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课堂提问 开放学生思维
2010-02-18赵丽静
赵丽静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就是成功了一半。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要首先培养他们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今,中学语文课堂上这个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问题不少。
1 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现状的基本评价
目前,多数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双向活动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课堂提问重视不够,研究不深,普遍存在粗放提问、实效不高的问题:教师往往随意提问,甚至流水式提问而导致“满堂问”,且所提的大多是低思维度的问题,学生常可用“是”“对”或“不是”“不对”回答,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在为教师讲课或板书“填补空档”服务,教学实效不高。
2 对优化课堂提问意义的认识
优化课堂提问,其实也就是提出新的问题,这对落实培养以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中学语文学科特点着眼,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应是紧密围绕教学目标,紧贴学生学习实际,蕴涵品德素养、语文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机制。
有人曾戏称教师是“职业提问家”,而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应对课堂提问有正确的认识。课堂提问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就教师而言,课堂提问应是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及心理素质水平,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寻求最佳答案,进而获得新知、提高能力、开发智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3 课堂提问方略
3.1 指导学生掌握质疑的手段
美国教育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观察而达到预期目标的控制手段。教师不妨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提问。
1)指导学生从教材的课题、注释及课后练习题入手,进行提问。文章的标题往往是表现中心、提示线索、点明特征、画龙点睛之处,注释和课后题也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好地方,通过这些窗口猜测文章蕴含的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揣摩文章,感悟内容。
2)指导学生关心时事,多听新闻和广播,结合课文内容提问。掌握善问的思路和方向,到生活中找问题,到实践中找问题,生活中的问题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只要学生留心,总能发现问题。
3)从最佳角度来提问。选准一个角度提问,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减少理解障碍。
3.2 课堂置疑的原则
1)要有明确目的性。要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这个中心,优化课堂提问,提哪些问题,在何时提问,提问哪些学生,期望得到怎样的答案,学生可能回答的情况及处理办法等都要有明确的通盘设计。
2)要富有启发性。引导式提问是最具启发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引起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提高思辨能力和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难易适度。课堂提问的难度以是否适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为标准,应该以原有的知识基础为起点,要使多数学生经过短时间的认真思考能回答得出,或者“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教师提问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过难或过易都会给学生带来影响。如《白杨礼赞》一课,作者几次强调白杨树是一种“普通”的树,然而却是“不平凡”的树?“普通”的含义是什么?“不平凡”的含义是什么?讲解者由易到难,让学生逐渐了解象征的意义。相反,如果上来就提象征,就会把学生弄得云里雾里,又怎能把课文讲得很好呢?
4)要善于把矛盾带进课堂。在课堂上针对课文某一问题挑起争论,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例如《孔乙己》一课,从小说对孔乙己衣着和语言的描写可以看出孔乙己是一个悲剧人物,但课文却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用哄笑声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教师通过这些矛盾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和分析,很容易就明白孔乙己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原因,主要是社会造成的。
5)教会学生运用联想。学生的联想力是非常丰富的,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以便于温故知新,纵横结合。有位教师讲《米洛斯的维纳斯》时,问学生:“如果让我们给维纳斯加一个手臂,你认为她的手臂会是什么样的姿态?”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设想,很快就找出多种答案,热情极高。教师接着问道:“那么大家认为哪种维纳斯是最漂亮的呢?”学生自然就想到断臂的维纳斯最美,因为可以给人无尽的想象,在想象中达到完美,自然也就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这样一来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研究不完的学问,可运用的方法多种多样。中学语文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及时总结,为丰富中学语文课堂艺术,提高课堂质量作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