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问题情境的创设

2009-12-29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09年9期
关键词:新知开放性面积

王 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结合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展开。”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有利于引起学生对所发现问题的思考与探究情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研究习惯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们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创设问题情境。

一、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中与小学数学所学内容相联系的事例有很多。如果能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将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模拟于课堂教学之上,给学生呈现一个或多个现实问题,就能使学生在对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中,既获得数学知识,又习得数学方法和数学思维,而且生动有趣,学生更加喜闻乐见。例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见到足球比赛的比分是几比0,而学生学习“比的意义”时,又遇到“比的后项不能为0”这一情况,于是产生问题:既然比的后项不能为0,为什么足球比赛的结果又经常写成2:07又如。中年级知识应用的教学,我们可把学校要组织秋游活动中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来回怎样包车?”“如何购买门票?”“游玩哪些项目?”……这样,有助于学生发现新的问题,迎接新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二、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创设问题情境

一般来说,新知识总是在某个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或派生出来的,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我们可以把它当成连接新旧知识的细节和桥梁。教学时,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能很容易地创设出一个个奇妙的问题情境。例如,教学“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时。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同学们知道加法交换律、结合律。那么乘法会有什么样的规律呢?大家试试看。”再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过去我们运用转化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出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今天,大家能否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请同学们试试。”通过以上这样的储境,不仅能给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而且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利用实验操作,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动作思维占优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听科学。”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适当地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促使学生调动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进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教学“面积单位”时,学习“千方厘米、平方分米的认识”后,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动手操作的练习:用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小纸片分别量出课本、课桌的面积。紧接着又让学生完成练习:用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小纸片量出教室的面积。在新的操作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困难,产生了“有没有大一点的面积计算单位”的想法,接下来进行“平方米的认识”的教学便水到渠成了。这样的操作,会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四、借助“开放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开放性问题”,是指条件多余、不足或答案不唯一的问题。由于开放性问题往往存在多种可能性,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机会。翻开教材。很少有开放题出现。这样,学生只会处于紧张的解题中,而如果运用开放题创设情境,效果就不同了。例如。出示题目:“说说每两个量之间的比是多少。小方今年14岁,是四(4)班的学生。该班共有55名学生;妈妈今年42岁。年收入22000元;爸爸月工资2800元,所在单位有职工30人。”多数学生能说出妈妈与小方年龄的比、班级人数与爸爸所在的单位人数之比,也有学生能说出爸爸妈妈的年薪之比、月收入之比等。这种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当然,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不管用哪种方法来创设,都要从教材内容、学生已有经验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真正让每个学生从情境中产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落实课堂的探索与研究。

猜你喜欢

新知开放性面积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怎样围面积最大
最大的面积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巧用面积求坐标
寻求开放性道路
重读天一阁开放性
新知
新知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