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次贷危机下的公允价值

2010-07-30杨明海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0年1期
关键词:次贷公允危机

杨明海 毛 硕

一、次贷危机及次贷危机下的公允价值

次级抵押贷款是银行或贷款机构提供给那些信用等级无法达到普通信贷标准客户的一种按揭购房贷款。这种贷款的首付通常很低甚至不需要首付,只是利率较高,而且大部分次级抵押贷款采取可调整利率的形式。前几年,美国房地产市场高度繁荣,银行利率较低,从而刺激了人们的购房和投资欲望。尤其是部分信贷条件不达标的美国人也希望通过按揭抵押贷款方式购房,因此对次级抵押贷款的需求非常旺盛,这也为后来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2001年至2005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额逐年大幅度增加,2005年达到6250亿美元,2001年增加了5倍。2004年至2006年6月,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到5.25%,利率大幅度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最终导致购房者无力偿还贷款本息,从而产生次贷危机。随着次贷危机的暴发,全球赫赫有名的几家金融公司都遭受了巨大损失:2008年1月15日,美国花旗集团宣布,受次贷影响,2007年第四季度减记次贷资产181亿美元,遭遇了1998年来的首个季度亏损,亏损额高达98.3亿美元,而去年同期净收益达51.3亿美元。华尔街巨头美林证券2007年第三季度资产减记79亿美元,首度报亏12亿美元,第四季度资产减记115亿美元,净亏损达99亿美元,创历史最差纪录,而在2006年第四季度,美林证券还盈利23.5亿美元。瑞银集团因计提140亿美元资产减值,2007年第四季度亏损约合114亿美元。全球最大债券保险商美国MBIA公司也宣布2007年第四季度亏损23亿美元。各大金融机构因次贷危机不断刷新的亏损记录,让全球投资者胆战心惊,股市遭受大幅抛售,据估计,至2008年2月,全球股票市场的市值累计损失超过7万亿美元。

在次贷危机蔓延的过程中,美国一些银行家、金融业人士和国会议员将矛头指向公允价值,他们认为,公允价值在次贷危机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市场价格大幅下跌的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导致金融机构按市价大幅减计资产,使亏损增加,资本充足率下降,引起市场加大资产抛售力度,进而形成“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推动并恶化了次贷危机。英国金融服务局、国际货币基金、国际金融协会等也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模式加剧了信贷紧缩,要求重新审视公允价值会计模式。作为代表抵押贷款商的美国行业组织,消费者抵押贷款联盟于2008年9月29日致函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强烈要求证券交易委员会“立即”中止公允价值会计准则。

但是笔者认为,研究问题要从根源入手,对症下药。本次危机的根源是金融界自己的贷款政策、不恰当的风险管理和监督的不足,而不是会计计量的问题。会计是反应性的。次贷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只是将问题反应出来,使问题更加清晰的暴露出来,让投资者尽快看到了真实的情况。这就像会计计量只是温度计,企业的财务状况好比身体的体温,温度计只能反应体温的高低,但是不能决定其高低。在金融产品价值持续上升时,金融机构乐于看到按公允价值计量而带来的益处;在金融产品价值下跌时,就指责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金融机构的实用主义态度和功利性使公允价值成为了替罪羊。

二、公允价值运用的原因

著名会计史学家查特菲尔德(Chatfield,1974)曾指出“会计的发展是反应性的”。只要客观环境和人们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依存于环境和需求的财务会计就会发生可能的与必要的变化(葛家澍,1998)。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是在工业时代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在这一模式下,成本计量以固定的生产程序为中心,强调成本流转观念,按历史成本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计价;其所反映的信息以历史信息为主,注重实物资产而非无形资产,注重合法形式而非经济实质(孙菊生,1998)。然而80年代后期以来,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信息和金融正成为今天社会的支柱产业。我们所处的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经营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因素。这使得本质上与工业经济相适应,以反映受托经管责任为目标的历史成本难当此任。它不能确认和计量企业外部发生的许多对企业价值及其变化有重要影响的事项和情况,如衍生金融工具、自创商誉、人力资源、知识产权、资产的涨价及生物资产(活的动植物)的生长增值等等。而这时公允价值成为会计计量的新亮点。1990年9月,SEC主席Breeden在美国议会关于银行、住房和城市事务协会发表讲话,力荐使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Scott,2003)。Breeden的讲话揭开了会计计量领域改革的新篇章,为公允价值的运用开辟了道路。此后,美国在推进公允价值计量研究上进行了长期、艰苦的努力。2006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SFAS157号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将其推向了高潮。

运用公允价值的主要原因是对相关性的注重。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会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具有价值,关键是看其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是否相关,是否有助于决策或者提高决策水平。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有助于使用者评价企业过去的决策,证实或者修正过去的有关预测,因而具有反馈价值。无论是国际准则还是我国新准则,对准的“靶心”都是公允价值信息“最忠实地反映了交易的实质”,更真实地描述了市场的变动信息和企业的经营业绩,有助于消除决策中的不确定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特别的,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可以增强银行系统的稳定性。首先,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更加及时的反映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变化,对风险的揭示更加全面,从而增加市场约束和透明度,抑制交叉补贴,有利于及早发现、及时处理银行危机。其次,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可以影响期限和流动性的转换。银行利用金融工具创新可以实现信息转换功能。例如,银行通过证券化及其他风险转换机制控制公允价值会计对盈利和损失产生的负面影响,用流动性准备金支持无法在二级市场上交易的工具的发展,提高流动性不足资产的市场化程度,以及风险的跨期分布,增加银行体系的稳健性。

三、公允价值的不足

然而,由于公允价值本质上仅是一种公允价格。“价格”≠“价值”,在次贷危机背景下,价格波动频繁,尤其对于金融产品而言更是如此。公允价值仅是计量日的一种假设或潜在的现金流,在假设转变为现实的过程中,公允可能已变成不公允,也意味着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性并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相关。因此,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性要辨证地看待,仅具有相对意义上的相关。

在注重相关性的同时,公允价值的运用相对忽略了可靠性。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会计信息要有用,必须以可靠为基础,如果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不可靠的,就会给投资者等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甚至损失。公允价值计量根据公允价值计量估价技术所用参数的可靠程度将公允价值级次划分为三个等级:第一层是有活跃市场交易的金融产品,这类金融产品的“公允价值”根据活跃市场的报价确定;第二层是交易不活跃市场情形下的金融产品,这类金融产品的“公允价值”参考同类产品在活跃市场中的报价或者采用有可客观参考支持的价值模型确定;第三层是没有交易市场的金融产品,这类金融产品的“公允价值”需要管理层根据主观判断和市场假设建立估值模型确定。随着级次的加深,主观性的加大,公允价值并不一定公允。

虽然在次贷危机下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缺陷,但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并没创造出更多的风险。相反,基于市场价值揭露了风险及其后果。即便停止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也不能解决金融危机本身的问题,同时可能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透明度降低,令投资者无法判断企业资产质量的真实状况,从而进一步削弱投资者信心,由此引发的抛售行为反而可能使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同样,退回到历史成本会计也解决不了金融工具的计量问题,公允价值会计并不会给企业带来实际损失,它只是跟随市场,并非领导市场。而且任何一种方法都具有两面性,我们应该在衡量使用公允价值的收益和成本之后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进行取舍。无论从历史发展的回顾还是对未来的展望,公允价值均有其存在的客观性。只不过我们应对公允价值在特殊经济环境运用中的不足加以改进。

四、完善公允价值运用的建议

结合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应该继续使用公允价值,并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前,应当评估当前的经济环境。在市场有效的情况下,采用现有公允价值计量方式进行计量。同时完善公允价值理论体系,详细制定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参考或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新方法。

第二,加大对有关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监管力度,要求企业最大限度地依据市场信息,最小限度地参照企业自己的判断,以增强报告信息的可靠性。并支持对估计公允价值的过程进行更多的披露和提醒审计师和信息使用者会计职业人员可能会作出一些错误判断。

第三,对公允价值在现阶段采用表外披露方式。由于现阶段的公允价值不那么可靠和相关,就不应该在表内披露,应该采用在附注中披露的表外披露方式。此外,应披露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例如,公允价值估值模型及模型中的使用参数数值确定方法和数据采集依据要如实披露。如果仅披露公允价值而不披露各项数值的确定方法,投资者就无法判断股指的可靠性。

第四,采用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孰低的计量属性。当确定的公允价值大于历史成本的,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如果确定的公允价值小于历史成本的,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采用这种方法,在保证一定可靠性和相关性基础上又很好地满足了谨慎性要求。

猜你喜欢

次贷公允危机
公允价值计量在投资性房地产中运用分析
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需要转出吗?
СТО ЛЕТ КИТАЙСКОГО ВУЗА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对公允价值计量:CAS 39的思考
“危机”中的自信
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蔓延和教训
透过金融危机看衍生品发展与监管
危机来袭/等
次贷骨牌祸及全球 中国如何再避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