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反思多元思维——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0-02-16江苏谈佩华
江苏 谈佩华
本文论及了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的一些尝试:以故事激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重视让学生体验情感,注重积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合作反思,教师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培养他们多元的思维能力。
阅读能力 合作反思 多元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个性化阅读作为一种全新的语文学习方式,以其主动性、独特性、体验性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关注,日趋成为我们实施新课程的崭新视点。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关于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指出:“十年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可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下面就谈谈自己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一、以故事激趣 培养阅读能力
(一)与生同读 培养阅读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语文教师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纸杂志,把适合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平时我将看到的精彩故事讲给孩子们听,为孩子们提供阅读范例。为了在教室里创设课外阅读环境,我班设立了图书角,动员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书,登记标签,课下传阅,资源共享。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有书可看,拓宽学生的书源。当然要分配图书管理员做好图书管理,并教育学生要爱护书。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以讲促读 培养阅读能力
1.课前5分钟
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培养阅读的兴趣。孩子们每天愿花两个小时看电视,却不愿花30分钟看书,这是我们现在教育的危机。对许多孩子来说,学习阅读是一个缓慢、困难的过程。应告诉学生,书中的知识能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明白书对于我们是多么重要。我利用晨会课的时间,坚持每天安排5分钟的说话训练;“我来说一说”,让学生轮流上台,或说一新闻,或讲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解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调动每一个学生阅读的自主动机,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促进其学习和成长。这样把单一、毫无目的的读书看报变为丰富多彩的语言积累过程,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了他们的课外阅读量。利用课堂教学渗透课外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名作家及其代表作,有关的奇闻轶事,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去更多地了解有关知识。因此,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我都会向学生介绍,让学生去阅读。
2.读书竞赛
皮亚杰认为:“儿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实活动,教育就不可能成功。”事实上,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内心产生阅读的需要,并将需要转化为动机,激发学生多读书的愿望。不拘一格的活动,会让孩子们对课外阅读乐此不疲;从而逐渐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竞赛活动,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在阅读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不会收到实效的。因此,我定期开展“讲故事”、“手抄报”、“漫游书海读书征文”、“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让他们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有了一定的阅读兴趣和积累,必须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二、体验作品情感 培养阅读能力
所谓“体验”,就是亲身经历,就是联系自身体会。它具有亲历性、内发性和独特性。古人讲:“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就是说作者是有了情思再有文辞,而读者是先看了文辞再体会到情思。但不管怎样,情感是一篇文章的主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形象是激活学生积累,激发学生体验,增强学生感受的重要前提。为此,我们必须重视优美、形象、富有智慧、情感与情趣的情境创设,以唤醒学生的情感与经验积累。
1.媒体创设情境,获得情感体验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将声、形、光、色综合运用,在课堂上恰当地引入媒体,为学生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对文本的内容、人物的思想、情感获得多元体验。如《秦兵马俑》,作者采用了数据、比较、举例等方法,通过丰富和合理的想象,把秦兵马俑的特点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然而由于不少学生缺乏对兵马俑直接的感观印象,课文中众多类型各异的兵马俑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显得苍白无力。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把秦兵马俑的有关资料以课件形式展示,化抽象的文字符号为生动直观的画面,辅之以恰如其分的音乐、旁白,就能让学生用眼睛触摸到兵马俑各具个性的丰富形态,从而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起民族自豪感。
2.朗读想象文章,引领情感体验
我们在阅读文章时,找出感人的句子,把对语言的品析和情感的体味联系起来,透过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的情感,说出自己的喜好、憎恶、同情、怜悯等心理感受。这样,不仅可以深入理解文章内容,而且能帮助我们把文章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如《灰椋鸟》中在写鸟儿们“排空而至”的情景时这样写道:“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排空而至”,然后启发学生通过对“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数百米长的长队”、“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等语句展开想象,进一步加深对“排空而至”的理解,体会鸟儿归林的场面是多么的壮观!这样,抓住重点词语,深挖其内涵,可让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
3.通过观察想象,畅谈情感体验
图文并茂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一大特色。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可以使教与学变得更加简单而有效。如《大江保卫战》中的两幅插图,一幅是解放军战士迎着湍急的水流,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另一幅是战士们赤着胸膛与胳膊,肩扛着沙包,污泥水从脸膛上挂下来,分不清鼻子与眼睛。利用如此感人、煽情的画面,老师引导学生对战士们衣着、动作等的细致观察及整个光辉形象的感知,从而把握住英雄们奋不顾身、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崇高内心世界。继而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此时此刻,战士们的心中会想些什么?你的脑海里又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通过观察、想象,让学生畅谈阅读过程中获得的情感体验。
情感不但具有感染性,可以唤起学生与人物相通的感情;情感还具有动力功能,它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调节支配的作用。因此,阅读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把握和体验了作者和人物的感情之后,及时评价人物形象,深化情感体验,这样就能使学生被激起的情感向高层次升华,成为一种潜在的精神力量。
三、合作反思 个性探究 培养学生多元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而不是机械地“教教材”,要倡导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习。阅读教学探究是关键,因为阅读不仅仅是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的学习活动,更是要发现新问题、萌生新思想的思维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积极引导学生相互合作,创设一个民主轻松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自由充分的表达、质疑、讨论的机会。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培养他们多元的思维能力。
1.抓住问题,引发探究
问题是思维的催化剂,是探究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问题往往产生于具体的情景,要让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就要有意识地创设探究情景。
如教学:描写春天的成语时,有的学生一口气说十多个,可是要学生真正理解这些成语,会用这些成语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课堂上我问学生:“这些成语你们都理解了吗?”学生都说理解了,于是我顺水推舟:“你们能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些成语的意思表达出来吗?”顿时,小小组内便炸开了锅,讨论的气氛很热烈。交流时,有的小组说要用图画来画出春天的五彩缤纷,有的小组说要用这些成语来说句子。会用了当然也就理解了。有的小组说要用歌曲来理解,一曲《春天在哪里》,唱出了小朋友们对成语春暖花开的理解。有的小组说读一篇描写春天的文章,让大家感受成语万紫千红的美妙。由于每个小组都以学生个性为依据而组成,学生的合作、探索、交流更为充分,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促使每个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
2.提出问题,激励探究
例如我教:《猴子种果树》一课,学生就产生了疑问:农谚“梨五杏四、桃三樱二”说的是真的吗?这一问我知道学生对于什么是农谚还不清楚,他们没有种果树的生活经验。于是我把这个问题留到了课外的一个小调查研究的活动中。在这个活动中我让学生上网搜集农谚,走访身边的农民,了解农谚的产生及意义。很快学生就明白了农谚是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总结。
3.精读细品,读中探究
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寻找根据,细细品味语言文字。体味、发现课文句中表达的情感,理解遣词造句的准确及通过朗读将具有丰富内涵的标点符号和深刻的寓意表现出来的过程,即是探究——发现的过程。能使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落到实处。例如我教学《槐乡五月》一文时,设计了几处对语言文字的训练及推敲:
(1)“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这两句比喻句勾勒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是美的,如果让学生纯粹地从读文感悟,是很困难的。如何让学生体验到这种美,图文对照学习是一个途径。此外我引导学生进行补白训练:“这是作者眼中的槐花,你眼中的槐花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呢?(观察槐花)让我们也来说一说。(练习句式:有的槐花,像_____________。)”
(2)对于语言文字的推敲我更是不放松,如“清香、醇香、浓香”“香海”“浸”这几个词的理解。我努力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并通过朗读,使学生意识到这些词形象地写出了槐花的香味,整个槐乡芳香四溢。
再如读到“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时,我追问学生,人会“飘”吗?为什么用“飘”?说明了什么?一个“飘”字中蕴藏着槐乡孩子的“乐”,这是何等精妙,因此教师设疑,引导学生体会小姑娘们的内心是十分快活的。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不遗余力地感悟、品味,从而体会文章遣词造句的精妙。
4.启发求异 多向探究
引导求异思维,即教师要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从问题的逆向、侧向等各个方面去思考,善于联想,敢于想象,勇于探究,不满足于唯一的答案。例如《狼和小羊》一文中的最后一句话:“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按照顺向思维定式,小羊肯定成了狼的口中之餐、腹中之物。为了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可启发学生:“小羊真的被狼吃掉了吗?”学生肯定会续编出各种各样的结局。开放性是探究性学习的一大特征,在学生探究课文的思想内容或写作方法的过程中,不要要求全体学生追求统一的认识、统一的结论,应允许有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见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教师,决不能一锤定音,要注意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倡导个性的弘扬。
正如萨特所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主动、积极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是创造意义。因此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要重视张扬学生的个性,从关注语言回到关注人自身,它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所拥有的一种生活,成为学生探索和创造人生的捷径。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全国中语会编.语文教育论文选.开明出版社,1995年版.
[2]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3]袁振国.教育新思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张必东.全国语文教师精短论文大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台瑞华.王立龙.张玉芬.李毅.韩春梅等作.〈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之理念解读.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