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疼痛科医务人员防止院内感染的防护对策

2010-02-17266071济南军区青岛第二疗养院杨立

中国疗养医学 2010年11期
关键词:戊二醛锐器手套

266071 济南军区青岛第二疗养院 杨立

疼痛已被现代医学列为继呼吸、脉搏、血压、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疼痛科作为近年来飞速发展的独立学科具有门诊量大、传染性病情隐蔽等特点,由于各类神经阻滞及微创介入治疗大量开展,工作人员成为极易受到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采取严格的自我防护措施不仅可使自身免受疾病的侵袭,同时还可避免院内感染给病人带来痛苦。

1 疼痛科易发生院内感染的因素

1.1 化学因素

1.1.1 麻醉剂 有研究表明,接触麻醉剂的女性医务人员有不良妊娠结局,同时存在肾脏病及维生素B12代谢紊乱情况[1]。

1.1.2 戊二醛 临床上戊二醛作为高效灭菌剂得到广泛应用,但其具有刺激性和致敏作用,可引起哮喘、接触性皮炎、鼻炎等。

1.1.3 臭氧 超氧治疗关节疾患日渐增多,而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对眼睛黏膜和肺组织都具有很强的刺激性,引起肺水肿和哮喘。

1.2 物理因素

1.2.1 激光 由于激光具有单色性好,在眼底的色差小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极低的激光能量照射即可引起眼角膜或视网膜的损伤[2]。

1.2.2 锐器刺伤 属物理性损伤的常见原因。如针灸针及注射针头的不慎刺伤,不仅给医务人员带来身体的伤害,更大危害在于这类损伤常易传播疾病。

1.2.3 放射线 随着介入手术中C型臂等影像增强器的广泛应用,使医务人员接触X射线可能性大增,可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低下、晶状体浑浊甚至诱发肿瘤[3]。

1.3 生物因素 据北京地区部分医务人员感染状况调查,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率最高[4]。活动性肺结核及未确诊者,其感染可能性最大。

2 防护对策

2.1 正确的洗手方法 接触病人前后洗手是控制医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因操作要求不同采用不同方法。在进行侵入性操作时须行外科洗手法。

2.2 防止锐器刺伤感染 污染针头和尖锐物必须置固定容器中传递,各项操作严格按操作规程实施,操作者若受到已被污染的针头或锐器损伤,必须立即更换,不能再用于病人。刺伤后立即挤出血液,用酒精复合碘冲洗伤口,肌注高价乙肝免疫球蛋白500单位,并定期进行乙肝血清学检查半年到一年。

2.3 各种防护屏障的应用 保护性的屏障防御能减少医务人员皮肤、黏膜与潜在性感染性体液的接触。

2.3.1 手套 接触被体液、血液污染的物品时使用。操作者手上有创口,须先用创可贴保护后使用。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治疗不同的病人前必须更换,脱掉手套后应立即洗手,重视皮肤、黏膜的防护。

2.3.2 防护服 介入治疗时穿着铅衣防护。普通隔离衣一旦被血液或唾液污染应立即更换,换洗应有固定的时间和场所。

2.3.3 防护眼镜 不同的激光治疗机使用不同的防护眼镜。若眼睛不慎受到照射应立即找眼科医生诊治。

[1]吴伟斌,周永红.试论医学职业暴露及其安全防护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10):629-633.

[2]杨继庆,李海涛.激光的危害和防护[J].科技创新导报,2008(3):123,125.

[3]魏俊英.浅谈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预防措施[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2):4615-4616.

[4]唐晓敏,李新军,罗培林.北京地区部分医务人员HCV感染状况调查[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97,15(4):297.

猜你喜欢

戊二醛锐器手套
棉手套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猪心脏瓣膜假体中戊二醛残留量
戊二醛癸甲溴铵溶液开口稳定性试验研究
新型安全型锐器盒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做只手套好过冬
锐器盒使用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进思路
神秘的白手套
棉手套
蒙医护理实习生实习期间锐器伤调查分析与对策
戊二醛对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