而异,随时编造。到了梅花拳更高级的对练拳路“拧拳”时,更是“手无定手、脚无定步,势无定形、见劲使劲、引进落空、见空按豆,随势而布。”这种“架子”、“成拳”、“拧拳”的变化和不定的形态,使得它们的内容可以灵活多变,无穷丰富。这种拳法结构的特点反映了宇宙万物千变万化,无穷无尽的基本特性。也就是梅花拳文理中说的:“拳无拳,艺无艺,无艺之中是真艺。”有拳,有艺,有了一成不变的套路就不是真正的武艺了。正如“道无形”之理,真正的武功是变而不变,有而无的,它也是“无形”的。不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方法,就无法理解梅花拳的这种特殊结构。

2.4 一气贯串,一气呵成,不散不乱,内外一体

在梅花拳的“架子”中因有“桩步五势”和“行步”的不同练法,“桩步五势”可练全身之气。练时要凝神,聚气,调息,懂聚气之法,这显然是在“练内”。而“行步”是练步法之轻灵迅速,这主要是“练外”的,因此它是“内外兼练”的。

不论在练“架子”或“成拳”中都要一气贯串,一气呵成,不散不乱,内外一体。自始至终都要练形,练气,练神。先要“形气合一”再“神气合一”,达“精气神一体”即“浑元一气”。梅花拳拳法中也把人体看做一个小天地,本“天人合一”之理。练拳必须知“四时行功加减”及“易筋经”之道理。梅花拳练拳之目的是要“先固根本”即:“仙炼之则为内丹,武炼之则为外丹,然内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动静互根,温养有法,自有结胎还原之妙。内丹既成,灵妙莫测,自成金刚不坏之体,则超凡人圣上乘可登,若云制敌犹其小焉者也。”

3 梅花拳拳理

3.1 阴阳五行之理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认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据,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阴变阳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运焉。五行,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在梅花拳的“架子”中,“动为阳,静为阴”,在“桩步五势”中的“大、顺、拗、小、败”五势又与“金、水、木、火、土”五行相对应。五势之变化“本阴阳之理,太极之功”,“按五行相生相克之理不断变化衍生”,其如“刚柔”、“起落”、“进退”皆可谓阴阳。梅花拳“架子”的结构和变化,正是一幅“太极图”的景象。梅花拳若要练好,就必须在练“架子”时“动静”要互更;“刚柔”要相济;“起落”“进退”要灵利。这也就是“阴阳不测之谓神”,使拳法出神入化变化莫测的道理。

上述精神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观,正如朱熹说的:“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实际上若细心观察,在梅花拳的“架子”中两手的动作都在空间全方位上划出了一个个的太极图。

3.2 八卦变易之理

由上述讨论的梅花拳的四个基本特点就可看出,梅花拳拳法的指导思想就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八卦变易之理、浑元一气的整体观等。如果不懂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思维方法就无法理解梅花拳的拳理,也就不能练好梅花拳武功。梅花拳弟子们都知道,梅花拳是很有文化素养的一种拳术,在武功锻炼过程中拳法理论的指导作用是很重要的。常常要一边练功,一边学习拳理,还要在锻炼过程中对拳理不断地体会、领悟。因此,梅花拳武功的锻炼过程也就是一个传统文化思维方法的学习和训练过程。

3.3 文理之道

梅花拳文理之道主要取材于佛、道、儒三家学说及周易,但其内容主要是与修心养性、炼气炼神部分有关。虽然其中仍保留一些神、佛、仙、道等宗教词语,但其含意已经变了,成为炼神炼气的功法所使用的名词。就连儒家学说和易经中的语句也是如此。例如:“三纲五常”,在讨论修心养性时,人的精气神谓之三纲,心肝脾胃肾谓之五常;在讨论拳法和练体时,天地人称为三纲;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就是五常。在梅花拳的任何拳法和功法中对方向都很重视,又如:在易经中艮卦的:“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是指文练中的两种功法(艮背)与(行庭)能止念凝神忘形的境界等。

文理中吸收了很多佛、道两家在修行时这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如佛教中的“三皈五戒”,即皈佛—元神;皈法—元气;皈僧—元精。五戒—杀、盗、窑、酒、妄。道教中的“三宝五行”,即三宝—精气神;五行:有仁慈—属木利于肝;有义气-属金利于肺;有礼让—属火利于心;有智慧-属水利于肾;有信实—属土利于脾,等等。文理中还有很多内容是谈功法的,如:“由凡希圣圣希天,反转洛书参静禅”、“要知性命在何方,离坎爻中是祖乡”,“去妄存灭悟本空,正心反内守灵宫,希贤希圣希天容,一念不生万法通。一条大道少人奔,寻至玄关始入门,养性灵台身有主,神存至善魄成魂”。以上都是修心养性,入静调息之法。又如:“修行不论行往坐卧,天门常开地户永闭,专意观看书,神不外游,气不耗散,久久锻炼自然心空,心空发朗体卦虚空,久而行之自然金丹成就。见性明心忽然惺悟,认得元性从何而来,往何而去,脱离生死返本皈源”。以上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根本大法。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不仅谈的是功法,还有些炼功时的感受体会。

4 结语

梅花拳由文场与武场组成,文场敬祖师,研究拳理,有文化典藉世代相传。它集佛、道、儒三家学说和周易之理为一体,修心养性,炼神炼气,称为文功。武场主要进行武功锻炼,传授拳理等。以“练形以合外,练气以实内,由外及内,再由内而达外,内外一体。精气神合一,自成金刚不坏之体”为练武目的,最后上升到文功。文场是该拳派的领导核心,文场领导武场,文场是武场的高级阶段。

自古以来梅花桩就有文场和武场的活动,它的流传和发展也是“文武齐全”的。梅花桩武功在世代流传中才保持了它原有的面貌和基本的精神,“天下梅花拳是一家”的团结局面就是这种优良传统的体现。因而梅花桩武功,已经不仅是一个拳术,它也代表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梅花桩是不能文武分离的。文理如果失去了武功做基础,就成了玄虚的哲学或说教,人们已不可能理解它,更不可能在万事万物中发挥作用。同样,梅花桩武功如果失去了文理的指导,就变成了单纯的拳打脚踢的运动。很快也就会被世俗的观念所污染,而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和宝贵的价值。在拳派的活动中也会杂念丛生、邪风四起,再也维护不了团结进步的局面。因此,在梅花桩拳的流传和发展中,不论是纯文或是纯武都是不齐全的,这样的流传和发展也不会是长久的。梅花桩拳派这种“文武齐全”的活动形式和流传特点,是其它任何拳派都没有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梅花桩的文教与武教合一,武功与武德成为一体。拳法即是智慧,练武就是学习。梅花桩拳法中的拳打脚踢,才有了灵魂和生命。

[1]韩同春.河北广宗县梅花拳武术文化传统的田野考察[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2]张茂林,刘东宁,赵淑玲.论梅花拳的组织和特点[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4(1):81-83.

[3]韩建中.梅花拳[J].中华武术,2005(7):7-8.

[4]陈 恳.梅花拳“文场与武场”考辨[J].体育文化导刊,2005(8):74-75.

[5]燕子杰.论梅花拳的文场与武场[J].社会科学研究,1991(3):67-71.

The Sport Features and the Theory of Meihuaquan

Zhang Faping Wang Liang
(P.E.School of Hubei University,Wuhan Hubei 510500)

Meihuaquan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is one of the magnificent treasures of Chinese Wushu,and is popularing in many areas for a long time.This paper,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video analysis,logical analysis,studies one of Chines best boxing Meihuaquan's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theory,and the the text field and force field are elaborated with a view to Meihuaquan to have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in the paper.

Meihuaquan sport features theory

G85

A

1004—5643(2010)04—0045—02

1.张法平(1983~),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文场梅花桩拳法
第十四届全运会空手道资格赛(第一站)男子组手
——67公斤级拳法技术趋势分析
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广西文场传承现状与对策
梅花桩拳的历史发展与社会文化价值探究
民族民间文化保护
——广西文场队伍人才培养研究
广西文场传承人庞建宁个案考察
梅花桩功
狗拳非遗难寻传
梅花桩不调皮了
广西文场活态保护研究
——以荔浦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