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例皮肤病患者斑贴试验结果分析
2010-08-14王振远路永红雷文霓周群英谷名琴
王振远,路永红,刘 兰,雷文霓,周群英,谷名琴
(四川省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 610011)
皮肤病的发生和复发与接触外源的致敏原有关。为探讨皮肤病与致敏原间的关系,作者于2009年4月至2009年 7月对本科门诊333例皮肤病患者进行斑贴试验,现将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33例皮肤病患者中男 95例,女238例,男女比为2∶5。年龄10~82岁,平均 36.68岁。病程3 d至 20年,平均病程12个月。工人 116例,学生84例,农民 70例,职员50例,其他人员13例。病种包括湿疹246例,荨麻疹54例,多形性日光疹 19例,丘疹性荨麻疹 6例,汗疱疹3例,药疹3例,痒疹1例,多形性红斑 1例。部位:面部 107例,泛发者93例,躯干四肢 90例,手部 43例。
1.2 方法
1.2.1 斑贴试验 采用百亿达标准筛选化合物系列产品(北京百亿达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监制),按说明书进行操作。将受试抗原贴在上背部脊柱两侧的正常皮肤上。去除斑试器的保护纸、将准备好的变应原受试物按顺序置于斑试器内,排列顺序从左至右、自上至下做好标记。试剂用量为25μL,软膏试剂直接放入斑试器中,液体制剂(10号甲醛)要滴在斑试器中的滤纸片上。将加有受试物的斑试器胶带在试验部位从下向上贴平、贴牢,并用手掌轻轻压几下,以便排出空气。48 h后去除斑贴试验器。为避免斑试器压迫皮肤可能造成的反应,于去除斑试器至少30 min后判读结果。
1.2.2 注意事项 所以病例在急性期皮损完全消退后2周方能做斑贴试验。嘱患者如果发生强烈反应及时去掉斑试器,脱离受试物。受试前2周及受试期间禁服皮质类固醇激素,试验前2 d及受试期间应停用抗组胺类药物。受试期间不宜洗澡、饮酒及搔抓斑试部位。保持斑试物在皮肤上48 h,试验部位要有标记,胶带粘贴一定要密闭以避免出现假阳性结果。必要时(如高度怀疑对该变应原过敏而72 h呈阴性者)在斑贴后第7天进行第3次观察或重复试验。
1.2.3 判断标准 (-)阴性反应;(+?)可疑反应:仅有微弱的红斑;(+)弱阳性反应:(无水疱)红斑、浸润、可有小红斑;(++)强阳性反应:(水疱)红斑、浸润、丘疹非小水疱;(+++)极强阳性反应:红肿并有水疱。(IR)不同类型的刺激反应。(NT)未试验。可疑阳性者不记入阳性结果。
2 结 果
333例患者中有264例1种或2种以上的斑贴试剂阳性反应,总阳性率为78.28%(264/333)。其中男性阳性病例85例,阳性率25.52%(85/333),女性阳性病例 179例,阳性率为53.75%(179/333)(χ2=8.41,P<0.005)。264例中1种致敏原阳性者109例(41.90%),2种致敏原阳性者 90例(34.09%),3种致敏原阳性者24例(9.09%),4钟致敏原阳性者11例(4.17%),5种及5种以上的致敏原阳性者30例(11.36%)。10~20岁29例,阳性者24例,阳性率为82.76%。21~40岁191例,阳性150例,阳性率为78.53%。41~60岁为87例,阳性者 73例,阳性率为 83.91%。61~82岁26例,阳性者17例,阳性率为65.38%。264例患者对19种化合物呈阳性反应,见表1。
2.1 不同病种与斑贴试验结果的关系 246例湿疹患者中有196例患者 1种或2种以上斑贴试剂呈阳性,阳性率为79.67%。男性患者66例,57例1种或2种以上斑贴试剂呈阳性,阳性率为86.36%;女性患者 180例,其中 139例 1种或 2种以上斑贴试剂呈阳性,阳性率为77.22%。1种致敏原阳性者为79例(40.31%),2种致敏原阳性者为 69例(35.20%),3种致敏原阳性者为20例(10.20%),4种及 4种以上致敏原阳性者为28例(14.28%)。
54例荨麻疹患者中有43例患者1种或2种以上斑贴试剂阳性,阳性率为79.63%。男性患者18例中16例1种或2种以上斑贴试剂呈阳性,阳性率为88.89%;女性患者36例中27例1种或2种以上斑贴试剂呈阳性,阳性率为75.00%。1种致敏原阳性者为25例(58.14%),2种致敏原阳性者为15例(34.88%),3种致敏原阳性者为 1例(2.33%),4种及4种以上致敏原阳性者为2例(4.65%)。
19例多形日光疹患者中有13例患者1种或2种以上斑贴试剂呈阳性,阳性率为68.42%。男性患者8例,其中有6例1种或2种以上斑贴试剂呈阳性反应,阳性率为75.00%;女性患者11例,其中 7例1种或 2种以上斑贴试剂呈现阳性,阳性率为63.64%。1种致敏原阳性者为 5例(26.31%),2种致敏原阳性者为5例(26.31%),3种致敏原阳性者为2例(10.53%),4种及4种以上致敏原阳性者为1例(5.26%)。详见表2。
表1 264例斑贴阳性患者结果
表2 主要病种斑贴试验阳性结果
2.2 皮损部位与斑贴试验结果的关系 107例面部皮肤病患者中有79例患者1种或2种以上斑贴试剂呈阳性反应,阳性率为73.83%。男性患者13例,有10例1种或2种以上斑贴试剂呈现阳性反应,阳性率为76.92%;女性患者94例,其中69例1种或2种以上的斑贴试剂呈阳性反应,阳性率为73.40%。1种致敏原阳性者为35例(44.30%),2种致敏原阳性者为32例(40.50%),3种致敏原阳性者为 6例(7.59%),4种及4种以上致敏原阳性者为6例(7.59%)。
93例泛发的皮肤病患者中有78例患者1种或2种以上斑贴试剂呈阳性,阳性率为83.87%。男性患者40例中33例1种或2种以上斑贴试剂呈阳性,阳性率为82.50%;女性患者53例中45例1种或2种以上斑贴试剂呈阳性,阳性率为84.91%。1种致敏原阳性者为21例(26.92%),2种致敏原阳性者为31例(39.74%),3种致敏原阳性者为8例(10.26%),4种及4种以上致敏原阳性者为 18例(23.07%)。
90例躯干四肢皮肤病患者中有72例患者1种或2种以上斑贴试剂呈现阳性反应,阳性率为80.00%。男性患者29例中25例1种或2种以上斑贴试剂阳性,阳性率为86.21%;女性患者61例中47例 1种或 2种以上斑贴试剂阳性,阳性率为77.05%。1种致敏原阳性者为33例(45.83%),2种致敏原阳性者为 21例(29.17%),3种致敏原阳性者为5例(6.94%),4种及4种以上致敏原阳性者为13例(18.05%)。
43例手部皮肤病患者中35例患者1种或2种以上斑贴试剂呈现阳性反应,阳性率为81.40%。男性患者18例中14例1种或2种以上斑贴试剂呈现阳性反应,阳性率为77.78%;女性患者25例中21例1种或2种以上斑贴试剂呈现阳性反应,阳性率为84.00%。1种致敏原阳性者为20例(57.14%),2种致敏原阳性者为 6例(17.14%),3种致敏原阳性者为 5例(14.29%),4种及4种以上致敏原阳性者为 4例(11.43%),详见表3。
表3 333例皮肤病患者不同部位斑贴试验阳性例数
3 讨 论
Zug等[1]报道,对北美4454例接触性皮炎患者行斑贴试验,阳性率为65.3%,导致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最常见的10种过敏原由多到少依次为:硫酸镍(19.0%)、秘鲁香脂(11.9%)、芳香混合物(11.5%)、防护剂-15(10.3%)、新霉素(10.0%)、杆菌肽(9.2%)、甲醛(9.0%)、氯化钴(8.4%)、苯氧乙醇(5.8%)、对苯二胺(5.0%)。朱国兴等[2]对122例斑贴试验阳性的慢性湿疹患者进行分析发现,排在前10位的致敏原依次是,硫柳汞、硫酸镍、芳香混合物、甲醛、肉桂醇、促进剂 D、氯化钴、松香、卡巴混合物、秘鲁香油。本研究无论是从病种还是从部位的角度,致敏原阳性前3位的是橡胶Ⅳ、硫酸镍和白降汞,这与Zug等[1]报道的常见致敏原有较大出入,而且本试验总阳性率(72.28%)比Zug等[1]斑贴试验的总阳性率(65.3%)要高,这可能与气候、环境或生活习俗的地区差异有关;本研究与国内朱国兴等[2]报道的常见致敏原无论类别还是排序上都有着较大的相似,这同样可能与气候、环境或生活习俗的类同有关。
本研究发现,橡胶Ⅳ是最主要的致敏原。因橡胶主要用于运输业,如轮胎、乳胶、橡胶手套、热水袋、胶鞋、水管、电缆、黏合剂、避孕套、胶布等。这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密切接触这些物质有关。硫酸镍也是重要的致敏原之一,究其原因可能与人们接触镍的机会较多有关,如首饰(耳环、项链)、金属表壳及表带、金属眼镜框、金属纽扣及拉链、含镍假肢、不锈钢等。白降汞也是重要的致敏原,这与含汞物质广泛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有关,如眼药膏、医用润滑剂、祛斑霜、避孕药膏、驱虫剂等,这些物质往往含有汞成分。
此外,接触过敏性皮肤病患者外周血分泌的IL-5较健康者高。Czarnobilska等[3]研究显示镍皮炎患者外周血IL-5水平较健康者高10%~20%。这与哮喘等过敏性疾病主要以Ig E升高不同,李淑平和陈雏中[4]研究发现95%哮喘患者IgE升高。IL-5的分泌增多可能和接触过敏性皮肤病患者Th2的活性增强有关。
斑贴试验可靠、无痛苦。根据斑贴结果可以指导患者避免接触阳性反应致敏原,对预防和治疗皮肤病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Zug KA ,Warshaw EM ,Fow ler JF Jr,et al.Patch-test results of the North American Contact Dermatitis Group 2005-2006[J].Dermatitis,2009,20(3):149.
[2]朱国兴,陆春,赖维,等.慢性湿疹和皮炎122例斑贴试验结果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6,35(2):81.
[3]Czarnobilska E ,Jenner B,Kaszuba-Zw oinska J,et al.Contact allergy to nickel:Patch test score correlates with IL-5,but not with IFN-gamma nickel-specific secretion by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J].Ann Agric Environ Med ,2009,16(1):37.
[4]牵淑平,陈雏中.采用体外酶免疫测定法对重庆地区40例哮喘患者进行过敏原的检测分析[J].重庆医学,2002,31(6):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