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D-CDFI与TCD检测双侧椎动脉对椎-基底动脉系缺血性眩晕临床诊断的意义

2010-07-30贾国伟

中国医药导报 2010年26期
关键词:颈段椎骨椎动脉

贾国伟,徐 卓

(1.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科,广东东莞 523400;2.吉林省通化市第三人民医院内科,吉林通化 134000)

椎-基底动脉系缺血性眩晕属暂时性脑缺血(TIA),常见症状:眩晕、平衡障碍,大多不伴耳鸣。特征性症状:①跌倒发作:患者转头或仰头时下肢突然失去张力而跌倒,无意识丧失,可很快自行站起(脑干网状结构缺血);②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症:发作性短时间记忆丧失,持续数分至数十分钟,患者对此有自知力,伴时间、地点定向障碍,谈话、书写和计算能力正常(大脑后动脉颞支缺血累及颞叶内侧、海马);③双眼视力障碍(双侧大脑后动脉距状支缺血累及枕叶视皮质)[1]。发病多由于头、颈部前屈、后伸或旋转而引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对2006年3月~2008年4月共38例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脉系缺血性眩晕的患者的双侧椎动脉2D-CDFI和TCD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38~72岁;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2例,糖尿病史10例。

1.2 方法

椎动脉颅外段(颈段、椎骨段)使用麦迪逊SA8000SE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度10 MHz,被检者平卧,肩下垫枕,使头稍向后仰,面朝左侧或右侧,分别检测双侧椎动脉,于二维图像上分别检测颈段和椎骨段。观察VA走行、管壁状况,并测量内径,椎骨段逐段取样测定。用CDFI显示血流方向。然后利用脉冲多普勒(PW)测量血流参数,校正超声束与血流方向夹角<60°。并观察多普勒频谱形态变化。要求检测时应于每个横突孔逐段取样、测定。尽可能获得更多的诊断信息,椎骨段颈4~6节段是易发生病变的节段,检测时应重点关注。

测定参数包括:收缩期血流速度(Vs)、血管内径(D)、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2]。 颅内段使用 EMS9000 经颅多普勒仪,探头频率2 Hz,取样深度60~65 mm。俯卧位经枕窗检查双侧椎动脉,测定参数包括: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并观察多普勒频谱形态变化。

2 结果

38例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脉系缺血性眩晕的患者2D-CDFI和TCD检测结果见表1。

椎动脉异常可分为3种类型:①脉冲多普勒各参数异常:A.2D-CDFI示椎动脉血流速度减低 29例,血流速度增快4例。PI、RI增高15例。B.TCD示血流速度减低 28例,血流速度增快5例。PI、RI增高16例。②多普勒频谱波形异常:表现为收缩峰S2>S1或波型圆钝。A.2D-CDFI示椎动脉频谱异常27例。B.TCD示椎动脉频谱异常24例。③二维图像异常:病变主要在椎骨段4~6节段,显示血管走行弯曲及局部受压狭窄,伴有动脉硬化者可见血管内膜粗糙、增厚、回声增强、斑块形成及管腔狭窄。本组有3例患者行2D-CDFI和TCD检测椎动脉均未见异常,眩晕可能为椎动脉枕段或基底动脉异常引起或其他原因。

表1 38例患者2D-CDFI和TCD检查结果(例)

动脉硬化是发生椎-基底动脉系缺血性眩晕的病理基础,特点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3]。一方面它可以引起血管狭窄,病变远端血流速度降低;另一方面,它使血管壁增厚及弹性减退,血管阻力增高,血流速度减低,血流量下降。血管痉挛在发作期和间歇期都存在的血管狭窄导致血流速度增快。

眩晕患者椎动脉常有异常,可能与椎动脉的解剖及其血流动力学有关,管腔细、走行长,并且穿过颈椎6个横突孔。椎动脉硬化、颈椎骨质疾病、转头等体位变化均可造成椎动脉供血不足而出现眩晕。

3 讨论

二维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和TCD检测椎动脉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已被许多学者肯定。颈部椎动脉的双功能超声探测成功率很高,国外作者报道93%~100%[4]。2D-CDFI能清晰显示椎动脉颈段和椎骨段,TCD能检测椎动脉颅内段。两者均可方便、直观、准确地测量椎动脉或血流状态的相关数据。两者结合使用,能更加全面地分析椎动脉的二维图像及管腔内血流状态,且两者有交叉互补性,能对椎-基底动脉系缺血性眩晕临床诊断提供准确、直接的依据。VA枕段由于解剖位置及走行方向,2D-CDFI与TCD检测均不理想。本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颈椎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和横突孔狭窄等情况下,可使椎动脉椎间段受压发生扭曲;颈6以上钩椎关节骨质增生,骨锥刺激椎动脉,使椎动脉受压、痉挛,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VA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多于椎骨段4~6段发生改变。椎动脉硬化也常引起血管狭窄闭塞。使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发生障碍。本组部分病例表现为颈段向上流速逐渐减慢或增快,并且在某一节段变化显著,部分病例颈段、椎骨段血流减慢,同时伴有颅内段减慢,而部分病例表现为颈段、椎骨段血流参数正常,而颅内段减慢,提示枕段可能有引起血流状态改变的因素,如动脉粥样硬化等。有少数病例颈段、椎骨段血流速度轻度减慢,而颅内段血流正常,这些异常表明VA可单独出现颈段、椎骨段和颅内段的血流状态改变。因而超声医师应逐段、耐心检测,以便获得更多的诊断信息。

[1]王维治,罗祖明,丁新生,等.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2.

[2]瞿国萍,孙健,萧国宏.等.彩色双功超声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探讨[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1,4:193-196.

[3]陆再英,钟南山,谢毅,等.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67.

[4]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579.

猜你喜欢

颈段椎骨椎动脉
PS植入路径上不同动物椎骨近红外特性差异研究*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寰椎骨折临床特点分析
电针项八穴治疗上颈段综合征急性发作期临床研究
颈段与胸上段食管癌的外科治疗现状
下咽及颈段食管癌手术方法探讨
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椎骨形态的初步研究
喉气管组织瓣修复在喉咽癌的临床应用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三针刺配合直旋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