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糖尿病肾病危险因素及临床指标变化的研究*

2010-01-25刘淑霞

关键词:微血管肾小球白蛋白

刘淑霞 杨 建

(临沭县人民医院,山东 临沭 276700)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约为20%~40%。2002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相关医院对糖尿病合并慢性病患者回顾分析发现肾病的发生率为34.7%。DN的临床特点:慢性渐进的自然病程,发病十分隐匿,预后十分严重,一旦恶化发展至临床DN或终末期DN,就会危及生命。早期预防可以逆转病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关于DN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对188名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相关指标测定,以探讨糖尿病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及相关临床指标对其早期诊断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收集2007年1月~2009年6月临沭县人民医院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188例,男91例,女97例,年龄22~80岁,平均年龄54.89岁,均符合1999年ADA糖尿病诊断的标准。其中合并糖尿病肾病组80例(DN诊断为:连续三次测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20 ug/min);单纯糖尿病组108例。排除标准:除外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泌尿系感染或其它疾病引起的肾脏病变。

1.2方法:所有研究对象测量身高、体重、血压等,BMI=体重/身高2。空腹12小时以后均行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或标准馒头餐试验)及C肽释放试验。采取静脉血分离血清及血浆。血浆葡萄糖测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试剂由北京利德曼生化技术有限公司生产;HbA1c的测定利用Bio-Rad DiaSTAT糖化血红蛋白A1c测定仪进行,试剂由Bio-Rad公司生产;C肽测定利用BHP9507磁分离化学发光酶联免疫测定仪,试剂采用相关配套试剂盒;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LDL、HDL、脂蛋白a、总蛋白(TP)、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β2-微球蛋白(β2-MG)的测定利用拜耳ADVIA2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试剂采用仪器配套试剂。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非正态分布的数据先经过对数转化。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分析,数据以 -(-以)±s表示。以DN发生与否为因变量,以所选择的研究因素为自变量,采用SPSS13.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各因素的偏回归系数β、标准误SE(β)、P值及比值比(OR)。

2 结 果

2.1两组间临床指标的比较

糖尿病肾病变组年龄、收缩压、β2-微球蛋白、Cr、LDL及病程明显高于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水平明显低于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指标两组间无明显差别。

表1 两组临床资料结果比较

2.2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

分别以DN的有无(表2)作为因变量,其余指标作为自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各因素对DN发病的影响。由表2可见,在选择的19个变量中,与DN呈显著正相关的变量有X7(β2-微球蛋白,OR=1.702)、X17(空腹C肽,OR=1.611)、X19(病程,OR=1.085),其他变量无统计学意义。

表2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 讨 论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占糖尿病的20%~30%。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病率更高。现有资料表明,血流动力学异常及高血糖是主要因素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下降,血液黏度增加,血流减慢使细胞缺血、缺氧,肾小球输入与输出动脉扩张,使肾脏处于慢性高灌注状态,而且有高滤过,使白蛋白滤过增加。另一方面,高血糖使Na-K-ATPase活性降低使细胞水肿,进而功能减退;而且高糖聚集产生AGE,AGE使毛细血管基底膜的胶原蛋白变性,从而使白蛋白或免疫球蛋白滤出,沉积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使其增厚并使毛细血管堵塞,并且免疫球蛋白有免疫源性,其通过免疫反应,造成肾小球内皮损伤,通透性增加,致使早期白蛋白滤出增加。后期肾脏由于血管堵塞,肾小球硬化.最终导致肾衰竭[2]。DN发病机制比较复杂,至今尚不完全清楚。目前研究以为DN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是综合性的。与遗传因素、高血糖相关代谢紊乱、高血压以及吸烟、血脂异常、饮食中蛋白摄入的数量和种类等多因素有关。另外,还有一些临床指标成为DN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糖尿病肾病(DN)早期起病隐匿,一旦出现临床持续性蛋白尿,迄今尚无有效方法阻止或逆转肾病的进展,以期达到延缓或阻止肾病进展的目的。DN的早期病变主要表现为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的轻微改变,同时伴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不同程度的受损,因而出现微量蛋白尿,此时常规检测方法难以发现尿蛋白。血β2-MG含量比血肌酐更能精确反映肾小球滤过率。β2-MG分子量小且不与血浆蛋白结合,可以顺利地经肾小球滤入原尿,然后在肾小管几乎全部被重吸收并在局部肾小管上皮细胞分解代谢[3]。血β2-MG升高是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所致。血β2-MG是诊断早期DN的敏感指标,而且随着DN病情加重而升高,并与BUN、Scr相关。由于BUN、Scr易受饮食、感染、人体肌肉量及饥饿的影响,不能敏感地反映肾小球滤过率(GFR),而β2-MG不受年龄性别、肌体肌肉组织的多少影响,因此测定血β2-MG比BUN、Scr能更好地反映GFR的变化[4]。故血β2-微球蛋白测定为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的一个标志,可及早发现DN,并可判断病情及预后。本研究结果中,DN组β2-MG的含量显著高于单纯糖尿病组(P<0.O1),且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有显著的相关性(P<0.O1,OR=1.702),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一致[5]。可作为糖尿病患者是否并发糖尿病肾病的指标。

糖尿病患者随常伴随着β细胞功能的衰减,内源性C-肽分泌减少,从而对肾脏的保护作用减弱,致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增加。有一项随机、双盲、前瞻性的临床对照试验证实:C-肽和胰岛素合用可减少1型糖尿病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提示C-肽和胰岛素合用可通过减少尿白蛋白排泄率而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6]。此临床试验的结果预示着C-肽作为治疗糖尿病并发症药物应用于临床的前景。孙蔚[7]等研究显示C-肽可以改善糖尿病引起的肾小球基底膜及系膜的扩张。C肽的肾保护功能机制尚不清楚。可能通过G蛋白信使的作用使Na-K-ATPase活性增强,并且使红细胞变形性增加,增加肾血流速度,从而减少高灌流及高滤过有关。也有可能与改善高血糖状态,从而减少高血糖的毒性作用有关。而本研究中DN组空腹C-肽水平高于单纯糖尿病组,与国内有关研究报道一致[8]。随着对C-肽生物学作用的深入研究,C-肽可能成为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糖尿病病程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有密切相关性,在糖尿病病程5年内微血管病变发病率较低,当病程大于5年后则迅速升高。有研究[9]提示糖尿病病程5年以上可能为DN的危险因素。本研究结果,DN组病程明显长于单纯糖尿病组(P<0.01),且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生呈明显相关性(P<0.01,OR=1.085),故病程为DN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与国内有关报道一致[10]。

另外,本研究中DN组的收缩压、年龄、血Cr、LDL及HDL等明显不同于单纯糖尿病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虽未进入回归方程,但仍对DN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对上述临床指标及相关危险因素的监测,对DN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从而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并为临床及时采取适当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1] 金之欣.糖尿病肾病早期防治的重要性[J].临床上肾脏病杂志, 2007,7(5):197.

[2] 姚义安,任风东,等.C肽的临床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4,10(11):674-676.

[3] 梅长林,徐洪实.血、尿β2-微球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及评价[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9,19(4):200.

[4] 余群,马国英.血、尿β2-微球蛋白测定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临床意义[J].中华当代医学,2006,4,4(4):23-24.

[5] 姚倩.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糖化血红蛋白及β2一微球蛋白检测的意义[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4,24(6):530-531.

[6] Ohtom Y, Bergmen T, Johansson BL, et a1.Differential effects of proinsulin C-peptide fragments on Na、K-ATPase activity of renal tubular segments [J].Diabetulogia,1998,41:287—291.

[7] 孙蔚,高鑫,刘智慧.C肽对链脲佐菌糖尿病大鼠的糖尿病肾病的干预作用[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3,4(2):143-144.

[8] 李珺,董吉祥.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危险因素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25(2):272-274.

[9] 丁鹤林,程桦.糖尿病分型及诊断进展[J].新医学,1999,30(3):4.

[10] 曹玲玲,袁莉,何小荣,等.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295例分析[J].山东医药,2006,46(29).28-29.

猜你喜欢

微血管肾小球白蛋白
喜舒复白蛋白肽饮品助力大健康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
缺血修饰白蛋白和肌红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价值
中西医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80例疗效探讨
肾小球系膜细胞与糖尿病肾病
IMP3在不同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miR-126、EGFL7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的检测
白蛋白不可滥用
Cu2+、Zn2+和 Pb2+对绿原酸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作用的影响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