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教育投资的生产性与消费性

2009-12-28陈志伟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33期
关键词:消费性生产性劳动者

陈志伟

内容摘要:业界对教育投资性质的争论由来已久。基本分为三种观点,即纯消费性、纯生产性或二者兼而有之。文章分析指出,教育投资不仅具有生产性,也具有消费性,体现着生产和消费双重性质。

关键词:教育投资性质生产性消费性

教育投资的生产性

(一)教育投资能提高劳动者生产力

从经济学的观点看,一种投资不论其表现形式如何,只要它能提高劳动者的生产能力,就是具有生产性的投资。教育通过培养劳动者的智力,使劳动者获得专门的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从而大大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投入到劳动者的教育和训练费用,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劳动者素质,完善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现代社会中,生产活动对人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从某种程度上说,科技越发达,社会越进步,教育投资的生产性表现得越明显。

(二)教育投资能促进经济发展

当今社会。教育投资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劳动力数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教育活动的有效完成,形成高质量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使用先进生产设备,改革生产工艺,提高劳动效率,扩大再生产,在物质生产领域创造出比教育投资大得多的经济收益,这是教育具有生产性的集中表现。

创新的思维、熟练的技术、先进的管理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而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受教育发展程度和水平的影响。教育投资能够通过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等途径间接促进经济增长。

(三)教育投资能实现社会和个人收益

教育投资对社会和个人收益的提高均有促进作用,社会和个人都是教育投资的受益者。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教育经济学家计算出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和社会收益率分别为8%-25%和7%-17%。

另外,教育投资的扩大还带来非经济福利。如教育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智力、人口质量、国民素质、体质和精神健康;间接作用于个人的素质修养、身份地位、社会风气的净化、国家的安定团结等。

教育投资的消费性

(一)教育投资本身即是一种人类的消费活动

伴随着学校教育的逐步普及,大多数人都能通过投资享受到现代文明的果实,在精神层面上获得了快乐和富足。而通过教育投资产生的消费观念也深入人心,教育的消费性日益凸显。从教育投资的来源看,教育部门所利用的资金,很大一部分是国家财政预算总支出中的消费资金。

马克思指出,“工人应参与更高一些的享受以及参与精神享乐——为自身利益进行宣传鼓动,订阅报纸,听演讲。教育子女,发展爱好等”。显然,马克思认为教育是一种享受性和发展性的消费活动,工人阶级有权占有自己本应得到的教育消费权,争取受教育权实质上是争取消费资料分配上的平等。

(二)教育投资的用途具有明显消费性

教育投资在教育部门主要用于事业费,基建费和日常生活、学习费。其中,教育事业费伴随着教育事业的开展而逐渐消耗;教育基建费属于消费性投资,并且随着固定资产的折旧而不断损耗;学生学习、生活的费用在日常消费之后并未带来价值增值。同时,学生在校期间也放弃了相同条件下所应得的社会机会成本。

占用教育投资资源的教育活动表现为直接的消费行为。马克思说:“个人消费的产物是消费者本身,而生产消费的结果是与消费者不同的产品”。按此观点,学校生产的产品仍是人,或“更新”了的人。并没有生产出新的物质产品。因此,从直接创造财富的层面上,马克思把非生产部门如教育列为消费部门。

(三)教育投资对人的整个消费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影响人类的消费活动。消费活动是其他一切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基础和动力,教育能够积极作用于人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消费方式,阻止消费活动成为物质进步的消极形式,将其转变为有目的的文化充实活动。教育在人的消费活动中具有三种功能,即增值功能、导向功能、调节功能。教育对消费活动的这些影响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表现形式。由此可以看出,进行教育投资可以间接促进消费的合理性。也证明了教育投资本身的消费性。

综上所述,教育投资体现了生产和消费兼而有之的特性,因此它既具有消费性,也具有生产性。在教育投资过程中,要运用战略头脑和战略眼光,保证教育投资先行和超前增长;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逐步加大对教育投资的力度。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猜你喜欢

消费性生产性劳动者
劳动者
由“消费性”阅读走向“生产性”阅读
——“习作单元”阅读文的教学指向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新主流”引领下的现实拓展、多元类型与“想象力消费”
网络文学评价中的两个倾向性问题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
大众文化语境下当代文学创作的世俗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