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声乐教学中心理调控体系的建构*

2010-04-05郭民建

当代教育科学 2010年7期
关键词:歌唱者歌唱声乐

● 郭民建 孙 璐

浅谈声乐教学中心理调控体系的建构*

● 郭民建 孙 璐

在多元化发展的今天随着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声乐教育者开始重视用心理调控的方法解决声乐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了如何在声乐教学中构建心理调控体系的问题。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为声乐教师提供心理调控方面的理论依据,并为歌唱者找到科学的声乐学习方法提供帮助,同时也是对传统声乐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

声乐教学;心理调控体系

歌唱活动是一种独特的高级行为,是人的大脑系统、呼吸器官、语言器官、共鸣器官、表情与表演器官等生理动作的巧妙组合,是一种内容十分复杂的心理活动。歌唱时的各种心理状态之间又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如果歌唱者心理状态调节不当,就会直接影响到人体这一“乐器”所发出的“音响”的优劣程度,那么就会影响声乐学习者的学习成绩和演唱者的演唱水平。在现阶段的普通高等学校声乐教学与学习之中,我们大多数的教师和同学仍然在注重强调歌唱的方法和技术,而很少去强调歌唱心理状态对演唱的重要性,从而造成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常出现一些心理障碍,使声乐学习停滞不前,甚至半途而废。所以声乐学习不能仅仅重视练习人体发声器官的机理作用,还必须重视心理因素的作用,重视心理调控能力的训练。只有我们真正地解决好歌唱的心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效率,提高声乐演唱的水平,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

由于心理控制体系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本文仅围绕以下四个部分进行论述:

一、良性的互动,愉快的氛围

在声乐学习中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营造一个良好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声乐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生进校后更换声乐教师,但每个老师对声乐观念的理解和声乐教学方法上存在着差异性,学生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然而学生会问:“这位教师究竟怎样?我过去的老师让我唱戏剧女高,他怎么让我唱花腔了呢……?”学生在心理上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对教师的教学充满怀疑,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如果教师不在短期内解决,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如何消除学生的疑问?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取得学生对自己的信任。通过对声乐理论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教学观念。学生也要充分信任和理解自己声乐老师的意图,对自己做出调整,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只有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积极配合,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老师要有良好的师德,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习,采用最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声音观念,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任何一点有失偏颇就会让学生造成不信任感,产生隔阂。另一方面,学生要充分相信和理解老师,按照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去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歌唱水平,让老师能从学生的身上看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学生声乐技术的巩固和提高,将使老师对自己的教学充满信心,学生对自己的声乐学习也会充满向往,同时这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心理上感到放松。从而得到良性循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准确的感知,持久的练习

(一)增加歌唱知觉准确性的训练

注重感觉、情绪和意念对声音的影响和控制。在歌唱的发声中感觉是与心理概念同步而行的,对于大多数的歌唱者来说,体会所唱出音的方式是歌唱的引导,所以初学者应致力于聆听发自嗓音器官中的音及感受它们的感觉。当然做到这一点也需要听觉的有力配合,并伴随记忆的功能。情绪对于每个歌唱者也是极为重要的,要在演唱需要时能充分调动自己的演唱情绪,使思想完全进入到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中,这样可使发声器官处于积极打开的状态,相关机能进行积极的配合、协调,嗓音功能处于一个最佳状态,使演唱更趋于完善。意念在声乐教学中作用很大,如歌唱起音的位置、共鸣点、气息支点、高音的反射点等这些看不到的支点无不需要意念的配合。

(二)坚持不懈的练习

声乐学习中通过准确的心理感知来准确调控声音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枯燥的练习过程,学生必须掌握大量的练声曲和众多的歌曲作品,特别是练声曲的练习枯燥乏味,往往一条练习曲需要许多次的重复揣摩练习才能运用比较准确的心理状态来应对准确的发声状态。加之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常常夹杂着反复性,可以说几乎每前进一步,都要面临各种困难,并付出巨大的努力。在这一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学会持之以恒的精神。反复强调“聪明来自勤奋,成功来自刻苦”这一道理。因此,在歌唱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持久力的培养:①要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歌唱学习,分阶段进行训练。②每天坚持歌唱训练,培养学生歌唱的自觉性。③要在歌唱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坚韧性,不断总结歌唱的经验,不断进行重复训练,提高对歌唱机能的控制能力,使身体各方面的机能达到更好的协调。

三、加强艺术实践,增强演唱自信

经常参加演出实践,增强演唱自信。人的心理活动与实践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任何一名士兵,不经过战火的洗礼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勇敢的战士。同样,一名歌唱者,不经过大量演出实践的磨炼,也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唱家。因此,歌唱者应该经常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尽可能地做到为不同的观众演唱,多熟悉舞台的环境设施及设备。如灯光、音响设备、伴奏乐队或伴奏者的位置等。另外,歌唱者要有强烈的欲望,要自我激励,把演唱看成是一种征求意见的机会,紧张也就不翼而飞了。在增加演出实践的过程中应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在开始阶段,可先选择一些所熟悉的人(如家庭成员、亲近的朋友等)作为自己的观众,也可选择在一些非正式场合进行演唱,然后可选择在一些欣赏层次相对较低的观众面前演唱。在此基础上逐渐使自己熟悉和适应演出的气氛,提高成功的自信心。最后再在正式的场合或为欣赏层次较高的观众演唱。

四、加强理论学习,丰富音乐素养

声乐演唱是一门综合的表演艺术。要求歌唱者既要有精湛的歌唱技能还要有全面的艺术修养。因此首先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少犯错误,少走弯路。作为声乐教师要指导学生精读一些比较有权威的声乐理论作品,同时加大声乐文献的阅读和乐理知识的学习。课下指导学生多听录音、多看视频资料,课上和学生探讨书中的内容,交流听歌的感受,发现学生的优点要及时鼓励,发现问题也要及时地纠正。同时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理论文献中获取解决问题的办法做出读书笔记,这样日积月累,时间一长自身的理论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同时也会令声乐学习及表演出现一个质的飞跃。

在多元化发展的今天随着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声乐教育者开始重视声乐教学中对学生良好心理的培养,因此声乐教育者必须研究和掌握声乐心理的有关理论知识。这样将有利于在教学过程对各种不同心理现象实质进行正确的理解和分析,对其作出科学的解释,以便采取更行之有效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把心理因素融入声乐课教学,是对传统声乐教学的一种发展和突破是教学手段一种实质性的提高。与传统声乐教学法相比,它更能体现声乐艺术的深刻内涵,能更客观地解释声乐艺术美。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能帮助我们头脑灵活地进行教学和科研,它是对传统声乐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是当代声乐教师应该了解和掌握的重要内容,如果能恰当地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指导日常教学和科研,它将成为解决声乐领域中一些关键性问题的途径,也是一个全新的声乐教学观念。

[1]谢华丽.基于心理调控的声乐教学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01).

[2]钟立伟.高师学生歌唱学习心理状态的调查与分析[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11).

[3]姜星名.声乐教学过程中的歌唱心理因素初探[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03).

[4]袁路安.注重歌唱时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J].人民音乐,2000,(11).

[5]刘晓菲.歌唱紧张的心理调控及歌唱心理训练[D].东北师范大学,2006.

郭民建/山东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硕士 孙 璐/山东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

本文系山东科技大学春蕾计划项目“以心理调控为基点探究普通高等学校声乐教学改革” 的成果之一, 课题批准号:2009AZZ173。

(责任编辑:刘延梅)

猜你喜欢

歌唱者歌唱声乐
重读《昆虫记》4 竹笼中的“歌唱者”——蝈蝈儿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歌唱的基本素养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歌唱十月
初探歌唱者演唱中的技术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