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主动学习
2009-12-29张阳花
张阳花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实现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的同化和顺应。使原有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和完善。下面就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在新知识的引入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学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给予一定的刺激。例如,教学“平移与旋转”一课,教师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导人新课教学的:
(1)师:同学们,上周周末都去哪里玩了?老师去了一趟公园。还照了相呢,你们瞧!(出示主题图)圈中公园里都有哪些好玩的呢?如果我们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这些物体,你能发现什么?(生先说,后课件出示:物体中含有角,风车上相邻两片扇叶之间成直角,秋千架上有直角,观览车上有锐角,滑梯上有钝角……)
(2)将静态的画面动态化或经验回忆: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你能根据它们的运动变化分类吗?为什么这么分呢?
在生表述的基础上,师告诉学生:像滑滑梯、小火车、缆车这些物体都沿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平移;而摩天轮、跷跷板、旋转椅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这样的现象叫旋转。那么,关于平移和旋转还有哪些秘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移与旋转”(板书课题)。
二、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思维
1.创设有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思维,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根据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认识发展的有序性,设置排列有序的问题情境,形成问题链,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后有“一发不可收”的感觉,从而不断地探索与创新。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教师提问:“你们已会计算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你是用什么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你现在会用什么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积?如果用数方格的方法去量一块很大的三角形土地的面积,你觉得怎样?你打算怎么办?你能像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那样,把三角形转化成已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再计算吗?”通过一系列有序的提问,不仅将学生的思维向课题目标层层推进,自觉探求新的一般问题解决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可以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去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学会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2,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操作学习材料,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操作活动是小学生探索新知的重要方法,教师要善于创设条件,让学生多动手操作,促进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展,掌握知识技能。例如,在讲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师提问:“你准备如何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能不能用已经学过的图形进行转化?怎样转化?”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通过一组多个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的剪拼实践验证,学生很快掌握了新知。
3.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行发现规律、揭示规律,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在充分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新问题的同时,揭示知识系统中的规律性,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在三张大小相同的纸条上用阴影部分分别表示1/2、2/4、3/6,再剪下每张纸条上的阴影部分比较大小,得出1/2=2/4=3/6。然后,师提问:“从左往右看,分子和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从右往左看,分子和分母发生什么变化?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变化究竟有什么规律?为什么分数的大小不变?”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在获得充分感知并经过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交流,最后学生将感性经验通过语言内化为数学知识,自己归纳、概括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是教育家陶行知的观点。旨在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灵活运用数学的良好习惯。如学习“利息”的有关知识后,可设计这样应用知识的问题情境:“老师有5000元钱,准备存入银行两年,有几种存法?哪种更好?说说你的理由。”这样,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