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斑贴试验在化妆品行业的应用

2019-04-12毕永贤钱舒敏刘红艳蒋丽刚

日用化学品科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变应原刺激性皮肤病

王 晓,毕永贤,钱舒敏,刘红艳,叶 迎,蒋丽刚

(珀莱雅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12)

斑贴试验对《化妆品皮肤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149.1-17149.7-1997)中定义的6种化妆品不良反应的评价作用如下:化妆品接触性皮炎:占化妆品皮肤病的70%~90%,包括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和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多种改进的斑贴方法主要围绕其进行试验研究,并具有区分和确诊价值;化妆品痤疮:通过斑贴进行的致粉刺试验,对化妆品产品是否会引起潜在的黑头、粉刺、痤疮等症状有着重要的评估意义;化妆品毛发损害:一般而言,斑贴试验对化妆品毛发损害的临床诊断意义不大;化妆品甲损害:单独甲板损害无需进行斑贴试验,若有甲周皮肤损害,斑贴试验具有临床诊断意义;化妆品光感性皮炎:特殊的光斑贴试验,针对化妆品诱发的光变应性、光毒性等皮肤症状;化妆品皮肤色素异常:对于炎症后色素沉着,斑贴试验结果对最终的临床诊断有一定参考作用。由此可见,斑贴试验不仅是诊断化妆品接触性皮炎的金标准[1],还对其他化妆品不良反应的评估及诊断起到重要作用[2]。

1 斑贴试验的分类

根据来源对化妆品斑贴试验进行分类。从方法学来讲,针对每种斑贴方法的应用性,又进行了评估性或诊断性归类。评估性斑贴试验,多用于产品安全性评价,受试对象为健康志愿者,受试物多为化妆品终产物等待检样品,需严格控制受试物剂量,受试时间依规范要求通常为24 h,一般在去除受试物后0.5 h、24 h、48 h观察皮肤反应,报告中不区分刺激性或变应性反应,评估结论以群体为基础;诊断性斑贴试验,多用于化妆品皮肤病的诊断或寻找特定过敏原,受试对象多为皮肤病患者,受试物以标准系列变应原(多为欧洲标准变应原系列中的26个检测抗原)[3]或自制变应原(可以是单一物质、混合物或具有代表性的成分结构)为主[4,5],剂量限定相对不严格,常规的最基本的致敏性斑贴试验受试时间为48 h,一般在去除变应原后0.5 h、72 h、96 h和7 d后观察皮肤反应,结果判读需区分是刺激性反应或变应性反应,诊断结论针对受试者个体。

1.1 规范内的斑贴试验

《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版》中规定的人体斑贴试验包括:①皮肤(单次)封闭型斑贴试验;②皮肤重复性开放型涂抹试验,详细的试验流程及适用范围,请参考规范内容,文章不做赘述,以上2种方法均属于评估性斑贴试验。

规范描述到“斑贴试验适用于检测化妆品产品对人体皮肤潜在的不良反应”,而未提及这“不良反应”往往有两种情况:刺激性反应或过敏性反应。前者不涉及免疫应答过程(即致敏过程),刺激反应的程度主要与刺激物浓度及接触皮肤时间有关,只要刺激性超出皮肤耐受的阈值,任何使用者都会发生阳性反应。后者则属于一种迟发性免疫应答过程,需诱导才能在少数敏感性个体上形成致敏状态。

实际上,单从一次基础的斑贴试验的阳性结果很难准确地判断出是刺激性反应还是过敏性反应,尤其在阳性反应很微弱的情况下,而对两者的区分,对指导消费者合理使用化妆品、正确看待化妆品引起的不良反应有重要意义。那么下面诸多研究中改进的各类斑贴方法,将呈现出独特的针对性了。

1.2 其他各类斑贴试验

人体皮肤多次累积刺激性斑贴试验:属评估性斑贴试验,用于检测化妆品中的微量可疑成分及重复接触某些产品的潜在刺激性。类似的有累积刺激试验、重复刺激试验、最大化刺激试验。例如,毕志刚等[6]对市售六种维A酸外用制剂进行了皮肤累积刺激性评估,对受试者进行每周4次24 h和1次72 h的斑贴试验,共观察3周,对15次斑贴试验的局部皮肤反应等级进行评分,再计算平均累积刺激指数(MCII);以累积方式激发出原本刺激性很微弱且难以进行刺激性比较的常用维A酸制剂的潜在刺激性,另外还得出,产品的刺激作用可能由药物本身、药物浓度或基质引起。

48 h人体皮肤封闭/半封闭斑贴试验:属经典诊断性斑贴试验,主要用于寻找变应原。香精、防腐剂、色素,是化妆品中常见致敏成分;植物来源活性物、防晒霜中的紫外吸收剂、眼霜中的收敛剂、美白产品中的美白成分等,都可能是引起化妆品过敏的变应原[7]。化妆品过敏原人体皮肤48 h斑贴试验的临床研究,可为化妆品研发机构筛选原料或配方、为消费者有效避免化妆品类过敏原提供帮助[8,9]。

致敏试验(Human Repeated Insult Patch Test),也称人体重复激发斑贴试验或人重复性损伤性斑贴试验:常归于诊断性斑贴试验,通过变应原多次诱导后再激发,预测或鉴定潜在的过敏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对11种化妆品进行了人重复性损伤性斑贴试验,过程如下:诱导期,在背部同一位置重复9次斑贴试验,休息2周后,在非斑贴部位进行激发试验,HRIPT结果以诱导期和激发期皮肤综合反应判定。仲少敏等[10]认为出于伦理方面的考虑,HRIPT并不适合预测或鉴定潜在的致敏原,其敏感性高,可明确区分刺激性、已致敏性和潜在致敏性,主要作为确证试验。其阴性结果,被认为是证明产品不会在人体产生不良反应的最可信方法。目前国内很少有人采用HRIPT进行化妆品安全性评估工作。

致粉刺试验:属评估性斑贴试验,在背部同一部位实施48 h封闭斑贴,3次/周×4周,取涂抹部位硅胶倒模,显微镜观察微粉刺数量,评估产品是否有引起痤疮或黑头粉刺的潜在风险。化妆品及医药部外用品等贴有“已通过致敏性试验”、“已通过致粉刺试验”标识的商品,需进行致敏试验、致粉刺试验。

人体皮肤损伤模型斑贴试验:属评估性斑贴试验,例如皮肤划痕试验,是一种利用受损皮肤模型评估化妆品刺激性的方法;又如肥皂小室试验,是专门用来评估肥皂产品是否会引起皮肤干裂或剥落的一种方法;另外,还可建立其他合理的损伤模型,如有些活性成分,因分子量大而较难透过皮肤角质层,可考虑使用胶带重复粘贴或DMSO加强皮肤渗透,在此应考虑DMSO的刺激性,提示将DMSO与水以一定比例混合后使用[11]。

光皮肤斑贴试验:对于检测化妆品的光毒性而言,其属于评估性斑贴试验;用于光变应性皮炎的研究或寻找光变应原,则属于诊断性斑贴试验[12]。通过在皮肤表面敷贴化妆品或光变应原,并同时接受一定剂量某波段紫外线(通常为UVA段,也有研究采用UVA+UVB段),检测光毒性或光变应性皮炎。光毒性斑贴试验,用来评价对皮肤局部使用化妆品并暴露于光下是否会有不良反应发生,光毒性反应与剂量有关,反应局限于照射区,并呈现出日晒特征。光斑贴试验结果判读见表1。

表1 光斑贴试验结果判读分类Tab.1 Interpret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photo-patch test results

目前国内主要参照光照性皮肤病研究组(EMCPPTS)制定光斑贴试验基础变应原,含19种紫外吸收剂;引起光变应性皮炎的变应原大致有:遮光剂(如羟苯甲酮)、抗生素、芳香剂等[13]。

SLS斑贴试验:评估受试者是否容易产生刺激性皮炎,这是一种皮肤屏障功能评价手段[14],反映受试者皮肤的易感性。往往在诊断性斑贴试验中,加入一个SLS样品点,由于SLS易透过角质层引起刺激反应,若SLS点为阳性,说明其他抗原所引起的非特异性红斑极可能是刺激反应,若SLS点为阴性,说明红斑反应是变态反应。

2 斑贴试验应用范畴

2.1 化妆品安全性/适应性评估

不少有能力的企业会在公司内部进行斑贴试验,主要是人体皮肤单次封闭型斑贴试验,作为化妆品安全与风险管理的重要一环。试验首先应满足国家相关规定和伦理学要求,另外需由2~3名皮肤科专业医师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结果判读[15]。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化妆品企业,可与第三方检测机构合作,对原料的把控、配方的筛选及优化进行有效评价。另外,可根据产品的特性或对产品的关注程度设计重复性刺激试验、最大化刺激试验等[1]。目前我国有7家化妆品行政许可人体安全性检验机构,负责特殊类化妆品上市前的人体安全性评测。

2.2 化妆品皮肤病的诊断

虽然国家频繁出台化妆品相关法规,对产品上市前的监管也日趋完善,但随着化妆品的广泛使用、创新产品及原料种类的多样化,化妆品不良反应的报道不断增加,化妆品皮肤病也日益增多,其中绝大部分属于化妆品接触性皮炎。

斑贴试验是诊断化妆品接触性皮炎的可靠方法:通过对标准抗原或自制抗原进行斑贴试验,可以帮助受试者找出致敏物质,确定其与临床的关系;通过化妆品终产物斑贴试验,可以帮助受试者确认致敏化妆品,避免引起更大的损失和伤害[2,16]。研究化妆品、原料产生的刺激性和过敏性反应,有助于深入了解化妆品接触性皮炎的发病原因和内在机理。

陈晶晶等[17]以疑似化妆品过敏的患者为对象,研究了不同解剖部位斑贴试验结果的差异,结果显示面部皮肤较前臂和背部皮肤阳性率更高;又分析了不同部位角质层厚度、皮脂膜质量、pH值、经表皮水分流失等因素对斑贴结果的影响;该研究对辅助化妆品皮肤病的诊断有指导意义,对于背部斑贴试验结果呈阴性而又有典型化妆品皮肤病临床症状者,可加试面部斑贴试验以提高阳性检出率。

2.3 测试人群的筛选及人群皮肤基础调研

王海俊等[8]首次对某区化妆品不良反应人群进行较完善的化妆品常见抗原系列斑贴试验结果探讨,通过大样本量调查,建立化妆品致病成分数据库,对于预防区域性化妆品皮肤病的发生有着积极意义。

上海市皮肤病医院,对3 497件特殊用途化妆品斑贴试验结果进行基础研究,从类别、剂型、试验季节、受试者性别对试验阳性率的影响进行深层分析,比如冬季阳性率偏高、男性受试者阳性率较高等,有利于特殊用途化妆品安全性评价的规范和完善,也对斑贴试验的结果分析有指导意义[15]。如何规避混杂因素对斑贴试验结果的影响,对化妆品监测管理起到重要作用[14]。

又如,化妆品人体功效测试之前,往往需要先通过斑贴试验确定产品的安全性;或者针对产品特性,经斑贴试验筛选出合适的测试群体。

3 斑贴试验的创新

目前为止,斑贴试验结果主要由观察者的视觉评价进行判定,这与其认知和经验有关,存有一定的主观性。一些仪器检测手段可对斑贴结果进行量化及描述,包括经表皮水分流失率、皮肤颜色、表皮含水量、皮肤血流量等[18]。已有文献证明红斑程度和a*存在线性相关关系[19];更有人采用Chromameter和Mexameter测定皮肤颜色,提出a*值、E值均能准确、灵敏、快速的反映微弱红斑状况。因仪器指标与视诊判读间相关性的研究尚少,目前暂不能代表斑贴试验的视觉评价结果,但可作为结果判读的辅助依据。

在化妆品领域,斑贴试验对终产品安全性/适应性评估、配方及原料的筛选与优化、人群皮肤基础调研、化妆品皮肤病的临床研究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化妆品消费者,斑贴试验对于我们明确化妆品过敏原,指导我们在日常选购、使用产品中避开可疑成分,有着实际而有效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方法的更新、材料的改进,斑贴试验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但仍需对其封闭时间、判读次数、影响因素等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提高诊断准确率,确保其作为评测手段的可靠性。

猜你喜欢

变应原刺激性皮肤病
变应性鼻炎患者食物变应原分布特点分析
广州地区不同性别变应性鼻炎吸入性及食入性变应原谱特征分析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防控措施
运用中药对药治疗皮肤病瘙痒症状浅析
992例儿童特应性皮炎及荨麻疹变应原检测分析
支气管哮喘患儿变应原特异性IgE 测定及总IgE 测定的意义分析
重点监管的水运危险货物
你想不到的“椎”魁祸首:皮肤病可能与脊椎有关
注射用头孢替坦二钠的安全性再评价
高校图书馆色彩信息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