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肝动脉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术对终末期肝硬化患者肝脏合成功能的影响

2010-05-23杜永国周贵忠贺东平何秀清

山东医药 2010年31期
关键词:凝血酶原终末期脐带

何 晶,杜永国,周 云,周贵忠,林 洪,贺东平,何秀清

(海南省农垦总医院,海口570311)

终末期肝硬化的特征为肝脏的合成、解毒能力等显著下降,与肝脏正常肝细胞的破坏减少有关。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以下简称脐带干细胞)用于治疗终末期肝硬化是新的研究方向,临床已取得一定的效果。观察干细胞在体内是否生长并分化为体内肝细胞,可否通过检测血清白蛋白及凝血酶原活动度来证实。2009年1月~2010年1月,我们采用肝动脉脐带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终未期肝硬化,探讨其短期内对肝脏合成功能的影响。

临床资料:26例肝硬化失代偿期(Child C级)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9~67岁,平均46岁;原发病为乙型肝炎25例,丙型肝炎1例。诊断均符合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术前均检查血白蛋白(ALB)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治疗方法:X线透视下,经股动脉插管至肝固有动脉,注射造影剂,观察肝内血管情况确认病变后,将脐带干细胞悬液(由深圳北科公司提供)8~10 ml(镜下干细胞数达1.0×107~1.0×108/ml)注入。穿刺点加压包扎,术后24 h插管,侧髋,关节限制活动,卧床休息24 h。术前及术后第3天及第2、4、6、8周分别复查血清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计量数据以±s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26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治疗前后ALB、凝血酶原活动度见表1。术后1例出现发热(37.8℃),无过敏、消化道症状加重、肝区疼痛、出血等并发症。

讨论:晚期肝病临床上主要以保肝、对症处理及预防并发症为主,尤其是终末期肝病的治疗总体效果不甚理想。近年来肝移植已成为终末期肝病最理想的治疗选择,但供体的紧缺、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以及高额的治疗费用限制了其临床用。脐带干细胞是一种多潜能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定向分化能力,不仅可支持造血系统,还可向中胚层和外胚层来源的组织分化,在一定的实验条件控制下可分化为肌细胞、成骨细胞、脂肪细胞、神经细胞、肝细胞、心肌细胞等。国内外动物实验均证实其具有诱导分化为肝脏细胞能力,且具备肝细胞的功能,具有来源广泛、采集方便、无伦理学问题等优点。

表1 26例患者治疗前后ALB、凝血酶原活动度变化(±s)

表1 26例患者治疗前后ALB、凝血酶原活动度变化(±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时间 ALB(g/L) 凝血酶原活动度(%)25.17±11.76 27.83±13.32术后第3天 28.27±15.21* 36.55±15.84*第2周 26.42±12.11 35.96±15.68*第4周 27.33±10.69* 41.37±16.73*第6周 28.63±13.01* 46.56±16.92*第8周 30.57±12.16* 52.21±18.03术前*

ALB为肝细胞合成,凝血酶原时间主要由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的水平决定,这两项指标能间接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本研究终末期肝硬化患者在移植脐带干细胞后2个月内血清白蛋白逐渐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从提高,提示肝脏合成功能改善。说明脐带干细胞短期内可帮助肝脏修复受损的肝细胞。治疗过程中我们发现在移植脐带干细胞后第3天,ALB及凝血酶原活动度升高明显,随后迅速下降,随时间的延长又逐渐升高,分析原因可能为移植初大量的干细胞被诱导向肝细胞分化,并具备肝细胞功能;但因部分脐带干细胞未附壁而发生凋亡,故ALB及凝血酶原活动度又迅速下降,而附壁的干细胞逐渐生长繁殖以及肝细胞的修复,肝脏的合成功能也日益增强,ALB及凝血酶原活动度又逐渐升高。

猜你喜欢

凝血酶原终末期脐带
探讨心理干预在终末期肿瘤患者康复中的临床作用
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
腹膜透析在有腹部手术史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中的应用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胎儿脐带绕颈,如何化险为夷
脐带先露与脐带脱垂对胎儿有影响吗
胎儿脐带绕颈,如何化险为夷
姑息护理在终末期心衰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的心理支持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与凝血酶原时间的临床检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