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背后的“冷思考”
2009-12-29施焱
施 焱
对新课程背景下的一些课堂现象作冷静思考,不难发现,由于没有准确把握《数学课程标准》的内涵,课堂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形式主义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作为新课程实践的一线教师,应该反复阅读《数学课程标准》,深刻理解其实质,理性打造真实课堂。
一、过度突出学生自主而放弃了教师的主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索新知识,去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并且要重视学生对学法的获得与掌握,这样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可有的教师不理解其中的内涵,断章取义,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处理,使教学失去了方向。如在一堂公开课上,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有13只小白兔和6个萝卜,如果1只小白兔吃一个萝卜,老师又买了6个萝卜,还需要买几个萝卜?一名学生说:“老师,不用买了,把6个萝卜各切成半个。”教师很高兴地说:“切成半个,够吗?”学生继续说:“把其中的1个切成4份,每只小白兔都能吃到萝卜,剩下的送给妈妈吃。”这一发不可收拾,有好几位学生说可以把一个萝卜切成三份、四份……剩下送给爷爷吃;还有的学生说小白兔贪吃,要多买几个萝卜……乍一看,学生想出了许多种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是学生所想的根本不符合题目要求,而且教师没有给予引导,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浪费了许多时间。因此,在充分体现学生自主的同时,教师不能忘了适时的点拨与提示,以免学生的思维出现岔道。
二、过度追求合作而走向形式主义
当前小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大多只注重表面形式,片面追求课堂气氛的热闹,忽视了合作学习的实质,导致合作学习完全流于形式,学习效率低下。如一位教师教学“克和千克”一课,师:“请四人小组合作称量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话音刚落,学生们开始为称什么东西而争论不休,好不容易达成一致意见后。一些人开始称物体的重量,另一些人却开起了小差(讲空话、摆弄天平等)……“哪个小组汇报自己组的称量结果?”师问。“我们称的是竖笛,它的重量是8克。”“竖笛的重量只有8克吗?”“好像是85克。”在组内同学的轻声提醒下,学生终于说出了合理的答案。我认为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了解学生,吃透教材,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这样获得的知识才记得深、记得牢,既满足学生个体的表现欲,又让学生感受合作的必要性,使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融为一体,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
三、过度运用情境而少了理性思考
教学情境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载体,而不是一种形式。教师不能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否则最终导致教学的失败。例如,“两位数加两位数”一课,教师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博物馆开张了,一、二、三、四班的同学想一道去博物馆参观,可学校只联系了两辆车,每辆车准乘70人。你们看,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生马上围绕着图上信息“准乘70人”展开热烈的讨论。“准乘包不包括司机?”“不包括,准乘是针对乘客而言的。”“既然是准乘,就应该是车上所有的人,当然应该包括。”……于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教室里一番针锋相对的热闹景象。表面上看学生思维活跃,辩论精彩,但争论的焦点乃生活常识问题而非数学问题,致使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计算的教学目标不能到位,不能不说是一种严重的缺失。
四、过度强调表达而忽略了倾听
“学会倾听”能使我们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能使我们萌发灵感,触类旁通;能使我们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如果教师也沉浸于课堂“活跃”的情境中。而忘记引领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那课堂的“高效”又从何谈起?例如,课堂中,师说:“这个问题,哪位小朋友来回管?”学生们一边举手一边喊着:“我说我说……”有几个都离开了座位,“勇敢地”走向了教师。当师说:“××,你说。”其他学生的手依然高举着,甚至大声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课堂倾听气氛,让学生学会倾听。倾听时要做到细心、耐心、虚心和用心。高效的课堂不但要鼓励学生“爱讲”,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听”,倡导学生“多思”。追求课堂的生动活泼,不仅是外在的、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要追求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的思维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