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种模式对马铃薯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2010-03-23李春勇曾令诚赖金钊邓光道
李春勇 曾令诚 赖金钊 邓光道
耕种模式对马铃薯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李春勇 曾令诚 赖金钊 邓光道
马铃薯是粮食和蔬菜兼用作物,我国各地均有较大面积的栽培。广西是典型的马铃薯冬种区,马铃薯收获时正值市场淡季,经济效益非常显著。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是一项全新的种植技术,是马铃薯生产技术上的一项重要革新,该项栽培技术具有操作简单,省工省力,抗旱耐寒,薯块光洁,产量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因而近年来在我区得到了快速的推广和应用。然而,在推广应用过程中,逐渐发现此技术存在稻草用量大,出苗迟缓,不整齐,易缺苗,绿薯率高和薯块大小差距大,收获后覆盖的稻草未能完全腐烂,对环境和后续作物有轻微影响等问题,农民不乐于应用该项技术。为此,我们开展了耕种模式对马铃薯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以期为改进和创新马铃薯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使用材料为费乌瑞它马铃薯脱毒种薯。
1.2 试验时间与地点
试验于2009年11月3日至2010年3月19日进行。地点设在宾阳县宾州镇勒马村,试验地块为沙质土,中等肥力,水稻收割时要求低桩收割,并将稻草切碎还田。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处理:①机耕,黑色地膜覆盖栽培;②免耕,用沟土铺底加7 cm厚稻草覆盖种植行;③机耕,用7 cm厚稻草覆盖种植行;④机耕,常规栽培。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共12个小区。小区畦包沟宽1.2 m,畦面宽0.8 m,长15 m,小区面积18 m2,四周设保护行。双行种植,株距0.25 m,行距0.4 m,每个小区播25~30 g整薯121个,“∵”型种植,种植行距畦边20 cm。各处理667 m2施肥量为生物有机肥100 kg、三元(15-15-15)硫酸钾复合肥40 kg、硫酸钾30 kg。其中生物有机肥与60%的三元复合肥混匀后全田撒施后开沟起畦,余下的复合肥和全部钾肥播完种薯后施于两株种薯之间。免耕处理下种时避免种薯与复合肥直接接触;黑色地膜覆盖处理播种后保持畦面平整,覆膜要求黑色地膜紧贴畦面并绷紧以利出苗,苗期注意破膜引苗出膜。出苗期保持适宜湿度,整个生长期注意防旱和雨后渍水。
1.4 试验调查项目
栽培过程中,定期检查马铃薯的出苗情况,每个处理顺序抽取10株作记录样本,测量和考查其株高、分枝数、主茎茎粗、冠幅、单株结薯数、单株薯质量、商品薯率[单个薯块≥50 g为商品薯,商品薯率(%)=(10株商品薯总数/10株结薯总数)×100%]等,各调查数据取其平均值。采收完后,称量各小区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栽培模式对马铃薯成苗率及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栽培模式对马铃薯成苗率及地上部生长的影响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处理④的成苗率最高,达到94.37%,最低的是处理②,为78.64%,处理①仅次于处理④;单株分枝数由高至低:处理①>处理④>处理③>处理②;株高和冠幅均以处理④最大,其余各个处理有小幅差距。由此可见,处理①成苗率较高,植株地上部生长更健壮。
2.2 栽培模式对马铃薯产量及商品性的影响
从表1可知,几个马铃薯耕种模式中,处理①的产量、单株薯质量和商品薯率均居首位,处理③的产量和商品薯率仅次于处理①,居第二位,产量最低的是处理②,而商品薯率以处理④垫底。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处理①与处理②、④的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其余各处理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不难看出,处理①,即机耕黑色地膜覆盖栽种模式的单株产薯质量、667 m2产量和商品薯率均优于其他栽培模式,说明黑色地膜覆盖有效地改变了马铃薯的生长环境,促进了马铃薯块茎的膨大和质量的增加。
表1 各处理马铃薯成苗率及地上部生长情况,产量和商品性比较
表2 各处理马铃薯的经济效益分析
2.3 马铃薯不同栽培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
单位土地面积的种植业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取决于当季作物的主要收获物产量和销售价格这两个要素,二者间任一要素增加均能提高生产的效益,反之亦然。然而,在完全自由的农产品贸易活动中价格的变动更快些,因此销售价对鲜活农产品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影响更大些。
由表2可知,本试验中处理①的净产值最高,达3 439元/667 m2,市场最低销售价只要大于0.46元/kg就有利润,而处理④的净产值最低,仅2 039元/667 m2,盈亏临界销售价最高,达0.65元/kg。其他处理介于二者之间,而处理③优于处理②。因此,处理①,即机耕黑色地膜覆盖的栽培模式效益最好,规避风险的能力最强。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机耕+黑色地膜覆盖栽种模式的产量、商品薯率和净产值最高,盈亏临界销售价最低,因此,该技术具有极优的先进性,可在冬种马铃薯生产中优先推广应用;免耕+沟土铺底覆盖稻草和机耕+稻草覆盖这两种栽种模式虽不及前者,但在产量、净产值和盈亏临界销售价均优于常规栽种模式,为选用冬种马铃薯种植技术提供了多样性;常规栽种模式产量低,成本高,效益差,盈亏临界销售价最高,抗风险力低,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和创新。
[1]黄丕金.广西冬种马铃薯的现状与技术创新发展对策[J].广西农学报,2008,23(1):71-73.
[2]韦本辉,韦威泰,甘秀芹,等.马铃薯新品种冬种品比及栽培密度研究[J].中国马铃薯,2005,19(1):30-32.
[3]何虎翼,甘秀琴,韦本辉,等.广西冬种加工型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J].广西农业科学,2009,40(10):1 309-1 311.
[4]邝伟生,张雪,刘玉佩,等.不同耕作方式对冬种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广西农业科学,2008,39(1):30-32.
[5]吴健华.梧州市冬种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试验研究综述[J].广西农业科学,2009,40(6):645-649.
[6]石纪成,喻永芳,胡寿坤,等.马铃薯免耕摆播稻草全程覆盖栽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江蔬菜,2005(12):21-22.
[7]罗小玲,刘家惠.马铃薯免耕不同栽培方式对产量的影响试验[J].广西农业科学,2008,39(3):293-295.
[8]顾中量,陈正远.德宏州冬种马铃薯生产的优势和前景[J].西南农业学报,2004,17(B05):381-383.
李春勇,广西宾阳县宾州镇农业服务中心,530400
曾令诚,宾阳县洋桥镇农业服务中心
赖金钊,邓光道,宾阳县宾州镇农业服务中心
201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