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扩大社会就业的政策路径选择

2009-12-28揭筱纹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33期
关键词:传统企业发展

邓 宇 揭筱纹 李 菁

内容摘要:就业问题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当前,如何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头等大事,但在政策路径方向的选择上存在不同做法。本文通过对四川省中小企业的实地调研,探讨其扩大就业的政策路径,以对我国其他省市有所借鉴。

关键词:扩大就业政策路径

就业问题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同时,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也是调整经济结构、推动城乡统筹建设的关键。

由于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四川省的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裁员和倒闭使就业形势恶化;二是返乡民工滞留四川,加剧就业困境;三是新增大学生毕业,就业岗位竞争激烈;四是土地流转新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五是下岗待岗人员再就业困难。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就会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严重阻碍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以四川省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探讨其扩大就业的政策路径,以对我国其他省市有所启示。

传统中小企业在吸纳就业中的作用

传统中小企业主要是指从事农林牧业、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商业服务、机械设备、冶金和汽车工业等行业的中小企业。四川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小企业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50%以上的新增就业人员以及70%以上农村转移劳动力;其中传统中小企业提供了60%以上的就业岗位。这组数据足以说明传统中小企业在“保增长、保就业、调结构”中的“海绵效应”。四川省的中小企业中绝大多数是传统中小企业,它们一般是投资少、见效快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成本、门槛相对较低,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增加就业方面的作用大。传统中小企业中劳动密集型企业比重较大,资本有机构成较低,企业规模小,经济活动过程简易,技术装备简单。管理和技术难度不大,企业在吸收员工时,对就业人员的年龄、学历、体力、技术上的要求不高,进入门槛低,为解决再就业问题留下了很大空间。

同时,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偏向资源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而资源和土地恰恰是我国最紧缺的。多年来虽然经济发展较快,但也带来了较高的资源消耗,破坏了自然环境,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中小企业,例如传统的特色农业和服务业既解决了就业问题,又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传统中小企业吸纳就业时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困难

当前,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的表现和结果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一是生产成本上升,原材料、水电费、工资都在上涨,使目前的生产成本与往年相比有了大幅度上升;二是中小企业由于货款回收难度加大,资金链出现断裂,出现倒闭现象;三是中小企业经济效益整体滑坡;四是中小企业普遍困难导致失业率上升和税收减少,五是可能造成潜在的经济下滑和社会稳定问题。

(二)转型困难

由于自身特有的原因,传统中小企业转型之路举步维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资金短缺无力升级;二是设备老化、技术落后;三是人员素质较低。由于这些方面的缺陷,单靠传统中小企业自身实现转型非常困难,需要借助外部的力量,但政府和银行资金又偏好高科技型的中小企业,对传统中小企业的发展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三)用工困难

劳动力成本增加和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导致用工难与就业难并存。大多数传统中小企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流动性较大,社保在全国又无法转接,许多员工自己不愿意交;企业如严格执行国家社保政策就意味着企业的成本大幅上升,经营困难,发展则难以为继。

“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这一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性矛盾的特征使求职要求与空位并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劳动力需求与供给之间出现错位。低薪行业、风险性高的行业难以得到求职者垂青。纺织、商业服务业等行业由于技术含量低,工资待遇也相对较低,但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因此尽管需求位居各类职业之首,需求比重占总需求量的50%,但对求职者的吸引力不大。

具有技术等级和职业资格、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更容易就业。数据显示,用人需求对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的约占总需求人数的53.19%,其中,对具有初级技能和中级技能求职者的需求超过6成,但返乡农民工和毕业大学生多数都达不到要求。

扩大就业的政策路径

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扩大就业的政策路径(见图1)。

(一)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中小企业对发展环境的依赖很强,在当前的形势下,建议政府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省市县三级财政资金可通过担保费补助、贷款贴息、无偿资助等方式,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帮扶力度。二是可考虑对传统中小企业适当减免一些地方性收费项目。如土地使用税、教育费附加、城市建设维护税、残疾人基金等。三是可考虑把提高中小企业发展数量和帮助企业改善发展质量列入政府政绩考核范围。四是制定、完善四川省贯彻《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细则。五是认真检查灾后重建政策的落实情况,防止各部门乱作“加减法”。六是加大对执法部门规范执法的检查力度。

(二)设立财政专项资金以帮助传统中小企业加快转型

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帮助正在创业和二次创业中调整转型的传统中小企业走出困境,顺利完成转型,从而扩大就业。一是对粗加工型产业进行改造,走集约式增长的道路,从而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二是因地制宜,根据市场需求和实际条件,尽快做大做强农副产品、化工、电子通讯、冶金建材、食品饮料、机械制造、服装鞋帽等行业,使之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三)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以促进特色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发展

促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与农业相关的第二、三产业,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素质。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可以带动加工业、运输业、服务业、建筑业等产业向城镇合理聚集,强化发展小城镇的经济基础,加大农村经济实力。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实现一般农产品向品牌农产品、常规农业向精品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农业产业化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资源,而且通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还可以在农村开辟新的就业领域,这均可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在特色产业上下功夫,坚持“两手抓”。即一手抓量的扩张,一手抓质的提升,培育知名品牌。例如各地名吃、

竹编、茶叶等都很有地方特色。一些基于地方物产的中小企业一旦得到政策扶持,就会迅速发展,同时创造出大量就业岗位。要充分发挥旅游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探索对部分旅游景区实行企业化经营,利用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其中包括餐饮业、交通运输业、手工制造业等。

(四)扶持社区传统服务业以扩走就业岗位

政府应从资金、工商、税收等优惠政策入手,加大扶持力度,促进社区服务业健康发展。一是资金扶持,采取设立专项资金、协调金融部门、成立小额贷款公司等举措,积极为社区中小私营、个体服务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扶持,积极发展个人信用制度。二是完善和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认真落实关于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社区居民服务业免征营业税、个人所得税以及行政性收费的规定,把这些优惠政策贯彻落实到社区服务业中。三是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社区居民服务业的,要简化工商登记手续;对下岗职工从事不稳定、阶段性社区服务业的,要考虑是否应允许暂不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四是可考虑在指定时间与指定地点恢复“摆摊设点”。

(五)加强产业集群建设以带动配套型中小企业发展

政府应着力搭建制度平台,优化发展环境,为企业牵线搭桥,清除合作过程中人为的或制度隔阂,引导形成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模式。要创造中小企业与四川省支柱型大企业系列化配套生产体系,密切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合作。这样不仅深化了社会分工体系,提高企业的效率,而且会产生协同效应,增强了整个产业和相关产业的竞争力。此外,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四川省中小企业成为省外和国外大型企业的配套生产商和其它形式的合作伙伴,努力进入这些大企业的价值链。

(六)降低创业门槛且鼓励返乡农民工、失学生自主创业

政府应尽快出台政策鼓励全员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初次创业者申请设立企业或注册开办个体工商企业时,可不受出资额限制。如果个人申请开办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也可以分期到位。对初次创业者自领取营业执照起,可在一定年限内免收管理、登记等行政事业性收费。营业税月营业额起征点也可调高。同时。凡是初次创业的人员,自领取营业执照起,一年之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如果创业人员带动就业的人数比例达到规定比例,可进一步享受免征3年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同时,政府可拨出财政专项资金加大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力度。

猜你喜欢

传统企业发展
企业
企业
企业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