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资源城市化

2010-08-15

武术研究 2010年4期
关键词:城市化武术体育

陈 青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武术资源城市化

陈 青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文化传承需要必要的载体,载体的选择十分关键。在全球城市化的今天,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异常迅猛,通过具备高度融合、聚变能力和强大扩散势能的城市载体传承武术是一个高效率、高起点的文化传承途径和模式。城市化的这些优势功能和作用必然能够有效地帮助武术占据城市人生活空间,使其向着体育生活“器具”方向发展。

武术 资源 城市化

武术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前所未有地表现出失忆、失语、失位以至于失传的尴尬境地。作为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本不应该出现这样的局面,完全可以成为全人类五分之一人口民众的文化主体之一。可是残酷的现实却是:以西方竞技体育为主体的体育文化毫不留情地将武术挤压到边缘地带。

在体能社会阶段,中国武术多在乡村空间发展,比如深受名山古刹保护的武术流派远离喧嚣城市;深得高人指点的拳种盛行乡里;身怀绝迹的大师浪迹天涯。武林豪杰们多以真人不露相为座右铭,市井难得一见他们的真容和绝活。农业文明缔造的价值观使国民格外珍重土地、安于现状、淡泊无为、含蓄内隐。武术就是孕育在一个以此为标准的避世环境中。由于其所生存的社会结构单纯,血缘家族师承方式自然而然地成为传承模式,因而拳种的演变过程缓慢悠长,但流派繁杂。民以食为天是不可动摇的社会发展准则,土地、农耕成为人们生存首选的生产方式。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十分适宜于农耕,乡村自然成为人们的主要生活空间,成为文化活动的中心。长期以来,在这种生活空间中塑造出来的武术资源因此具备了浓烈的乡土气息,对城市生活就显得有些水土不服。

文化传承需要必要的载体,载体的选择十分关键。在全球城市化的今天,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异常迅猛,进入2010年后,中国的城市化已经进入一个新历史阶段,那就是城、乡人口比例首次出现平分天下的格局。中国城市化进程已经到了一个迅猛发展的阶段,这是城市化进程在中国的再现,这是一个不容我们忽视的社会进程,是人类文明的新阶段。我们必须尊重和顺应社会发展规律。

我们认为,通过具备高度融合、聚变能力和强大扩散势能的城市载体传承武术是一个高效率、高起点的文化传承途径和模式。借助武术资源的城市化演进必将打破古老的、悠缓的中华民族体育乡村传承模式,使之焕发出时代活力。

法国社会学家列斐伏尔(Lefebvre)认为:“一个革命,如果无法创建出一个新的空间,使它蕴含的潜在能力可以发挥出来,那么这个革命将宣告失败。因为它没有改变‘日常生活’,而只是改变了上层建设的意识形态、公众机关或政治体制。一个社会的转型要获得真正革命的性质,必须能够影响‘日常生活’,并对其有所改变。这种改变不能停留在语言上,还要扩展到社会空间,使社会空间能够促进个人的创新能力。”此论断给我们的启发是,武术资源的转型必须使武术进入城市人的生活,在生活中担当一定的角色。具体担当什么样的角色,首先要看看体育文化发展的规律。

任何体育项目都经过了从“工具”、“玩具”到“器具”这三个阶段,这是体育文化发展的基本轨迹,也是武术发展遵循的轨迹。工具的使用造就了人们强烈的功利性,有用、好用,就有价值。当生产关系发生改变后,原有的工具逐步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为了维持体育的生存,它开始了功利性的改变,比如向着娱乐服务方面转化开始充当“玩具”。玩具阶段的体育完全依赖的是人们的自觉自愿,可玩可不玩。“器具”则是人们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东西,人们时刻难以离开它们。随着社会进步,武术只有演变为人们体育生活化的“器具”,逐步成为人们不能割舍的生活环节,占据日常生活的空间,才能真正得到传承。失去工具价值、仅为部分人群玩具的武术正处在关键的转型阶段,如何处理好武术的成功转型,关键在于武术资源在城市日常生活中实现“器具”的演进,担当好城市人体育生活器具的角色。此阶段的重点应该是通过将丰富的武术资源进行必要的梳理,在城市社会空间中进行融合、凝练,使之深入民众的日常生活空间,成为民众生活必不可少的生活环节,构成民众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并不断城市化,形成城市体育文化的有机构成。随后,再借助城市文化的辐射作用向乡村扩散,有效地传承文化资源,并向全球渗透,为人类文明的共享做出中华民族体育应有的贡献。

这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需要得到社会成员共同努力。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该问题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当前,体育学术界对城市体育文化的研究专著为空白,有部分专著中涉及到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在城市中的相关问题,如胡小明先生在《体育人类学》第四章涉及到民族体育的传承与变革;胡小明、虞重干先生主编的《体育休闲娱乐理论与实践》第二章论述了融入新生活方式的体育文化;邱丕相先生在《中国武术文化散论》中多处论及中国武术发展战略问题;倪依克先生的《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专门在第六章中论证了全球化背景下的传统体育的生存空间问题;王岗先生在《中国武术文化要义》第四讲重点陈述了中国武术是一种民族化的生活方式。这些研究成果为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然而,体育界学者们对中华民族体育的传承手段和措施涉猎不多,对武术资源城市化改造鲜有论及。

为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个问题关系到武术的传承乃至生存的问题,应该率先进行探索和研究。

城市是人类的文化高地,具备极强的文化引领作用,所以,传承和发展武术必须将武术资源城市化。日常生活空间的占据不能仅限于原生态的空间,更应向着具备高度聚合、扩散能力的城市空间进发。正如社会学家所言,城市史几乎就等于人类的文明史,人类在文明进程中十分青睐于城市的建设,从起初的防御堡垒,到后期的文化、政治、经济中心,人们强烈地依赖于城市。据此我们认为体育文化城市化程度决定着体育文化全球化的程度。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城市化后的奥林匹克运动向全球推进历程中发现这一规律。在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过程中,与竞技体育向其他国家传播一样,西方竞技体育进入中国一开始就选择了城市,其后的发展也主要集中在城市,并逐步向广大乡村蔓延,占据了乡村的体育发展空间,影响着本土民族体育的发展。这是值得武术借鉴的成功经验。武术在进现代的城市化方面进程相对缓慢,缺乏城市化熏陶的武术鲜明地表现出地域性封闭性、随意性、乡土性、阶段性、分散性等等特征,具备这样特征的体育文化与城市体育文化相比,在文化传承、文化传播、社会适应等方面表现出能量和能力不足。现实表现为武术人口的日益萎缩,所剩无几的武术爱好者也被跆拳道拉走了大半,仅有的武术习练者年龄日益趋向老龄化等。这些客观现实充分暴露出没有经过城市化改造的武术在城市人的生活中不仅没有成为工具,也没有成为玩具,至于向体育生活化的器具方向迈进更是无从谈起。然而,武术毕竟凝练、蕴含了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诸多精华,即使武术本身存在着内容、形式、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种种缺憾,但是这些文化的精华都可以通过时代化转型改造得到解决,也必须进行迎合时尚的改进。发展才能生存,保守等于消亡。

武术走过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历程,实际上就是武术不断从乡村向城市演变从而确保以其生存空间的过程,特别是进入近代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形意、通背以沧州等城镇为据点向周边辐射,福建南拳以福州为根据地不断对外传播。进入现代社会,城市人的生活方式日益强烈影响着整个社会时尚,武术的发展也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城市中长拳是武术拳种普及范围最广和过程最快的一种,太极拳从陈家沟走出来后是城市人将它推向了全球。武术的这种演变甚至可追溯到宋朝,当时的城市武术表演应该是标志性的转折点,从此人们开始看重城市对武术文化的推动作用。如果从需要层级来看,城市人的需要层次要较乡村人的丰富,提升的速度要快。社会的发展与人的、社会的需要息息相关,需要产生动机,动机促进行动,社会由此前进。从有利于武术发展的角度来讲,我们也应该充分考虑人和社会的需要,通过满足和尊重人的需要来推动武术发展。

这里,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城市到底具备哪些优势。

第一,城市化的武术可以淡化原来在乡村时代的生产性、地域性和封闭性,因为具有生产性的民族体育活动内容与城市的生产方式相去甚远,没有了生存的空间,故而多以生活性、竞技性、艺术性取而代之,使其更符合独立的体育文化属性。

第二,城市化的武术更加规范、有序,因为城市以契约为主体的社会结构的严谨性决定了城市生活各方面的严谨程度,我们可以发现大凡进入城市的民间、民族体育活动,多数内容产生了规则细化倾向,减少了乡村时代体育活动的随意性。

第三,城市化的武术文化更加丰富,因为在城市中人口分层的原因,人们的需求层次多样化,为了能够满足各层面人群的需要,武术文化产生了分野,出现了大量的新兴活动形式。尤其是由于敬祖机制作用的消退,人们可以相对而言无所顾忌地发展充满个性的体育活动内容,导致城市体育文化多样化。比如木兰拳、扇的出现和快速发展。

第四,城市化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在此基础上,社会需要向着精神追求的方面快速发展,因而城市化的武术文化出现了非物质实用性的、审美享受性的内容和形式。

第五,城市化的武术更加具备现代意识和风格,进入城市的民族体育经过城市文明的熏陶产生了意识、内容和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现代化融合和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传统的保守模式的束缚,使民族体育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前所未有地取得了突破。

第六,城市化是社会时尚的策源地,被时尚化或被时尚引导都是武术需要努力的方面。没有时尚的动力,城市文化的发展缺乏激情,缺乏氛围。时尚化能够改变更广大的人群对武术的认识。

第七,城市中发达的传播手段有利于武术的发展。集中于城市的学校、传媒、中介等可以有效地帮助武术的传播。比如电影是使中国武术家喻户晓的主要手段,学校体育课中的武术教学是长拳普及的主载体。

第八,城市化高雅的文化氛围,有利于促进武术资源的文化转型。高雅文化是文化走向永恒的主要途径,通过对武术资源的文化含量、文明含量、艺术含量的改造可以帮助武术以高雅的文化形式立足于人类社会,成为人类永恒的生活内容。

城市化的这些优势功能和作用必然能够有效地帮助武术占据城市人的生活空间,使其向着体育生活“器具”方向发展。

在大力发展中国城市体育文化的进程中,应善于演绎本土特色文化。发挥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作为城市体育文化的雄厚资源优势,发挥中华民族跨文化融合的优秀品质,可以将中华民族体育文化融合到城市文化之中,从而借助城市文化的势能,借助人们生活空间和内容的强大惯性,使武术文化发展以城市文化形式辐射乡村、影响全球。

G85

A

1004—5643(2010)04—0001—02

陈 青(1963~),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城市化武术体育
中华武术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武术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