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探讨

2010-07-30张丽刘维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0年1期
关键词:基础会计电算化基础

张丽 刘维

高职院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解决职业岗位综合的复杂问题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须有赖于实训和顶岗实习等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而我国传统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由于其固有的一些弊端,已不能适应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目标,针对这种情况,目前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目的就是通过实施工作过程与教学相结合的各种改革举措,培养实际工作过程所需职业能力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而对于高职实践性很强的《基础会计》课程来说,加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践教学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本文将主要探讨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基础会计》实践教学。以期对高职的《基础会计》实践教学环节有所启发。

一、高职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践教学

目前高职院校的《基础会计》教学正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关注会计的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在《基础会计》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上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实践教学内容不够全面和实践教学不以工作工程为导向等等方面。学生只是学到了脱离实际的会计实践内容,缺少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的会计实践教学。所以高职的《基础会计》实践教学应加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践教学。

2.缺少以工作情景为基础和条件的实践教学

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应以一定的工作情景为基础和条件,实践教学应在一定真实的工作情景下进行,这样学生参加工作后才能很快的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而从目前大多数的高职《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来看,虽然都配有会计模拟实训室,以提供实践教学。但是,就实训室的配置情况来看,远未达到仿真要求。引用的资料大多是虚拟的,模拟资料仿而不真,与实务操作存在较大的差距。另外,目前的会计实践教学,学生只能通过实训教材来了解原始凭证,通过教师的讲解与指导来完成账簿的登记,缺少真实业务的立体感。这些都导致了真实工作情景的缺失。

3.缺少会计岗位分工的实践教学

实际工作中会计岗位一般分为:会计主管、出纳、往来结算、固定资产核算、工资核算、成本费用核算、收入利润核算、稽核、会计电算化管理、总账报表等。而目前高职的《基础会计》实践教学环节,一般是所有会计业务和工作角色自始至终都是由一个学生来全部完成。这一个学生既是会计,又是出纳和主管;既自己填制凭证,又自己审核凭证。没有了会计岗位之间的相互牵制,也脱离了真实的会计工作环境。以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感到茫然不适。

4.手工实训与电算化实训相分离

《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手工实训是基础,是训练学生进行会计工作的基本技能。会计电算化实训重在使学生运用电算化软件完成会计核算的全过程。虽然现在很多单位采用的是会计电算化软件进行会计核算,但手工会计工作是基础是根本。所以高职在进行会计实践教学中,手工和电算化实训应视为同等重要,都应进行。但在一些院校的教学中,由于手工实训形式繁琐,试验需要大量凭证、账簿、报表等材料,实验成本较高,加上近年来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会计工作中的普及,这种手工的实训方式便在一些院校的教学中受到一定的冷落。

二、高职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职业教育中,教学虽然也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但这种技能是独立于工作过程之外的抽象技能,与具体的典型工作任务相分离,学生在校所学到的知识和专业技能与将来所从事的真实的工作环境相差深远,造成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脱离于企业的工作实际。而现代企业由于管理方式的转变,以及竞争的加剧,使得企业越来越需要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高职作为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机构,就应顺应经济界的这一要求,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我们的教学应实现与工作实际零距离的对接。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将工作过程融于教学之中。而会计专业作为职业技能教育非常重要的学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会计实践教学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是由德国著名的职业教育学者Rauner教授和他的团队提出的。该理论提出后迅速被德国的职业教育界所认同。本世纪初,我国一些研究职业教育理论的学者,针对传统职业教育所存在的弊端,也在逐步的探求先进的适应国情的职业教育理论,一些学者开始注意到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随之该理论被零星地介绍到我国,尽管并不系统,但一些核心思想已经被我国职业教育界所接受,并对我国近年来职业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基础会计》是高职财经类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作为会计专业的入门课,一般在大一的第一学期就予以开设,对于学生来说是初次接触会计课程,对于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和具体的实际工作理解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如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应是《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出发点。作为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实践环节教学的实施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就显得重要了。其中《基础会计》实践教学作为会计专业实践课程的起始环节,是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工作的初次接触。那么高职院校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改革就更有其必要性了。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基础会计》实践教学的实现

1.构建以工作情景为基础和条件的《基础会计》实践教学

工作情景实践课程教学应该是完全模拟真实工作情景或是进入真正的生产性单位去工作,而目前的高职院校由于缺少一些硬件和软件的设施条件,在《基础会计》的实践教学中,所构建的工作情景距离真实的工作情景还相差深远。针对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构建以真实的工作情景为基础的会计实践教学,并用还要充分利用模拟实训室去完成一些复杂的会计经济业务真实情景的构建,加强以工作情景为基础和条件的《基础会计》实践教学。

2.加强会计岗位分工的实践教学

实际工作中一般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都是实行相应的岗位分工责任制的,各岗位人员各负其责,相互牵制相互监督,共同完成会计核算工作。但就目前我国高职的《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来看,一般都没有按岗位职责分工来开展实践教学。因此,高职应加强会计各岗位实践教学活动,这样才会接近实际,使得学生能在一个相对真实的工作情景中来学习。例如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都设有有会计员、出纳员、审核员和会计主管,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与实训任务,每隔一定的时间就轮流交换岗位,使学生能分别体验各个岗位的不同要求。这样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就能很快适应各岗位的要求。

3.加大手工实训教学环节

现在企事业单位大都采用电算化形式进行会计核算工作,但高职在进行《基础会计》的实践教学时,更应重视手工实训的教学。因为手工实训是《基础会计》实践教学的基础和根本,学生通过手工实训对如何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报表的学习,能够很透彻的理解《基础会计》的基本理论内容,能够很清楚的掌握实际工作中是如何开展会计工作的。这些也将使得学生在进行会计电算化的学习时更容易理解相应的内容。所以手工实训作为高职院校《基础会计》实践教学的基本受段,应予以加强。教师可在该课程学习后期,购买凭证和账簿以供学生开展实训学习。

4.建立与会计实践环节相适应的企业实习基地

高职院校应与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开展校外实习。教师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的会计部门实习,或者请企业会计人员讲解企业里发生的各项实际业务。通过这些校外实习形式,让学生有机会到实际工作中去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不仅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检验,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帮助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整体环境和整个工作过程有一个更为深刻的印象。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另一方面,聘请在本专业领域第一线的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和高等学校教授,组成会计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们参与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及参与教学过程,成为企业与学校、社会产学研结合的桥梁。使教学活动体现了实际的工作过程。笔者所在的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每年都聘请企业事务所的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参加系部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具有“实际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学生要掌握这种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再现能力,需要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来实现。而教师最为学校培养人才的关键因素,必须成为既懂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知识,又掌握娴熟的专业技能的“双师型”人才。所以高职院校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达到高职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另外也可从企业聘请一定数量的校外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来校兼职,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顺应高职院校对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

猜你喜欢

基础会计电算化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会计电算化系统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探讨
会计电算化模式下财务工作探析
项目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高专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浅议电算化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