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共生 互惠双赢——试谈阅读能力向写作能力迁移的思路与策略

2010-02-16江苏

作文教学研究 2010年2期
关键词:习作题目中心

江苏

心理学上对学习迁移概念的解释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积极的称正迁移。阅读与写作本身就是一个合二为一的包容体,它们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叶圣陶也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如果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使阅读能力向写作能力迁移,就能真正实现低耗高效的新语文教学境界。叶圣陶先生还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确实,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集崇高的思想境界、独特的写作技巧、流畅的语言风格于一体的优秀之作,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好范文。

一、小题大作——解题、破题与拟题、审题的对应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对文章内涵的高度概括和浓缩,是对文章主题的重要诠译。为文命题,如同画龙点睛,尚需神来之笔。制作标题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俗话说“好题一半文”,所以对于题目我们有必要进行好好的研究。

在学生的习作中,我们经常看到的题目都是呆板的陈述式的口吻,例如《我的妈妈》、《一件难忘的事》、《我感谢你》、《我的烦恼》……就似开门见山,一目了然,使读者一下子失去了阅读的兴趣,老师批得也是头昏脑涨。而静下心来反思,我们的教学中何尝将拟题放在一节正式的议程课上来的呢?往往对于与选材、词句等会花上一定的功夫,但是题目似乎都是任其自然发展的。因此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就可以渗透一定拟题、审题的方法。

1.情感直抒式

例如六年级的《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通过朗读题目,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肖邦强烈的归国之心,“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四年级的《走,我们去植树》是一个祈使句,题目不仅告诉我们文章描述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情景,更重要的通过一个“走”表达了作者呼唤少先队员去植树造林,从而改造大自然的坚强决心。纵观我们语文教材的课题中,凡是表达了作者强烈情感的文章题目,往往都会用上祈使句,进而可以引申到平时写作的题目中:当受到爸爸、妈妈重重学习压力,想获得自由时,就可以用《请把星期天还给我吧!》;当看到周围的自然环境受到破坏,想唤起人们灵魂深处的觉醒时,就可以用上《不要再执迷不悟了!》等。

2.事件提要式

在小学阶段教材中多为叙事类文章,而多数文章的标题往往浓缩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像《郑和远航》、《司马迁发奋写〈史记〉》、《三打白骨精》……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懂得这是文章的中心,全文就紧紧围绕这中心事件而展开的。像《郑和远航》,作者就围绕怎么“远航”以及“远航”的意义而叙述;《司马迁发奋写〈史记〉》中以“发奋”二字为题眼,通过刻画,描述一个忍辱负重、不畏艰难的伟人形象;《三打白骨精》以题目中的“三打”为全文的中心,将孙悟空的疾恶如仇、积德行善,为民除害的品质勾勒得淋漓尽致……这样的一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题目,除了说清事情外,更应抓住中心,凸显重心。这是平时的作文中最为常见、也是最为实用的题目,像《打扮我们的家》、《夜探鬼屋》、《智擒耗子》……以“打扮”、“夜探”、“智擒”为文章的发源口,而重点叙述。

3.哲理隐喻式

文章的题目不仅概括了主要内容,有时还隐射着某种人生哲理,给人以启迪。就如《爱如茉莉》,题目告诉我们真爱不一定是缠缠绵绵、轰轰烈烈的,如玫瑰般浓香。它就如盛开的茉莉花发出的清香。《月光启蒙》题目不仅告诉我们月光给予“我”启蒙,更隐含着母亲在月光下,以月为题,以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为阶梯,引领我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在教学中,包括像《理想的风筝》、《最大的麦穗》等等这类题目,我们应该使学生不仅理解题目的表层意思,更应透过表面,看到深层的含义。在以后的作文中还可以恰当运用这类题目。有了平时阅读教学中的渗透,慢慢地在学生笔下就会出现《拐弯》、《乌云已经过去》、《含泪的笑》……这样富有哲理的题目。

除了以上一些文章题目的形式,还有像成语概括式、名字直白式……如果在教学中,我们能重视拟题的作用,将拟题放在重要的位置,那么作文中千人一面的标题就会少见。

二、标新立异——归纳中心与立意、选材的对应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古人云:“文以意为先,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立意的要求:扣题、鲜明、深刻、新颖。所以我们立意要注意两点:一是立意之前要认真审题审材料,确保立意扣题准确,确保立意符合题目要求,二是立意思维要开阔,文章切入的角度要新颖,要善于发散思维,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而在作文批阅中,经常碰到这样的现象:要么连最为基本的作文要求都没有完全领悟,就开始脚踩西瓜皮,任意散漫地写作,到头来犯了习作的最大错误——偏题,与中心背道而驰:要么无病呻吟,要么题材大同小异……在批阅之时,我们的教师都会埋怨学生不会审题,不会选材。其实,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就应时时渗透作文的立意与选材。

1.立意决定主旋律——由分散到集中

立意指引着整篇文章的方向,材料是其内在的外显。我们在教学中就应牢牢把握课堂的脉搏,以教材为最好的模本,只有最初的依葫芦画瓢画得有模有样,才会有最终独树一帜的创新。

确立文章的中心应放在首要的位置。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应该“反其道而行之”:在阅读教学中,从材料中提炼出文章的中心,所有的材料都是为了中心而服务的。在写作教学中,相反先应确立好文章的中心,在中心的指引下,选择恰如其分的材料,以此来烘托主题。

《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描写了作者从香山归来,在颐和园巧遇一群儿童的情景,描述了儿童生机勃勃、活泼可爱的情态。在学生对课文有了较深的把握时,我们应该适时提问,作者这样选材,为了传达什么情感,其实就是作者对儿童的无比爱心,使读者体味出从儿童身上散发出的春天的气息。正由于在“只拣儿童多处行”的中心引领下,才会捕捉到这朴实无华的镜头,作者情感都流淌在了字里行间。立意是文章的顶梁柱,一切都是依山而建。在教学中,我们所谓的概括文章中心思想,其实就是对篇的把握,对中心的回放,虽然不需要明确地提问: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但是在教学中学生对字、词、句、篇的理解都应该以中心为依托,使学生明白中心是全篇的主旋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如一次习作《那是一次XX的尝试》,学生在习作前就应定好文章的中心:“尝试”也就是试一试,第一次做,它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然而不管怎样,它都会使你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成功、失败是其次,发现、感悟才是文章的中心,只有基调把握住了,才会不偏不倚。

2.选材决定主脉搏——由集中到分散

在习作中,学生一旦确立了文章的中心,却不知如何选材,就像无头的苍蝇不知飞往何处,搜肠刮肚,最终枯枝烂叶一股脑儿全般上阵,陈词滥调,缺乏创新性。记得一次在批改六年级作文:以“谦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时,一摞作文30篇,大概有20篇左右写的是公共汽车上让座的事例,难道是学生事先商量好的?其实不然,这可是考场作文。为什么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学生会选择同样的题材进行习作呢?这就是眼下学生作文的通病——无中生有。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我们教师应该以教材为范例教与学生,习作本应就是对生活的有感而发,它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

我们应该回归生活,让笔下有感而发,有情可抒。有了深切的体验,才不至于“挤牙膏”似的无奈。偶然间听到学校一位老师说,他们班上一个学生作文并不是特别出色的同学,在这次小学毕业会考中,语文居然得了全班第一名。我们姑且不以分数论英雄,但是我们再次欣赏该生的试卷时,发现这位孩子能考出如此优异的成绩,主要是作文得了高分。作文题目是《盼望这一天早点到来!》他就是实实在在写了父亲得了癌症,他目睹了家庭的巨变,盼望这一天早点到来,再见父亲在厨房间忙碌的身影。孩子的每句话,每个字,甚至是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是他情真意切的流露,所以无论从谋篇布局到字词标点,都是那么恰到好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孩子在感受文本的同时,更加深刻地领悟到在以后的习作中应该我手写我心。

三、天衣无缝——课文骨架与作文布局的对应

布局,就是文章的结构、文章的组织形式,也就是文章段落的安排。我们在批改作文中经常会发现学生在习作中不能很好地掌握文章的火候,有时入题太慢,有时事件过于简单,有时结尾草草收场……这都与学生习作技巧有着一定的联系。面对着中心、素材时还应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将材料有机整合在一起。这就如一位技艺高超的工匠,面对零散的粒粒珍珠,如果缺乏合适的线就穿缀不成闪光的项链。

1.详略得当,淡妆浓抹

在处理详略的问题上,学生经常容易犯两种毛病:一是掌握的材料多,就多写;掌握的材料少,就少写。二是喜好的、熟悉的就多写,反之则少写,或不写。譬如不管与表现中心意思是否有关,总要有几句景物描写、心情抒发,令人不知所云为何。在记人记事的作文里,详略不当的突出表现是记流水账,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事先没作好详略的安排。

课文本是优秀的范例,以此为本,学生能更有感触,为什么要详略得当,以及怎样才能做到详略得当。就如《大江保卫战》,开篇向我们只是简单介绍了这场洪水来势凶猛,抗击洪水已是势在必行。重点写了抗洪部分,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保大堤和救灾民两个场景,都展现了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而作者在描述中并没有平分秋色,而是着重描述了保大堤的场面,这样既避免了情节的重复、累赘,也使中心突出,全面而又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人民子弟兵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浓浓的军民鱼水情。在教学中,我们就应适时地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渗透。在阅读中有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写作中注意详略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2.首尾呼应,凤头豹尾

所谓首尾呼应,必是在文章的尾段用几句话甚至一个词与文首相联系,但又不是简单重复的语句,这样的好处可以既强调主题思想,又使文章升华,同时也使全文结构缜密,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在我们小学阶段的课文中经常能发现首尾呼应的文章,《司马迁发奋写〈史记〉》开篇写明了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使司马迁有了写《史记》的动机,也为日后发奋写《史记》埋下了伏笔。结尾点明司马迁忍辱负重,不辱父命终于写成了《史记》。全文是以“发奋”为轴展开的,前后呼应,画龙点睛。有些教师常常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作文的开头、结尾,方法固然可以,但是我们何不就从身边仅有的材料着手,在学习课文的同时,真正领悟到首尾的重要性,及一般作文首尾的方法呢?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将课文的开头、结尾反复诵读,从读中感悟,从写中领会。文章首尾就如人的外衣,让孩子能打造一个精彩的开头和结尾,就会使文章出现“亮点”,从而吸引大家的眼球。

3.过渡自然,一脉相承

在平时的习作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现象:学生的作文中能偶然闪现一些精彩的语段,但是缺少连贯性,总觉得断断续续,它只是一块一块砖瓦的简单堆砌,稍不留心就会砖墙倒塌。学生知道了篇章结构,但是缺乏一定的组织语言的能力,就是有了珍珠,还得有一根贯穿始终的线。我们在平时可以将课文中出现的过渡段,让孩子体会为什么在这儿作者要使用过渡段,这样有什么好处?并可以将一些常有的过渡段形式进行归纳、小结,有一套固定的模式。如转折式的过渡:《人类的“老师”》中的过渡“其实,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鱼类一种。”;递进式过渡:《大江保卫战》中“面对着肆虐的洪水,更显示出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总结式过渡:《望月》中的“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在阅读教学中有了一定的积累,才能在写作中做到如鱼得水。

除了上述的几个方面外,品词析句与字斟句酌的对应也是读写迁移的一个重要内容。

我们经常责怪学生习作弃之可惜,嚼之无味,总让人感觉干巴巴的,这就是作文缺乏了可读性、生动性、灵动性。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经常训练学生对好词佳句进行品析的话,他们也能逐渐领悟到作者的字字千金。古人尚能从“推敲”中领悟到字斟句酌的内涵,那我们今人更应注重文章的再加工,文章不厌百回改。在阅读教学中,常见的有词语替代法、标点重读法、句式改换法等方法,因其简单可操作,值得一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的写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来自于平时的积累。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以读促写是需要时间的,因为阅读是一个采集零琼碎玉、日积月累的漫长过程。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厚积而后薄发正是我们语文学习的特点。在这点点滴滴、持之以恒的教学与学习中,逐步地积累起大量的作文知识和写作技巧,这比集中起来大量地、单纯地讲作文指导的效果显然要强得多。只要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实验,寻找写作与阅读的切合点,并有意识地、长期地坚持下去,就能够达到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和谐共生、互惠双赢的境界。

[1]小学教育心理学

[2]叶圣陶.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

[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猜你喜欢

习作题目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学会思考,尊重每一道题目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追根求源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