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牵扳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规范化

2010-04-05王晶石赵长伟

当代医学 2010年25期
关键词:扳法腰腿痛术者

王晶石 赵长伟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LIDP)是临床上引起腰腿痛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现代研究表明,本病主要是由于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或受外伤后,纤维环破裂引起椎间盘向椎管内后方突出,压迫神经根导致腰腿痛等一系列神经症状。

目前,临床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主要有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手术治疗能够较完全地摘除突出的椎间盘,扩大狭窄的椎管及神经根管,充分解除神经根的压迫,短期疗效好,由于常规手术影响了腰椎的稳定性,远期疗效不满意,且手术费用高,风险大。而保守治疗,风险小,且远期疗效可靠。腰椎牵引具有使椎间隙增宽,减轻椎间盘压力,牵拉后纵韧带,促进髓核不同程度回纳等作用。冯天有等[1]研究认为,手法治疗可利用腰椎管的可容性,通过建立代偿平衡,改善突出髓核与神经根的关系,解除神经根的压迫和有利于神经根水肿的消除,达到减轻或消除临床症状的目的,是应用广泛的治疗方法。目前,临床保守疗法虽然以手法、牵引为主,但手法种类繁多,缺乏规范性和适应性及机理的盲目性。

牵扳法是我院赵文海教授[2]在几十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经验中,运用中医正骨手法和现代医学知识,总结出的一种操作简便、疗效可靠、安全适用的手法,本研究通过观察牵扳法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进一步规范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牵扳治疗方法,为临床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了规范和标准,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2008年间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150例,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1]标准。男98例,女52例。年龄32岁~65岁,平均46.6岁。

1.2 诊断标准 参照胡有谷主编《腰椎间盘突出症》[3]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制定如下标准: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臀部及下肢放射痛,下肢痛呈典型的坐骨神经分布区域的疼痛,腹压增加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正位及侧位片检查有不同程度的生理曲度和椎间隙的改变;CT检查可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的部位与程度。无后纵韧带钙化及各种原因所致的椎管狭窄症等并发症,并能排除脊柱结核等其它骨性疾病。

(7)中医症候(瘀血型):腰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证轻者俯仰不便,重者不能转侧,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涩。

1.3 纳入标准

(1)凡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病例为首选病例。

(2)年龄在18岁~65岁者。

(3)愿意接受保守治疗者。

1.4 排除标准

(1)高血压、心血管病、精神病患者以及妇女妊娠期等。

(2)伴有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腰椎结核、脊髓肿瘤、骨质疏松等病变或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者。

(3)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者,未按规定治疗,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1.5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的诊断疗效标准[4]。

(1)治愈:腰腿痛症状消失,腰部活动功能正常,直腿抬高试验阴性,能恢复正常活动及工作,疗效率≥90%;

(2)显效:腰腿痛症状明显减轻,腰部活动功能基本正常,直腿抬高试验>70о,能恢复正常活动及工作,疗效率≥70%;

(3)有效:腰腿痛症状减轻,腰部活动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直腿抬高试验>60о,生活可自理,疗效率≥30%;

(4)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无好转,疗效率<30%。

1.6 治疗方法

1.6.1 准备手法 运用按、压、滚手法,充分放松局部软组织。⑴按压法:术者以两手拇指掌侧面(指腹)自患者上背部沿脊柱两旁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二条经线,由上而下的按摩至腰骶部,连续3次。然后术者两手交叉,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以手掌自患者第一胸椎开始沿棘突(即督脉)向下按压至腰骶部,左手于按压时稍向足侧用力,连续3次。⑵滚法:术者用手背或手背之掌指关节的突出部,沿患者足太阳膀胱经之两条经线,自上而下的滚动,至腰骶部时稍加用力,患侧滚至足跟部,反复3次。

1.6.2 治疗手法 运用牵、扳手法,以达治疗之效。⑴牵法:患者俯卧床上,术者立于患者足侧,以双手握住其双踝,患者双手拉住床头,使患者与床面呈约45°角用力牵伸,约1min,连续3次。⑵扳法:分俯卧扳法和侧卧扳法两种,俯卧扳法又分为扳腿法和扳肩法,①俯卧扳腿法:术者一手按压患者第3、4腰椎,一手托对侧膝关节,使关节后伸至一定程度,双手同时相对交错用力。恰当时可听到弹响声,左右各做一次。②俯卧扳肩法:术者一手按压于患者第4、5腰椎处,一手扳起对侧肩部,双手同时交错用力,左右各做一次。③侧卧扳法:患者侧卧,健肢在下伸直,患肢在上屈曲,术者立于患者腹侧,屈双肘,一肘放于患者髂骨后外缘,一肘放于患者肩前(与肩平),相互交错用力,然后换体位,另侧再做一次。

1.6.3 整理手法 ⑴仰卧盘腰法:患者仰卧,屈膝屈髋,术者双手握其双膝,使贴近胸前,先左右旋转摇动,然后推动双膝,使腰髋膝过度屈曲,反复做数次,继之以左手固定患者右肩,右手向对侧下压双膝,扭转腰部,然后换右手压患者左肩,左手向相反方向下压双膝,重复1次。⑵侧卧盘腿法:患者侧卧,健肢在下伸直,患肢在上屈曲,术者站于患者腹侧,一手从患肢下绕过按于臀部,前臂托拢患者小腿,以腹部贴靠于患者膝前方,一手握膝上方,前后移动躯干,使患者骨盆产生推拉动作,带动腰椎的活动,然后嘱患者屈髋,使膝部贴胸,术者一手向下方推屈膝部,一手拢住臀部,以前臂托高患肢小腿,在内旋的动作下,使患肢伸直。然后术者以左手握患者膝部,右手握其踝部,运用徐缓加提的运动手法,使患肢作屈曲伸展逐渐升高和略行拔伸的动作,运展的时间稍持久为好。

应用牵扳法20min/次,1次/d,一个月为一个疗程。手法力量的大小依患者身体强壮程度,年龄大小不一等因素因人而异,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手法结束后,患者卧床休息30min。

2 结果

150例病人接受牵扳法及牵引法治疗后,治愈15例,占10.00%,显效92例,占61.3%,有效31例,占20.67%,无效12例,占8.00%,总有效率为92.00%。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由于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或受外伤后,纤维环破裂引起椎间盘向椎管内后方突出,压迫神经根导致腰腿痛等一系列神经症状。本病为骨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占骨科疾病5%~10%,占腰腿痛病人的60%以上,由于疼痛和行动不便,给患者生活、工作和劳动造成很大影响。近几年,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实验和临床研究,对于LIDP诊断及手法、牵引治疗LIDP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本研究通过对1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牵扳法治疗后进行疗效分析,进一步规范牵扳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牵扳法可纠正脊柱的生理弧度及侧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除无菌性炎症,解除肌肉的痉挛,并使部分髓核发生移位,改变神经根和突出物的位置关系,恢复腰椎生理曲度,加强腰椎的稳定性,调整小关节紊乱,分离神经根的粘连,解除神经根受压或受刺激,使症状消失或缓解。本手法操作简便,易于掌握,能够充分发挥病人自身的能动性,活动腰部,使其自行调整复位,该法具有疗程短、见效快、病人痛苦少、医疗费用低等优点,且无副作用,值得更深一步的研究及临床推广。

[1] 冯天有,赵平,梁国跃等.腰椎管内突出髓核的临床意义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5):347.

[2] 赵文海.牵扳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6,16(1):54-55.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4] 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47.

猜你喜欢

扳法腰腿痛术者
冠状动脉介入术者上肢辐射的影响因素及防护
针刺结合艾灸仪治疗寒湿腰腿痛的临床观察
医针灸综合治疗颈肩腰腿痛的临床效果
经皮冠脉介入术中术者头颈部辐射强化防护效果研究
中药透皮技术治疗颈肩腰腿痛
颈肩腰腿痛独特蜂疗 创造外敷治愈前列腺
扳法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运用总结
传统和无痛人工流产术式选择对术后恢复的影响*
Electro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traction and tuina for lumbe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A controlled study on treatment of acute lumbar sprain by acupuncture at Yaotongdian (EX-UE 7) plus tuina manipu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