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禁地”挺进——例谈作文教学的主动突围

2010-02-16江苏赵冬俊

作文教学研究 2010年2期
关键词:习作情感作文

江苏 徐 莉 赵冬俊

向“禁地”挺进
——例谈作文教学的主动突围

江苏 徐 莉 赵冬俊

人,有一种本能叫“语言本能”。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作文本是一件极其自然轻松的事情,如同马儿奔驰在茫茫原野。然而,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从成人角度出发,对学生作文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要求学生记录美好的经历,体现高尚的情操,展现美好的情感……于是,学生习作的原野上,人为地兀立出一块又一块“不能入内”的禁地。学生作文,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久而久之,他们失去了驰骋的野性,渐渐地竟不知如何为文。

作文教学,如何冲出重围?办法之一,就是向“禁地”挺进,推倒人为的障碍,还作文本来面目。

一、松开命题的金箍

写作是一项创造性的精神生产活动,作文的命题必须留给作者较大的思维空间和自主表现空间。

蹩脚的作文题,往往给人一种压抑和窒息的感觉,让人无法实现真正的言说。具体表现为:

1.离生活,故作“高”“深”

如“行走在消逝中”、“诗意地生活”、“怀想天空”“山的沉稳,水的灵动”。这些题目要的是联想,抒情,形容,比拟,题意灵空,文学味浓重,生活味稀缺,学生如坠五里雾中①。为文时望题兴叹者居多,只好故作高深,无病呻吟。

2.主题先行,“心”“手”相悖

1998年高考作文“战胜脆弱”或“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据抽样调查,竟有三分之一的考生在文中不是以“自伤、自残”,就是以“父母伤亡”为代价来“战胜脆弱”“追求坚韧”。再如,某市毕业考试的话题作文——“尊重,往往创造美好的境界。请以“尊重”为话题,完成一篇习作”。(大概借鉴课文《珍珠鸟》中的点睛之笔“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命题者对“尊重”这一话题的价值取向已有所限制,丝毫不顾及学生是否认同,是否具有切身的体验,学生需要做的只是用事实证明,哪里还容得下自己的“观察”、“体验”。如此命题,学生的实际作文与“我手写我心”的理想作文追求相去甚远。

作文命题,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写作兴趣。优秀的作文题,能产生一种强烈的“唤醒”功能,唤醒冷却的内心情感,唤醒平常的生活情景,唤醒强烈的表达意识。

1.反其道而行,力避“套作”

《我的同桌》、《我的老师》、《一件有意义的事》这样的作文题,大有超越时空,经久不败之势。学生对这些人、这些事耳熟能详,早就胸有“成篇”。他们笔下的同桌全都勤奋好学、助人为乐,他们笔下的老师,全都和蔼可亲,爱岗敬业。这些千篇一律的作文,看不出作者的思想火花,感受不到作者的情感波涛。作文,只是词语堆积起来的应时之需的垃圾。

为避免这类“套板作文”,我常反其道而行之。让学生写《最令我讨厌的人》、《无聊的一件事》《那次,我失败了》。由于这类题目新颖而富冲击力,它是学生的笔所没有触及的被老师称为“灰色禁地”的新领域,易唤醒被学生搁置一边的内心情感。这样的题目,常常会催生一些充满真情、个性迸发的佳作。

2.贴近生活,表现真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只要将作文题牢牢地定位于普通生活之中,学生的观察力、体验感和表现欲就不难点燃。

如,关于“尊重”的话题作文。不能想当然地从概念出发,让阅历不深,道德品质还未成熟的学生,描述“尊重所创造的美好境界”。设计时,我增加引语:“……过去的日子里,也许,你没有尊重他人的隐私,偷看同学日记;也许,你没有尊重他人人格,给人取绰号;也许,你没有尊重长辈的意见,任性而为……。想到这些,也许你会悄悄地脸红,而脸红意味着你的长大。请以‘尊重’为话题,完成习作。”同是,关于“尊重”的话题作文,高低优劣,自能辨识。前者,远离学生生活,学生免不了要违心地东拼西凑,矫情造作。而后者,引领学生挺进“揭露自我”的禁地,唤醒平常的生活情景,从而“平复”了学生写作的广阔原野。

3.活用口语,易于接纳

大多作文题,追求诗意、规范、端庄的书面表达效果,常给人正襟危坐的严肃感。如果间以口语化作文题,学生会产生亲近感而乐于接纳。如“妈,你有白头发了”与“妈妈不再年轻”,前者,是交际用语,一下子将学生推进具体的生活情境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自己说句话的前前后后,从而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思考之弦。而后者,似心底的一声叹息,不易唤醒学生的表达欲望。

二、砸烂立意的枷锁

我们的作文教育中带有明显的“道德判断”,“思想健康”“立意高远”,而且成了写作的第一要义。

学生这样描写进食堂的瞬间——

刚进食堂,同学们便如猛虎下山。冲到窗口,他们如“奔驰”,突然来个急刹,整个身子稳稳地、潇洒地停住了。

老师提醒学生——这样描写有损学校管理不善的形象,这样的“潇洒”不值得欣赏。

学生这样记录自己的矛盾心理——

自习,老师安排我管理班级纪律。可总有些同学讲话,而且尽是我的好朋友。我铁面无私地将他们的名字记到黑板上,但他们似乎并不买账,以为我是他们的好朋友,就会网开一面。于是,他们照例说着话。我火了,大声吼道:“再讲,就跟你们报告老师。”见他们有所收敛,我又想:平日手把手,肩并肩的,有难同当,多有兄弟情义啊!报告还是不报告呢?报告老师又伤害了兄弟情义,但不报告,他们又太猖狂了!我便狠下心来,要将他们报告老师。老师真的来了,心却不知怎的,又软下来了。

老师找其谈心——对待不守纪律的同学,要一视同仁,不能包庇!

在这里,立意不高的习作,成为老师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凭证。他们忘记了指导学生准确、生动地进行言语表达的本体任务,而试图拨正学生思想,唯恐“思想不正,全文皆败”。

在此背景下,学生学会蒙蔽自己,对真实世界“视而不见”,他们紧锁着自己的心扉,去揣摩老师的意图,迎合老师的“健康口味”。他们不由自主不大情愿地生活在别人的思想、情感里,任自己一片荒芜。

学生时代是人的情感最丰富,最易变的时期:恶作剧后的窃喜,受人批评的愤怒,遭人嘲讽的苦恼,无法抉择的矛盾……可以说,他们每一分钟都有情感波澜在起伏,每一秒都有感情的浪花在飞溅。作文应是他们情感变化的记录表,哭了,笑了,急了,跳了,都应该毫无顾忌地飞到五线谱上,成为他们人生乐章的一个个美妙音符。如果,只能接纳“高昂”,拒斥“低沉”,学生习作将变成毫无生气的“高调宣言”。

诗人北岛的代表作《一切》,曾被批评为“思想不健康”,并扣之以“虚无主义”“悲观主义”的帽子,有些批评家引用舒婷的《这也是一切——答一位青年朋友的〈一切〉》,来进一步反证北岛的不是。这种批评让舒婷不安,她赶紧在文章里申明说:我笨拙地想补充他,结果就思想和艺术都不如他的深刻、响亮和有力。舒婷的说明是真实的。道理很简单,比较的“乐观”,并不能产生比较乐观的好诗,同样,比较的“悲观”,未必就是比较悲观的坏诗。

教学中,我们就是这样左削“悲”右砍“怒”以保“思想健康立意高”,以致学生作文的天地,只剩针尖大小罢了。在针尖上,学生还如何载歌载舞?

人有悲、欢,人有喜、怒。作文就是表现这些真实情感的载体——

……赵老师说要把“创编故事大赛”中获奖同学的作文编到小报上。

可当我快速浏览下来,心情如遭晴天霹雳,小报上并没有我的获奖作文……我觉得赵老师口是心非,嘴上一套,心里一套。他常教育我们“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全是屁话。

——节选《口是心非》

单就这篇文章的立意,有令人振奋的地方吗?无非是发了一通牢骚,表现自己的不满心绪。然而,透过这只言片语,我们可以触摸儿童心灵的实态。那属于学生时代的自私、狭隘与小家子气,是弥足珍贵的。若因为“立意”,而要求所有的孩子都“温文尔雅”,那是对言语生命的摧残。难道表现“不满”的情绪就是不健康,就是立意低下?

朗读这篇作文时,不登大雅之堂的“屁话”,引得一阵哄笑。尴尬的我,也投之一笑:比立意更要紧的是学生表达的欲望,表达的痛快,表达的胜利。

三、放下评改的利刃

1.尊重生活的真实

学生作文里有这样一句话:“星期天,我带着爸爸妈妈到小河边玩,教他们兴致勃勃地捞河里的小蝌蚪。”老师改为;“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我到小河边玩,兴致勃勃地替我捞河里的小蝌蚪。”未曾料到,学生竟固执地将这句话改了回来,因为爸爸妈妈开始不愿去,后来,小作者苦苦动员,才带领他们去的。

作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位”“关注学生的生活”。我们所要做的是了解学生的生活,设身处地地想象学生内心的意思和情感,以此指导学生作文,评改学生习作,而不是想当然地凭一己好恶——手执利刃,顺者昌逆者地肆意砍伐,迫其就范。

本学期,学校推广校园集体舞。学生如是描述学跳集体舞的经历。

体育课,我们学了一种特殊的舞——校园集体舞。

老师开始分组了。我万万没想到,居然是男生和女生一起跳。我真想假装肚子疼,向老师请个假。可我装不出那个样儿,没办法。只好安分守己地待在操场上。

开始教舞蹈动作了。我们女生的预备动作是两只手像孔雀开屏一样,贴着裤缝。不过,轮到我们,就像母鸡一样,张着两只笨拙的翅膀。

第二个动作是女生的手放在男生的手上,许多同学都不愿意。男生和男生跳的那一对可高兴了:“老师,有人不牵手。”他们幸灾乐祸地打小报告。老师一听,便停下来,挨对挨地检查。待老师一走,我们连忙把手放下,不停地在裤子或衣服上用力地擦,那架势,恨不得立刻将与别人牵过的手一瞬间抹掉。让人不再想起,和某某牵过手。老师一来,又要将两只手放在一起,反反复复,弄得老师像个媒婆似的。

和倪艳一起跳的赵明刚就聪明了——他将一张纸叠成结实的小长条,两人各拿一半。老师也没发现。

作文表现出学生对集体舞的排斥。

这是处于青春期的少年特有的心理(正因为这种心理,学生习作才能如此自然、生动)。无须大惊小怪,视其为洪水猛兽,而在作文评改中给予严厉的规劝,因为“自然挥洒出绝妙篇章,理智横加干扰,会毁损万物的完美形象”(华兹华斯)。所以,我只从作文的角度,这样评价:

校园集体舞只是听说,并未亲见。读了周婷婷的这段文字形象感极强的文字——用我们头脑中已有的形象来描摹她需要表现的动作,我似乎可以想象同学们初学时笨拙的舞姿,扭捏的合作。

在那位公然与老师唱反调,不肯与女生同组跳舞的男生作文里,我留下这样的感言:

读着这些文字,我想起读师范的我——很是害羞,不愿答理女孩子。为了锻炼与别人交往的能力,我毅然报名参加了“舞蹈兴趣小组”。这在同学看来,是匪夷所思的——那是要和女生拉手的(相当于校园集体舞)!就这样,在有些同学的冷嘲热讽中,我坚持下来。后来,代表班里参加校园舞比赛,我们队两度夺冠。做老师了,我一直有这样的梦想——让每个孩子学会舞蹈,因为健康的舞蹈,会给你健康的身体和柔韧的心灵。

2.滋润焦渴的心田

某校曾发生这样一件令人遗憾的事:一女生在《我的一个秘密》这篇作文中告诉老师,她暗恋上了某男孩,已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十分痛苦,可是老师阅后只批了八个字:直抒胸臆,排比有力。本想得到老师帮助的女孩大大地失望了,自责、焦虑、迷惘和无助的她最终得了抑郁症而只有中途辍学②。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写作的同时,也担当着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融通情感的责任。作为成长中的学生,他们不免表现得思想狭隘、情感偏激,心理脆弱。这需要老师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始终朝着太阳的方向生长。以免得他们在作文的茫茫原野上,误入情感纠缠的沼泽,不能自救;陷入愤世嫉俗的怪圈,不能自强。

毕业考试前夕,学生禁锢在书山题海之中。一位爱好写作的学生,怀着无比激愤的心情写下一篇题为《笼中遐想》的作文,诉说自己生活在老师们铸造的铁笼里的苦恼与烦闷,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老师的仇恨与敌视,恨不能将老师“五马分尸”。我理解学生的处境与心情,但这种愤恨,最先扭曲的是学生自己。

我在学生作文本上,题写了台湾诗人非马的一首小诗——《鸟笼》:“鸟笼,把笼门打开,让鸟飞走。把自由还给鸟笼。”再让其写一篇《笼中遐想(二)》。我高兴地看到,学生,跳出了狭隘的思维圈,把老师看作他们同病相怜的“战友”。这种跳跃,其实就是人生态度的改变,思维方式的转变。

一位在校中学生,在给妈妈的信中,有这样的猜疑和隐忧:

“妈妈,你快生小宝宝了,别人说你生了小宝宝就不爱我了,我都不信,因为,你是我妈妈。”

老师将这封情真意切的书信,编进班级小报,并写下这样的评点:

听别人说自己要失去母亲的爱了,作者的心中何其忐忑!宝宝都快生了,可见这种忐忑之情已经憋在她心里好长时间了!可是,在她看来,这样一个敏感的问题,实在是难以启齿,今天 ,她终于可以借着写信这个合适的方式一吐为快了。“别人都说你生了小宝宝就不爱我了,我都不信”,理由是“因为,你是我妈妈。”请注意,她在叙述这个理由时使用了一个逗号,这似乎是一种委婉,体现了对妈妈的尊重;这似乎还是一声哽咽,让妈妈觉得这女儿特别楚楚可怜;这似乎更是一种蓄势待发,让人觉得后面的理由掷地有声!这就是文字的魅力,这也是书信的特长!

这样的评点,是纯粹站在读者角度,对学生习作进行的文本细读。这份细腻的关怀,使学生焦躁不安的心得到抚慰,学生还怎能不用心写作,自由写作。

①范守纲.温故.语文学习.2008年第一期卷首.

②毛荣富.作文教学与学生的心灵和谐.语文学习.2007年第5期.

江苏省兴化市张郭中心校)

猜你喜欢

习作情感作文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