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捆扎肢体微量泵输入尿激酶治疗深静脉置管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1例护理

2010-04-05李娟

当代医学 2010年25期
关键词:皮温尿激酶肺栓塞

李娟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60岁,以肺癌收住我科。经股静脉置管给予化疗,患者无特殊不适,半个月后化疗结束拔管。1周后患者出现右下肢肿胀、疼痛、局部皮温增高、活动受限,行右下肢血管彩超示:右下肢深静脉血栓,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2 治疗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或坐位,常规消毒足背部皮肤穿刺点,用7号头皮针穿刺成功后用止血带扎踝关节上5cm处,以不影响动脉血液运行、足背动脉搏动良好、液体顺利输入为宜。用微量泵将尿激酶50万U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恒定输入,15~30min输完,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6000U,2次/d,14天为一疗程。

2 结果

用药3天后肢体肿胀和疼痛明显减轻,局部皮温稍增高,5天后右下肢稍肿胀,局部皮温恢复正常,8天后肿胀明显消退,无疼痛,可下床活动,16天后肿胀完全消退,复查血管彩超血栓明显缩小。

3 护理

3.1 一般护理 早期病人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2 0°~3 0°,严禁按摩患肢及床上活动用力过大,避免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指导患者低盐饮食,减轻水钠潴留,由于患肢肿胀,在一定程度上活动受限,会产生恐惧和焦虑心理,此时,应给予心理安慰,告知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可以治愈。

3.2 溶栓用药的护理 尿激酶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出血,每日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时间,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注意观察神志及瞳孔的变化,有无头痛,呕吐及肢体瘫痪,警惕脑出血的发生,各种操作应轻柔,减少过多穿刺。

3.3 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备好抢救物品和药品,若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窒息感,血压下降等异常情况,首先考虑发生肺栓塞,应立即让患者平卧,给予高流量吸氧,报告医师积极配合抢救。

3.4 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 抗凝血药对预防血栓的形成有重要意义,但过量有出血的危险,所以,应做好出院后按时服药及注意事项的宣教,患者应严格按医嘱剂量服药,定期复查凝血酶原时间,不能盲目加大剂量。嘱患者冬季需注意保暖,饮食上要清淡,多食纤维素、新鲜蔬菜、瓜果及黑木耳等降低血液粘滞度的食物,每日适量运动。

4 结论

促使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包括:静脉血液淤滞、血管损伤及高凝状态,常见于手术、外伤、肿瘤及静脉介入诊断或治疗。但导致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往往是综合因素,正常静脉具有抗血栓形成的功能,在损伤、长期卧床、肿瘤等情况下血流缓慢可引起抑制因子消耗和局部凝血因子积聚,使静脉血栓形成,其形成早期血栓与血管壁仅有轻度粘连,极易脱落造成肺栓塞,甚至导致死亡。随着深静脉置管在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广泛应用,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不可避免。传统的经外周静脉穿刺给药的效果欠佳,溶栓治疗是目前的主要方法之一,具体操作方法:下肢静脉系统由浅静脉系统、深静脉系统和交通静脉系统组成,交通静脉连接深浅静脉系统,在踝关节上方5~10cm处加压阻断浅静脉,迫使溶栓药物尿激酶通过交通静脉进入深静脉,加上微量泵的动力作用减少药物经近端开放的静脉进入体循环,在不影响动脉血液运行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增加了血栓部位的药物浓度,提高了对栓子的溶解作用。此法疗效明显,操作简单,易于观察,加强护理,无出血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猜你喜欢

皮温尿激酶肺栓塞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危险度预测联合肺栓塞排除标准对剖宫产术后肺栓塞的诊断价值
肺栓塞16例误诊分析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皮温变化的研究进展
胸腔微管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
56例肺栓塞患者的心电图分析
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尿激酶溶液冲洗应用于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研究
颅面部动静脉畸形治疗中肺栓塞死亡1例
红外线测温仪测量皮瓣术后皮肤温度的应用
背俞指针疗法对OOC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