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重症支原体肺炎22例临床分析
2010-04-13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102300焦素敏杜蒙蒙袁红梅
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102300) 焦素敏 杜蒙蒙 袁红梅
肺炎支原体感染已成为学龄期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原因,近年来肺炎支原体引起的重症肺炎逐渐增多,病情较重,进展快,单纯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很难控制[1]。如何选择治疗方案一直是临床工作中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将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2007年8月~2010年6月收治的22例重症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2007年8月~2010年6月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收治的重症支原体肺炎患儿,诊断标准参考支原体肺炎和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①血清支原体抗体IgM阳性≥1∶160;②持续高热(39~40℃)1周以上,伴咳嗽或出现严重肺外并发症;③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表现;④肺大叶实变伴胸腔积液或肺不张;⑤符合《儿科学》制定的小儿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⑥单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1周无反应,或病程超过6周仍迁延不愈的为重症支原体肺炎[1]。22例中,男10例,女12例;年龄2~15岁,年龄<3岁的3例 (13.6%),4~6岁3例(13.6%),7~12岁15例(68.3%),15岁1例(4.5%)。平均年龄7.4岁。病程9天~40 天,平均18.7天。
1.2 检测方法 对22例重症支原体肺炎进行回顾分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特异性MP-IgM抗体,同时做血常规、CRP(C反应蛋白)、血生化、血培养及血沉测定,胸部X线、B超检查,心电图,部分病例行肺部CT。
1.3 实验室检查 22例血清特异性MP-IgM抗体均阳性≥1∶160、血培养均阴性、CRP、血沉均升高,其中8例CRP明显升高,所有患儿PPD均阴性。3例白细胞计数升高,2例肝功能异常,2例心肌酶谱升高,5例心电图ST-T改变。
1.4 临床表现 22例中,20例(90.9%)为急性起病,起病至就诊平均为5.5天。以咳嗽、喘息起病,很快出现发热,体温38.0℃~40.0℃,热型不规则(稽留热、弛张热或不规则热),持续7~20天。4例(18.2%)出现喘息或呼吸困难(其中3例为婴幼儿),另2例(9.1%)发病较缓慢,起病至就诊平均10天。起病初期,肺部体征不明显,其中4例(18.2%)肺部听到干湿罗音(均为6岁以下患儿),8例(36.4%)肺部有实变体征(均为6岁以上患儿)。
1.5 并发症及肺外症状 本组22例中,17例(77.3%)除肺部体征外有一个系统以上的肺外脏器受累。其中神经系统3例(13.6%),表现为嗜睡、烦躁、精神萎靡等神经系统症状,无一例出现惊厥;血液系统并发症2例(9.1%),血红蛋白低于100g/L;心血管系统受累8例(36.4%),出现心率增快(除发热所致)、心律不齐、心音低钝,5例(22.7%)心电图ST-T改变,2例(9.1%)心肌酶谱检测示AST、LDH、CK-MB明显升高,血清电解质基本正常,1例(4.5%)合并心包积液;皮肤损害4例(18.2%),表现为多形性皮疹(斑丘疹为主);并发关节痛1例(4.5%);有消化系统症状8例(36.4%),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6例(27.3%),表现为腹泻、腹胀、腹痛5例(22.7%),肝肿大伴ALT增高但无黄疸2例(9.1%),2例(9.1%)出现腹腔积液。出现泌尿系统症状1例(4.5%),表现为镜下血尿、蛋白尿、BUN升高。并发中耳炎1例(4.5%)。17例中2个脏器受损者8例,3个脏器受损者5例,3个以上受损者4例。
1.6 影像学检查 X线胸片提示:双侧肺间质肺炎3例(13.6%),单侧肺浸润19例(86.4%),大多数在肺下叶,其中8例(36.4%)肺实变。22例中4例(18.2%)肺不张,胸部CT显示:3例右上肺不张、1例右中叶肺不张,1例(4.5%)支气管扩张。其中,3例(13.6%)为肺实变、胸腔积液、肺不张并存。13例(59.1%)胸腔积液,2例大量胸腔积液,11例少量胸腔积液。
2 治疗效果
患儿入院后,给予吸氧、镇静、降温、雾化平喘等对症治疗,并均辅以中草药口服。病原学未确定之前,给予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或红霉素)静脉滴注,3例白细胞升高患儿联合应用头孢类(头孢呋辛)抗生素。大部分患儿(17例,77.3%)单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正规治疗7天后效果不佳,仍持续高热、剧烈咳嗽,在血清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后确诊为支原体肺炎,加用甲基强的松龙2mg/kg·d-1静脉滴注,一般连用3~5天,部分患儿停激素后体温反复,改泼尼松2mg/kg·d-1口服治疗,并逐渐减量,疗程约2~3周;5例患儿联合应用丙种球蛋白200~400mg/kg·d-1静脉滴注,连用3~5天;部分病例联合应用利福平。治疗1个疗程(1周)取得明显临床疗效后仍至少继续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2个疗程,总疗程3周左右。肝功能异常的给予肝泰乐保肝治疗,心肌酶谱及心电图异常者给予果糖及维生素C营养心肌,部分合并肺不张、肺实变者给予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灌洗。
用药3~10天患儿热退,肺部罗音消失,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症状改善。心脏症状及肝肿大于治疗5天内消失,心电图于入院后1周检查恢复正常,心肌酶2周后检查正常。1例合并心包积液患儿经治疗10天后复查超声心动图治愈。1例肾功能异常者经氧疗、改善循环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于1周内症状改善,BUN恢复正常。合并少量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的患儿经治疗1~2周后治愈,另2例大量胸腔积液加用胸腔闭式引流后治愈。1例支气管扩张治疗4周后复查治愈。8例肺实变在用药2周后明显改善,3~4周后复查基本治愈。4例肺不张经治疗4周后明显好转,3例行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灌洗治疗,6个月后随访均治愈,无一例闭塞性细支气管炎。除3例患儿因行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灌洗转院外,其余均治愈出院,住院时间8~32天,平均16天。
3 讨论
支原体(MP)是介于病毒与细菌之间的一种特殊微生物[2],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近年来支原体肺炎感染率逐年上升,成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常在托幼机构、学校及家庭引起传播,每隔4~5年可引起地区性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发病为主。近年来重症支原体肺炎和婴幼儿的发病率亦有增加[1~3],但发病高峰仍以学龄期及学龄前儿童为主。本组22例发病年龄段主要在7~12岁,平均年龄7.4岁,与张冰等[4]报道的发病高峰年龄相近。支原体肺炎一般起病缓慢、病情较轻,以咳嗽为主症,体征少,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效果好,或有自限性病程。但近年发现,儿童支原体肺炎患儿胸部Χ线片中大片状阴影和肺外并发症发生率均有增高,说明近年来MP肺炎病情加重,难治性、重症MP肺炎病例明显增多。其机制尚不清楚,考虑可能与支原体存在的耐药性、支原体毒力的变化及儿童体质增强、机体炎症反应过度及因子大量产生等因素有关[5]。重症患者除呼吸系统外,还累及其他系统。本组22例中,17例有不同程度的肺外表现,占77.3%,其中6岁以上儿童10例(45.5%),儿童比婴幼儿更易发生肺外表现。支原体感染肺外表现近年逐渐受到重视,目前认为免疫因素起主要作用。其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MP抗原与人体心、肝、肺、脑、肾及平滑肌等组织存在部分共同抗原,当支原体感染后可产生相应的自身抗体,并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呼吸道外的其他靶器官病变,出现累及相应肺外系统的表现。此外,缺氧也可使重要脏器功能受损。支原体是原核生物界中的最小微生物,含有DNA和RNA,无细胞壁,对作用于细胞壁生物合成的药物不敏感,应选用能影响DNA、RNA或蛋白质合成或细胞膜完整性的药物治疗[3],目前主要以大环内酯类药物为主,儿科临床以红霉素、阿奇霉素最常用。头孢菌素类、利福平能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对支原体有效。单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周以上效果不佳,此时可联合应用抗生素治疗,重症MPP加用利福平治疗,疗效观察较单一应用阿奇霉素为佳。
总之,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须及时综合治疗,一旦诊断,除足量、足疗程应用敏感抗生素外,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头孢菌素类、利福平,早期应用激素和或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可积极防治并发症,且预后良好[5]。目前对于重症MPP的诊治研究尚在探讨阶段,须进一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