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杜兴型肌营养不良症及其家系报道

2019-05-17闫建国陈大为徐志强王丽旻王福川

传染病信息 2019年2期
关键词:豆状证者杂合

闫建国,陈大为,董 漪,徐志强,王丽旻,甘 雨,王福川, 张 敏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障碍疾病,由人13号染色体ATP7B基因突变造成铜沉积引起肝脏和神经系统相应症状,发生率约1∶10 000~1∶30 000。杜兴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是一种X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主要发生于男孩,新生男婴发生率约1∶3500。该病主要表现为骨骼肌不断退化出现肌肉无力或萎缩,逐渐丧失行走能力,通常到20多岁因心肌、肺肌无力而死亡。患者同时并发这两种疾病的概率极低,其出现可能与近亲通婚等因素有关。本文报道1例确诊为DMD合并肝豆状核变性的罕见病例,并对其进行了家系调查。

1 病例报告

1.1 病史 先证者,男,7岁,因“发现转氨酶高3年余”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4岁时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间断复查,仍异常(ALT 70~200 U/L),同时伴运动能力发育差,行走时步态异常,走路易摔倒,且状况逐渐加重。患儿系第2胎,足月顺产。

1.2 入院查体 患儿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未见瘀斑、出血点。肝掌阳性,蜘蛛痣阴性。头颅五官无畸形,甲状腺无肿大,心肺阴性。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走路步态不稳,翼状肩胛,双侧腓肠肌肥大。肌力检查:颈曲2级,上肢内收3级,下肢内收、伸膝2级,屈髋、背伸3级,跟腱挛缩,腱反射减低。Gowers征阳性。

1.3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ALT 386 U/L、AST 231 U/L、CK 9288 U/L、CKMB 207.4 ng/ml、铜蓝蛋白 0.02 g/L、24 h尿铜105.8 μg(参考值 15.0~ 30.0 μg)。腹部超声:肝回声增粗、脾大。眼科检查:双眼角膜K-F环阴性。心脏超声:三尖瓣少量反流。肝脏穿刺病理检查:考虑遗传代谢障碍性肝病,肝豆状核变性可能性大,Scheuer肝组织学评分G2S2-3;铜染色(+)。MRI:头颅未见异常;双侧臀大肌及大腿肌肉脂肪浸润伴多发水肿改变。左肱二头肌病理诊断:骨骼肌呈肌营养不良样病理改变。

1.4 基因检测 全外显子基因检测:患儿存在2处肝豆状核变性相关基因ATP7B纯合突变(ATP7B c.2333G>T chr13:52532469 p.R778L纯合突变——已知致病突变;ATP7B c.2310C>G chr13:52532492 p.L770L纯合突变——疑似致病突变),家系验证结果显示此2处纯合突变分别来自其父母(图1)。同时发现该患儿DMD基因51号外显子有缺失突变。线粒体全基因检测未发现异常。全外显子基因检测未见明确大片段缺失及重复突变。

1.5 病例诊断 根据患儿临床表现、查体、生化指标、辅助检查及基因检测,确诊为DMD合并肝豆状核变性。

2 家系调查

通过详细问诊,进行家系上溯4代调查,发现有近亲结婚及多例肝豆状核变性和/或DMD患者。此外,行父亲、母亲、姐姐、表兄、小姨、舅舅基因验证,ATP7B c.2333、ATP7B c.2310、DMD基因51号外显子的3个结果如图1~3所示。

先证者父母为近亲结婚[先证者的奶奶(Ⅱ-2)与其姥爷(Ⅱ-8)是亲兄妹]。基因验证结果显示先证者母亲(Ⅲ-3)存在ATP7B基因双杂合突变及DMD基因51号外显子的杂合缺失变异;先证者父亲(Ⅲ-2)存在ATP7B基因双杂合突变,无DMD基因51号外显子的缺失或重复变异,临床表型正常;先证者的姐姐(Ⅳ-1)与先证者存在相同位点的ATP7B基因纯合突变,临床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同时存在DMD基因51号外显子的杂合缺失变异,为DMD女性携带者。

先证者大姨(Ⅲ-4)是其母亲(Ⅲ-3)的同卵双生姐姐(外观推测,未行基因验证)。其儿子[先证者表哥(Ⅳ-3)]亦转氨酶高,且伴肌酸激酶显著升高,有DMD基因51号外显子缺失突变,未发现ATP7B基因突变,确诊为DMD。

先证者舅舅(Ⅲ-7)未发现ATP7B基因突变及DMD基因51号外显子的缺失或重复变异;其小姨(Ⅲ-6)存在ATP7B基因双杂合突变,未见DMD基因51号外显子的缺失或重复变异,临床表型正常。

先证者母系Ⅱ代亲属中有3人约50岁死于不明原因肝硬化;推测II-8、II-9均携带ATP7B突变;II-9携带DMD基因,且III-3、III-4的DMD基因异常均源自II-9;推测II-9家族有DMD和ATP7B 2个致病基因,I-4女性为两病携带者或DMD携带+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根据问诊及基因验证画出家系图谱(图4)。

3 讨 论

图1 ATP7B c.2333G>T二代测序图a. 先证者;b. 先证者母亲;c. 先证者父亲;d. 先证者姐姐;e. 先证者小姨;f. 先证者舅舅Figure 1 ATP7B c.2333G>T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图2 ATP7B c.2310C>G二代测序图a. 先证者;b. 先证者母亲;c. 先证者父亲;d. 先证者姐姐;e. 先证者小姨;f. 先证者舅舅Figure 2 ATP7B c.2310C>G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是由编码铜转运所需P型ATP酶的ATP7B基因突变所致。病理学改变首先表现为肝脏中铜的毒性蓄积,铜过载后便在其他部位(例如神经系统、角膜、肾脏和心脏)中沉积,逐步进展为肝硬化、肝功能衰竭或不可逆的脑损伤。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主要通过评分系统确诊(铜蓝蛋白、24 h尿铜定量、肝铜、罗丹宁铜染色、K-F环、神经系统症状、coomb’s阴性的溶血、基因检测)[1-2]。目前,国内研究认为Arg778Leu是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的突变热点[3]。本例先证者经基因检测证实,存在2处纯合突变,为ATP7B c.2333G>T chr13:52532469 p.R778L(已知致病突变)和c.2310C>G chr13:52532492 p.L770L(疑似致病突变),其父母、小姨、姐姐均存在相同突变位点,但因为双杂合不发病。结合家族史及家系图谱,可预知父系和母系Ⅰ代亲属及Ⅱ代直系亲属中均存在ATP7B基因的相同突变位点,且先证者母系Ⅱ代亲属中Ⅱ-11、Ⅱ-12、Ⅱ-13均因肝硬化约于50岁死亡,肝豆状核变性可能性大。先证者家系中死于肝病者均已到成年,推测先证者及其姐姐肝豆状核变性病情进展可能缓慢。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包括DMD和贝克型肌营养不良症(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 BMD),二者均是由于抗肌萎缩蛋白(dys)基因突变所致的X-连锁隐性遗传病。男婴DMD的发病率约为30/10万。DMD/BMD患者dys缺乏会引起骨骼肌细胞膜缺陷,细胞内的肌酸激酶等外漏,肌细胞坏死,脂肪组织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4]。DMD早期的主要表现为下肢近端和骨盆带肌萎缩和无力、小腿腓肠肌假性肥大、鸭步和Gowers征,晚期可出现全身骨骼肌萎缩,通常在20多岁死于呼吸衰竭或心力衰竭。DMD患者病情进展快,预后差。通过典型临床表现(双下肢无力进行性发展、腓肠肌肥大)、肌酶显著升高、肌电图、肌活检、超声心动图、肌肉MRI、DMD基因检测进行确诊[5]。对于典型的DMD患儿,若基因检测已确诊,则不须再行肌活检与肌电图。本例先证者经基因检测证实DMD基因51号外显子存在缺失突变;其母亲、姐姐均存在相同位点的杂合缺失变异,但运动能力正常,检测肌酶正常,未诊断为DMD,但均为DMD携带者;其母亲及其母亲的孪生姐姐为同卵双生,其表哥(Ⅳ-3)存在DMD基因51号外显子缺失突变,确诊DMD。结合家族史及家系图谱,可预知先证者母亲及其母亲的孪生姐姐(Ⅲ-4)再次生育男婴患DMD概率高达50%。而经基因检测,Ⅲ-6、Ⅲ-7男、女各1例均未见DMD基因51号外显子的缺失变异,Ⅰ代亲属及Ⅱ代直系亲属男女均无DMD家族史,考虑DMD基因变异来自Ⅰ-4及Ⅱ-9女性携带者。可进一步完善Ⅱ代基因检测以证实。

图3 DMD基因51号外显子测序图a. 先证者;b. 先证者母亲;c. 先证者姐姐;d. 先证者小姨;e. 先证者舅舅;f. 先证者表哥Figure 3 Sequencing of exon 51 of DMD gene

图4 家系图谱Figure 4 Family genetic atles

另外,通过家系分析可知,Ⅰ代父系家庭中含有ATP7B致病突变,Ⅰ代母系超家族中含有ATP7B致病突变和女性DMD基因51号外显子缺失突变携带,Ⅱ代母系家族已出现多名肝豆状核变性患者。Ⅲ代母系家族中2名女性携带DMD基因51号外显子缺失突变,与Ⅲ代携带ATP7B致病突变的男性近亲通婚,导致Ⅳ代男性出现肝豆状核变性合并DMD。因此,Ⅳ代女性为DMD基因携带者,生育男婴患DMD概率高达50%。为防止Ⅳ代女性子女的发病,强烈建议进行遗传咨询及产前检查。

肝豆状核变性与DMD均为罕见遗传病,国内几乎未见同时患有两种疾病的报道。肝细胞损伤及肌细胞损伤均可导致转氨酶的升高,转氨酶升高的鉴别诊断对于治疗意义重大。本报道通过对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及影像学、病理学、基因检测的总结分析,最终才获得确诊。由于DMD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故应以预防为主。而高效、准确的基因检测手段有助于进行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避免患病儿出生,为预防本病提供关键的技术支持[6]。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快速进展,在基因诊断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基因治疗成为可能,为先天遗传性疾病的治疗带来希望[7-9]。

猜你喜欢

豆状证者杂合
新生儿异常Hb Q的家系分析*
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的家系表型及基因突变分析
以多浆膜腔积液和溶血危象为特征的儿童肝豆状核变性1例
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统不育系材料选育中常见的育性分离及基因型判断
6 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Ⅹ缺陷症家系的表型与基因型诊断
一个两次多囊肾胎儿孕育史家系的临床分析及遗传咨询
豆状囊尾蚴人工感染家兔效果研究
聋人家庭及高危夫妇耳聋基因筛查分析和生育指导
浅析英语文学汉译中杂合现象的成因
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变形归类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