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脑脊液置换在结核性脑膜炎治疗中的应用

2010-07-16赵维川李庆红

山东医药 2010年31期
关键词:鞘内脑膜炎结核性

赵维川,李庆红

(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河北承德067000)

2002年1月~2008年1月,我们对31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行人工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给药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68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男39例,女29例;年龄18~65(39.5 ±17.8)岁。入选患者均符合结核性脑膜炎诊断标准,经询问病史、体检、脑脊液、头颅CT检查后确诊。患者均有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症状和体征,部分患者出现昏迷和抽搐。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7例,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接受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主要药物为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和强的松;脱水剂使用20%甘露醇;配合保肝药及复合维生素。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人工脑脊液(以Fishman[1]提出的正常腰大池脑脊液成分及含量作为配制依据,其处方是:氯化钠6.279 g,氯化钙0.353 g,氯化钾0.216 g,氯化镁0.488 g,碳酸氢钠1.932 g,葡萄糖0.600 g,磷酸氢二钠0.358 g,蒸馏水加至1 000 ml,配制后高压消毒)置换并鞘内注药:常规作腰椎穿刺,缓慢放出脑脊液8~10 ml,再注入等体积人工脑脊液,重复3~5次,最后一次注入异烟肼50 mg及地塞米松2 mg,每3 d置换1次,共7次。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置换并鞘内注药:以生理盐水代替人工脑脊液,其他步骤同观察组。

1.3 观察项目 ①脑脊液生化指标与颅内压:于治疗后第4、8周行腰穿,进行颅内压测量和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测;②临床疗效:治疗10个月判定疗效: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脑脊液检查连续2次正常;好转:症状和体征减轻或消失,无合并症,脑脊液检查有一定改善;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好转,脑脊液改善不明显或病情恶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脑脊液生化、颅内压改变见表1。观察组治愈19例,好转12例,无效0例,治愈率为61.3%,有效率为100%;对照组分别为16、15、6例和43.3%、83.8%,两组有效率与治愈率比较P均<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脑脊液指标与颅内压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脑脊液指标与颅内压比较(±s)

注:与对照组同时点比较,*P<0.05,△P <0.01

组别 n 颅内压(mmH2O) 总蛋白(g/L) 葡萄糖(mmol/L) 氯化物(mmol/L) 白细胞计数(×106/L)31治疗前 312.05 ±17.44 4.15 ±1.37 1.31 ±0.38 97.45 ± 8.11 512.22 ±41.24治疗 4 周 178.36 ±15.24 1.00 ±0.18 2.69 ±0.41 120.01 ± 6.74 89.68 ±61.24治疗8 周 157.45 ±11.45 0.24 ±0.08 2.81 ±0.37 125.66 ±12.33 34.23 ±12.89对照组 37入院时 317.44 ±25.13 3.99 ±1.27 1.21 ±0.31 104.48 ±11.05 543.99 ±47.13第4 周 211.12 ±17.28△ 1.44 ±0.25* 2.26 ±0.35* 113.37 ±12.01* 156.49 ±45.24△第8 周 187.32 ±19.78△ 0.57 ±0.14* 2.47 ±0.29* 121.15 ±10.37* 74.95 ±12.64观察组△

3 讨论

结核性脑膜炎的传统治疗方法为联合应用抗结核药物和糖皮质激素,但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极大地限制了上述药物的应用和疗效,而隐匿结核病灶的存在加大了治疗难度[2]。近年来,有多家医院报道以生理盐水结合抗结核药物进行脑脊液置换进行治疗,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3~5]。但由于生理盐水的离子组成及浓度、渗透压、pH值与脑脊液有较大差异,理论上可对已有损伤的脑组织造成新的损伤,故生理盐水仅能少量使用。

人工脑脊液的概念最早由 Fishman[1]提出,应用类似于脑脊液的人工脑脊液取代生理盐水,不仅能达到冲洗和引流的作用,而且还能在最大程度上起到保护神经组织的作用。动物实验发现,用生理盐水冲洗脑组织污物,引起脑动脉先扩张后收缩的反应。用生理盐水行脑室内灌注出现脑脊液细胞数、蛋白质、Cl-增加,而糖、Na+、K+、Ca2+及 pH 值显著下降,而用自制的人工脑脊液重复上述试验则无上述现象。以后,研究者用人工脑脊液行脑室内持续灌流治疗4例脑膜炎和脑室炎及2例脑室内出血,取得较好效果[6]。人工脑脊液的优点为离子浓度、pH值和渗透压与人类脑脊液相似,可避免生理盐水灌注的许多不良反应,临床应用更加安全。本研究观察组治疗后脑脊液各项生化指标及颅内压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效率和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证实人工脑脊液可进一步提高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效果,优化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方案。

[1]Fishman HA,Greenwald DR,Zare RN.Biosensors in chemical separations[J].Annu Rev Biophys Biomol Struct,1998,27(7):165-198.

[2]祁成,王小英.结核性脑膜炎58例临床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2008,38(11):31-32.

[3]王彦斌,古颖春,宋业琳.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动态疗效观察[6].临床内科杂志,2008,25(1):61-62.

[4]张勇,唐国建,周裕.鞘内注射+脑脊液置换两种方法联用于结核性脑瘤的治疗体会[J].临床肺科杂志,2008,13(5):639.

[5]岳淼,刘风霞,于翠华.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给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28 例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08,48(26):70-71.

[6]Darouiche RO.Treatment of infections associated with surgical implants[J].N Engl J Med.2004,350(14):1422-1429.

猜你喜欢

鞘内脑膜炎结核性
二代测序协助诊断AIDS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脑膜炎1例
不同剂量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联合脑脊液持续引流置换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对比
结核性胸膜炎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IL-33在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鞘内连续注射吗啡和地塞米松在癌性骨痛中的疗效及其机制
多发性硬化应用β干扰素鞘内注射治疗的效果分析
艾滋病合并结核性肛周脓肿1例
T-SPOT TB联合IL-10、IL-27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价值
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给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
误诊为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淋巴瘤2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