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识字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0-02-18王林霞
王林霞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学生才能比较顺利地进行阅读,从而拓展知识面,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阅读可以巩固识字效果,为生字搭建实践的平台。但是由于对新课标的认识有片面性,识字教学也存在一定的误区。为此,笔者谈几点关于识字教学的思考。
1 力求识字教学与课文阅读相得益彰
新课标指出:识字教学与朗读教学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是阅读的基础。众所周知,当今的语文课堂,教学着力点往往偏移。许多教师为了追求新意,感悟课文,挤用了识字教学时间,阅读充斥着整个课堂,使低年级的课堂缺乏年段特点。而有的教师则将识字片面化,致力于分析字形字义与偏旁结构,忽略其他内容与形式的语文训练。前者看似精彩纷呈,实则是“昙花一现”般的华丽;后者就成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呆板。这样,生字教学与朗读训练、语言积累、情感熏陶不能有机结合起来,识字教学在第一课时中处于极端地位,或者为识字而识字,或者成了“羞答答的玫瑰”。
2 力争识字教学走出课堂,走向社会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养成到生活中识字的意识和习惯,扩大了教师的教学视野,让教师认识到,学生识字的资源和实践的机会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
1)可以利用校园的文化氛围,使识字教学走出课堂;让学生认识同学的名字、课程表、各种标语,校园内的门牌、学风、校训以及名言警句等。
2)利用每个家长的优势,使识字教学进入家庭,将看到的电视与电影节目名称、父母的爱好习惯以及所读的报纸杂志名称写下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识字环境。
3)利用母语环境,使识字教学走向社会,站台、食品、包装袋、电脑、玩具、花鸟鱼虫、日月星辰等都是学生识字的丰富资源。
不过很多教师在安排课外识字的任务后,不再过问,也缺乏一定的实施方案,这样难免造成虎头蛇尾的现象,使得识字教学踪迹难觅,最终会造成两者的分离,起不到识字的效果。在这一实验过程中,可以设置“识字积累卡”,让学生将生活中认识到的字词粘贴或者抄写在积累卡上,最后反馈到学校,教师在班级再组织多种形式的选优、奖励活动,给学生展示课外识字的机会。
3 让识字教学在课外阅读中凸显魅力
阅读在识字教学方面的真正贡献在于它能帮助学生深层次地“熟悉”字,因为在阅读过程中识别一个字,就意味着获得了这个字所具有的意义。但是新教材增加了课文数量,所提供的语言环境毕竟是有限的,学生无法体会到“字”的多变性与丰富性。这就要鼓励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不过阅读书目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安排。著名作家冰波说:“什么样的年龄段就看什么样的书,不要过高,也别过低。”“不要选正在流行的,而要选择获奖作品。”
专家认为,读懂儿童,是引导儿童阅读的必要前提,建议低年级学生读儿童绘本,因为绘本是“形象”与“语言”的中间媒介。国际公认:绘本阅读是低年级学生阅读经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好的绘本不仅仅在讲述一个故事,同时也是在帮助学生提升观察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升华他们的精神境界。
低年级从第二学期开始就可以一节课读几本书了,或一起读一套书中的一本,其余的由学生课外阅读。例如:可以先一起读《恐龙温馨故事》中的《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再让学生自己读《你真好》《我是霸王龙》。还可以引导学生读一套书中每一本的开头,或由教师预告精彩片段,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自己在课外读完整本书。或选择内容或形式相关的几本书,以一本带其他。
在校内,教师可结合阅读内容开展拓展延伸活动,可以读书讲故事,演故事,画故事,续编故事,在扉页处写前言……读《泰迪熊搬家记》,可以学画地图;读《猜猜我有多爱你》,可以引导学生静静地欣赏画面,在视觉的感知与听觉的感受中,使心灵柔软起来、敏感起来;读《可爱的鼠小弟》系列,可以直接在绘本的空白处写写画画……
当阅读把快乐带给学生时,就把无可估量的巨大精神财富带给他们,就为他们建造起自由的精神空间与心灵家园。儿童在与读物进行心灵对话中,在闪烁着人性光辉、充满大自然和谐和童真童趣的字里行间徜徉时,必定会丰富内心,升华境界,健全人格,识字教学方能在此时显示出它无穷的魅力。
当然,无论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都应在课内交流分享,让学生有一个展示的平台。在交流中,学生既可以体验成就感,又可以强化其阅读兴趣。学生很可能没有完全读懂,但学生在字与字的千变万化的组合中,在字的不断组合与发生质变的过程中会朦胧地感受到“字”的丰富内涵。对这种朦胧的感受,教师千万不能用孤立的组词、扩词、写句这样的方式去检验,而是给学生自主开放的自由空间,让识字教学真正回归儿童,回归语文,还识字教学以真正的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