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中医临床观察
2010-02-09樊永平于学英
曹 静,樊永平,于学英
偏头痛是以头痛暴作,疼痛剧烈,或左或右,反复发作为特征的一种临床常见症、多发病。现代医学又称为原发性血管性头痛,为功能性头痛的一种,是一组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发作前可有视先兆,女性多于男性,部分患者有家族史。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病症,我国6城市居民偏头痛流行病学调查,患病率为6.3‰[1],属祖国医学头风、偏头风、脑风、偏头痛范畴。本观察收集102例偏头痛病例,进行归纳总结,并针对主要临床特点加以分析,以期为临床偏头痛的治疗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7年1月—2009年2月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符合研究标准的偏头痛患者共102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76例,年龄19岁~60岁;干部22例,学生 18例,工人15例,农民12例,退休15例,其他 20例;家族史39例;有先兆者48例,无先兆54例;病程1年~10年。
1.2 研究标准
1.2.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际头痛疾病分类》偏头痛诊断标准[2]。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199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脑病急症协作组《头风病证候诊断标准》[3]。
1.2.2 纳入标准 符合西医偏头痛(有先兆的偏头痛或无先兆的偏头痛)诊断标准;首次偏头痛发作年龄≤50岁;病程≥1年;近3个月头痛发作次数每4周2次~6次;年龄18岁~65岁。颅内器质性疾病不能除外者,需行头颅CT检查以除外颅内器质性疾病所致的头痛。
1.3 研究方法 制定偏头痛患者中医临床症状观察表,此观察表共包含74项中医临床症状,其症状根据《头风病证候诊断标准》中风证、火热证、痰湿证、血瘀证、血虚证和阳虚证的相关四诊信息而制定。详见表1。
2 结 果
按照《头风病证候诊断标准》,分别将102例患者辨证分型并诊断评分,结果以风证为主证患者46例(45.10%);以痰湿证为主证者21例(20.59%);以血虚为主证者10例(9.80%);以火热证为主证者8例(7.8 4%);以血瘀证为主证者6例(5.88%);以郁证为主证者5例(4.90%);以阴虚为主证者4例(3.92%);以气虚证、阳虚为主证者各 1例(0.98%)。诊断评分结果:轻度(5分~10分)39例(38.24%);中度(11分~15分)43例(42.16%);重度(≥16分)20例(19.60%)。本观察中偏头痛以风证为多,诊断评分以轻中度为常见。
在74项临床症状中在头痛起病与特点方面,以头痛日久为最多,达97.06%。发病诱因方面,以劳累后诱发或加重为多,达82.35%。头痛部位以头痛不固定为多,达62.75%,头痛性质多为跳痛,达60.78%。其他症状以头晕及心烦易怒为常见,达到70.59%。在舌象中以舌苔白,舌质淡为多见,达67.64%,脉象以脉弦为多,达52.94%。
3 讨 论
本观察中以风证患者稍多,以往诸多医者亦认为,偏头痛多与“风”相关,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头处高位,为诸阳之会,“巅高之上,唯风可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而且《金匮翼》亦曰:“偏头痛者,由风邪客于阳经……久而不已,故谓之偏头痛”。风邪致病上部为先,外感引起者,多由起居不慎,坐卧当风,其感受外邪,以风为主,风为百病之长,多挟寒、热、湿邪等混杂而致病。内伤所致者,多与肝脏有关,肝为风木之脏,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风内动上扰,阻遇清阳,清窍受伤,脉络失养而致偏头痛。临床上,肝风每多兼挟痰浊、瘀血、阴虚等症,在治疗上需抓住病机,随症加减[4]。头风病时作时止,遇触即发,与风性之善行数变相类,风性主动,风邪致病导致的偏头痛多表现头痛位置不固定及跳痛。另外舌质淡,舌苔白,脉弦多为风证的舌脉表现。
观察还发现,偏头痛患者头痛之时多有眩晕之感。如前所述头为诸阳之首,其位最高;脑为元神之府,其用最灵。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内而脏腑,外而经络,统帅全身。若遇外感风邪,上犯巅顶,经络之气失于舒展,壅塞清窍则发为眩晕。又或情志内伤,肝风上扰,或兼加瘀滞、痰浊,壅阻不通,精血无以上荣于脑,均可引起眩晕。
偏头痛又称内伤头痛,因其经久不愈之特点,因此病程多久,从临床来看,大多数头风患者都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头痛,其痛忽犯忽止,作止无常,多影响正常生活及情绪,故偏头痛发作时易心情烦躁。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偏头痛属神经系统心身疾病,此病患者常被认为具有A型性格特征,即高度紧张、固执、敏感、容易烦恼,这种内心冲突往往激发偏头痛发作。心理应激从中医脏象理论分析,主要责之于肝胆[5]。故临床遇此患者在治疗头痛的同时还需心理疏导,调整情绪,亦能有利于头痛的好转。
另外,偏头痛多为慢性疾病,头应天象,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会于此。劳累过度易耗气伤血,气血亏虚不能上荣于脑窍,使得脑窍失养,引发头痛。所以说劳累是诱发偏头痛发作的主要诱因,故在偏头痛的预防调摄方面应嘱患者注意休作有时,避免劳累,减少偏头痛发作的诱因。
通过对102例偏头痛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观察临床症状表现,找出了部分患者的临床特点,为偏头痛的临床诊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观察样本,以能更好地抓住疾病本质,掌握疾病主要特点,更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偏头痛。
[1]孙怡,杨任民.实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18.
[2]Headache Classification 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 Headache Society.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headache disorders.Cranial neuralgias,and facial pain[J].Second Edition Cephalalgia,2004,24(Suppl1):1.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头风病证候诊断标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4):48-49.
[4]叶未设.中医对偏头痛病因病机的认知及治验[J].中国新医药,2003,2(8):70-71.
[5]徐向,张蕾.试论偏头痛的病因病机[J].国医论坛,2002,17(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